在中国革命历史时期,双庙村涌现了一大批英雄人物,产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留下来许多值得铭记的红色遗迹。在双庙村就有三位神奇英雄,他们分别是李景凯、李宽文和周念民。
李景凯故居
(来源:双届村村委会)
利川市第一个党支部所在:李氏祠堂——双庙子(陈敏 摄)
李景凯,红军战士,1911年生于利川市忠路镇小河双庙村。他曾任双庙村游击队队长,鄂川边红军独立团第四大队大队长,中共利川县双庙村党支部书记。李景凯自幼父母双亡,在成立双庙村党支部、组织开展游击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因病返家,与党组织失去联系。20世纪80年代,利川县政府准备给予李景凯生活上适当照顾,被他婉言谢绝。1982年,李景凯病故于家中,享年71岁。据李景凯的幼子介绍,父亲有一个小木盒,严令禁止其他人碰,每个月不论家中进项如何,都要往里面放一笔零钱。小时候,他曾偷偷打开过小盒子,里面放着一张党员证明,还有一些零钱。后来,他渐渐明白,他的父亲虽然一度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但一直以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每月按时交纳党费。
李宽文,农民武装团体领导人,生于清末重庆石柱县的一个贫寒家庭,因不满官府豪绅欺压,被迫随父亲流落到利川双庙村,以做篾匠为生。1926年到1928年间,自称“李大菩萨”,以组织“神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恩施地区反对封建军阀,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农民武装团体)的形式,设神坛开展抗粮、抗捐、抗丁、劫富济贫等斗争,一度攻占石柱县城,名声威震。1928年9月28日,李宽文率部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丰都县栗子寨观音寺的农民起义。1929年6月,李宽文在双庙村与红四军特科大队中队长黄子全部会合,组织了千余人的“神兵”队伍,与红军一道攻克利川县城。8月中旬,李宽文在攻打石家坝王家泰团阀时,身负重伤,于黄水坝去世,葬于双庙村。
红军伤病员疗养旧址:陈世谷家(来源:双庙村村委会)
正是在这些仁人志士的带领和感召下,双庙村掀起了一场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1933年,利川第一个党支部在双庙村诞生。1933年夏,时为中共地下党员的周念民在小河再次组建游击队时,双庙村青年农民李景凯积极参与游击队的活动,任小河游击队兵站站长。是年十一月,时任红三军新兵独立团团长的周念民,随军回到小河,宣传、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在周念民的领导下,李景凯再次受到启发和教育,对党和革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经周念民介绍,李景凯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李景凯又发展当地农民陈云凤、谢德波为党员,建立了中共利川县双庙村党支部,李景凯任党支部书记。双庙村党支部是利川建立最早的一个党支部,隶属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领导。双庙为李、陈两族家庙,李氏家庙约在乾隆初年由当地陈、谢、李三大家族共建,后卢、陈两大家族约于晚清时将山王庙的另一庙搬至古家庙的对面,相对而立。陈氏家庙近年被拆除,目前仅存李氏家庙。
红军丁××和包××墓碑(双庙子党支部遗址屋后)(陈敏 摄)
1933年11月,贺龙部队在小河留下18名红军伤病员交给李景凯护理,并留下一匹白马。红军离开小河时,留下政工干部邓永兴、邓达珍等六人到双庙村窦家山一带活动,一方面保护红军伤病员,一方面开展党的地下工作。李景凯把这些伤病员接到双庙村,安置在陈世谷家,还请草医陈先觉为伤病员精心治疗。同时,李景凯还利用各种社会关系解决伤病员给养问题,保证伤病员的安全。陈先觉不仅精心医治伤病员,还主动给伤病员送来粮食。当地富绅刘世远的妻子是李景凯的姑姑,李以亲戚关系向刘世远及其兄刘世进保长宣传红军劫富济贫的主张,并要刘争取主动,不要向敌方告密,还要求刘家供给伤病员的生活费用。由于红军声威大震,刘世远一一照办。到1934年4月,除红军战士丁某、包某伤势过重牺牲外,其余伤病员全部康复归队。后来,双庙村党支部在红三军战士和康复伤病员的帮助下,发动群众、成立双庙子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www.daowen.com)
