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石板村的丧葬习俗与民间信仰

石板村的丧葬习俗与民间信仰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今,石板村的丧葬习俗相比以前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打绕棺”仪式一直延续至今,在葬礼仪式中,几个道士围绕棺木又唱又跳,还要打锣鼓。彩龙船既是对屈原的祭祀,也是对岁足年丰、安定祥和的祝贺与祈祷。“打土地”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长期流行在石板村一带的民间舞蹈形式。春节期间,表演的舞蹈称为“打新春土地”。唱词内容一是祝贺、祝福之辞,是唱“打土地”的来源。

石板村的丧葬习俗与民间信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身处大山之中的村民“靠山吃山”,因此对大山有一种敬畏之情。他们认为每一座山都有山神,开山、伐木前都会举行敬山神的仪式,即在山前点燃三根香、两根蜡烛,供奉一方块约一斤的热熟肉(五花肉)、一碗米饭白酒。打猎的人家里供奉猎神,打猎前要敬猎神,以征得猎神的允许,打到猎物后也要敬神,表示感谢。在神话中,灶神是公正无私的形象,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神都会上天报告人间境况,因此村民在这一天会祭祀灶神,祈求“司命上天,有话直端,好话多说,闲话少言”,保佑自家不会受到上天的惩罚。敬灶神一般是女子敬,男子不能敬。土地是人们的衣食之源,因此村民对土地神的敬奉也特别虔诚,祈求土地神保佑五谷丰收、六畜兴旺。他们认为二月初二是土地公公的生日,这一天每家都要去土地庙,在土地菩萨面前摆上酒菜,点烛燃香,为他庆生。过去村里有专门的土地庙,被毁后,有的村民将土地神放在堂屋神龛和家先神一起供奉,如图神龛中,上面供奉的是家先神,下面供奉的是土地神。

供奉家先神是敬重祖辈的重要表现形式。石板村几乎每家的正堂屋后壁上都还设有家先神龛,供奉祖先牌位,逢年过节或家中有重大事情时人们都会上香磕头。神龛的“天地君亲师”牌位讲究:“人不顶天,土不离地,君不开口,亲不闭目,师不带刀……”当地村民祭祖一年至少三次,除夕、清明和月半节。除夕吃团年饭时要先请祖先吃,晚上要“送亮”,人们要扫墓祭奠祖先,点燃三根香、两根蜡烛,同时供奉白酒、水果和副食,进行祭奠。祭奠结束后,这些物品仍放原处,不能带回家。清明时祭祖称为“挂青”,清明节前半个月要先“谢坟”,会先找人看好日子,然后再上坟祭奠。阴历七月十二日的“月半节”即村民们通常说的“鬼节”。当天人们要祭奠已故先人。以前村民们烧的纸都是本地自制的“火纸”,用当地楠竹制作,整个工艺流程复杂,前后有几十道工序,在当地俗称为“舀火纸”。由于造纸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水,通常人们会把造纸作坊建在水源地旁边。据说此种材料和工序所造火纸在燃烧的过程中会散发出一种香味。石板村过去很多人家都会这种技艺,所产火纸大量外销。后来由于这种传统手工造纸的工艺费时费力,产量很低,加之当前全国提倡文明祭祀,本身市场需求量较低的“火纸”更是逐渐消失,因此,如今只能看到“舀火纸”作坊残存的遗迹

神龛(姜爱 摄)

石板村对先祖的敬重还表现在葬礼仪式上,葬礼一般要持续5~7天,仪式程序复杂。家人做道场时留下的文书,他们会专门汇编成册,当地俗称此册为“易知薄”,类似于“大事记”,主要内容包括:被祭奠人的生平、筹办人、孝子贤孙介绍等。

残存的“舀火纸”作坊(姜爱 摄)

易知薄(姜爱 摄)(www.daowen.com)

“人死众人哀,不请自然来”,石板村老人过世后丧家会即刻鸣三声炮,村民得知消息后都会派人到丧家去帮忙,热热闹闹送亡人。改土归流以后,清江流域的丧葬仪式多由道士主持,实行土葬,一般的道场由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绕棺、辞灵、扫堂等程序组成。如今,石板村的丧葬习俗相比以前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打绕棺”仪式一直延续至今,在葬礼仪式中,几个道士围绕棺木又唱又跳,还要打锣鼓。“绕棺”是祭祀活动的高潮,场面隆重而热烈。绕棺时,灵堂红烛高照,香炉香烟缭绕,棺木右脚点一盏“长明灯”。由于灵堂受场地限制,绕棺活动一般由5或7人成奇数跳唱。他们跳唱都要围绕棺木,不能离开灵堂,所以称为“绕棺”。跳者动作多以膝部松弛、下沉、出胯、多颤等动作为主,舞姿所体现的内容极其丰富,石板村村民王吉书学艺“绕棺舞”已有二十多年了,据他介绍:村中大部分丧事都会请做法事,“坐堂绕棺”是必经的程序,如果去世老人的出嫁女儿再请“绕棺”,被称为“客绕棺”。毛坝有些村落还将“打绕棺”的舞蹈动作进行改编将其搬上了舞台,成了现在的“绕棺舞”。

打绕棺经书(姜爱 