红三军独立团活动旧址(冉石卉 摄)
红军独立团谢家坝活动旧址纪念碑(陈敏 摄)
1934年2月中旬,李景凯与红军干部邓永兴商议,通过秘密联络,发动20多个思想进步的青年农民和红军康复伤病员十余人在半坡李景凯家组建起双庙子游击队。李景凯任队长,邓永兴任政委,邓达珍任副队长。为了增强实力、武装自己,游击队筹谋策划增添一批枪弹。李景凯和邓永兴立马奔赴小河,向从红军队伍中回家的周永立做思想工作,阐明利害关系,解除他的疑虑,收回短枪一支。二人又到向阳村金竹台,向吴南生拿到小河居民刘书生、方廷禄收藏的两支步枪。2月下旬的一天,居住在土坝嵌的谭正贤病故。他的侄子谭嗣林(“神兵”区长)要去吊丧,李景凯和邓永兴得到这个消息后,便决定乘这个机会前去会一会谭区长,找他“借枪”。当日下午,李景凯、邓永兴率十五名身强力壮的队员假装到谭家“坐夜”。夜里,他们找到谭嗣林,直截了当地向他说明来意,约定三天后交枪。第三天晚上,李、邓率二十多人到谭家。谭嗣林也交出好枪六支、子弹三袋。2月底,游击队到小河、老屋基一带开展劫富济贫活动,镇压土豪周永正,并将其粮食财产分给了穷苦群众。同时还刷写标语,开展宣传,吸引了许多劳苦青年报名参军。几天之内,游击队发展到五十多人,有快枪二十多支和一些大刀、长矛之类的土制冷兵器。1934年3月上旬,双庙子游击队在谢家坝并入由刘汉卿领导的红三军游击独立团。
1934年,贺龙指挥的寒坡岭战役在双庙村打响。1934年4月15日,红三军离开十字路挥师小河。此时,敌新三旅薛芝轩团妄想寻机报复。贺龙料到敌人会有这一招,于是派出战士扮成农民、石匠、木匠、商人等,四处侦察敌情。当了解到薛部1000多人已窜到狮子坝,准备取道寒坡岭,进犯小河的消息后,贺龙让农民李代好带路,亲自到寒坡岭观察地形。寒坡岭山高森密,对面的八箱梁子为悬崖峭壁,中间一条小溪湍流于山间,构成一个狭长地带,便于隐蔽部队。贺龙决定在这里布下“口袋阵”痛歼敌人。4月18日上午,薛芝轩团耀武扬威地向寒坡岭开来。当他的先头部队大摇大摆地进入双庙村伏击圈时,埋伏在两侧山上的红军战士飞快地包抄下来,在干河沟桥边封锁其退路,把敌军先头部队全部装进了“口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酣战,红军毙敌十几人,俘敌百余人。敌军后续部队行至谢家坝,才明白已经中计,再也不敢贸然前进,最后因害怕,落荒而逃。红军乘胜追击十余里,在水墨兜又毙敌三人。战斗结束,战士们一路高唱战歌,回到驻地小河。
鄂川边红军独立团也在双庙村建立和发展壮大。1934年3月上旬,红三军游击独立团从沙溪到双庙村谢家坝与双庙子游击队会合,将游击队编入该团。4月上旬,独立团到麂子寨休整,遭敌新三旅薛芝轩团袭击后,于10日到达十字路与红三军主力会师,将“红三军游击独立团”更名为“红三军鄂川边区独立团”,频繁活动在小河狮子坝、大沙溪、毛坝、黄泥塘一带,组织地方武装,沿途劫富济贫,获得了老百姓的赞誉。6月20日,鄂川边红军独立团在谢家岩与敌新三旅薛芝轩团激战,利川县游击队从双庙村飞速驰援,合击敌人,取得胜利。随后,独立团到龙乡台召开中共鄂川边工委会议,决定将“利川县游击队”并入“红三军鄂川边区独立团”,编为第七大队,朱清武任大队长,傅忠海任政委。
鄂川边游击队改编为利川县游击队旧址(来源:双庙村村委会)
1934年6月16日中午,傅忠海率领游击总队从文斗邵家老房子撤退后,转移到小河严家堰附近。王怀廷已带领数十名队员先期抵达。部队会合后,因战事失利,队员士气低落,负面情绪比较严重。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傅忠海、王怀廷经过商量,决定率部与正在老屋基一带活动的鄂川边红军独立团会合。傅、王二人率部到达双庙村时,获悉石柱县湖镇团总张世华、杨胜良调集团防追击,已进至太平山,正向小河逼近。
为避开敌人锋芒,保存实力,傅忠海当机立断,决定组织一支几十人的精干队伍,当夜牵着十几匹骡马从双庙村赶到小河。这些战士将马时而分成两三匹一队,时而又分成四五匹一队,时而全部集中起来,在小河街上过了一通宵。第二天,小河的老百姓纷纷议论,红军部队昨晚过了一整夜,人多马也多。张世华派出的探子听到老百姓的议论,立即赶回去报告,张世华信以为真,仓惶撤退。
不久,游击总队总队长朱清武率领一百多名队员从竹子营突围,与在环带山阻击团防进攻的游击总队分队会合,先后撤退到双庙村。此时,游击总队只剩下二百余人。为了缩小目标,分散敌方的注意力,傅忠海等人在双庙村的谢家老房子(即谢德波家)作出决定,正式将鄂川边游击总队改编为“利川县游击队”。谢家老房子基本保持原貌至今。它位于双庙村东部,距双庙村一公里。房屋坐南朝北,建筑占地面积288平方米,如今整个房屋背靠大树林山,面朝八箱梁子,东西有村民居住,屋前为公路,公路下面是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稍远处为田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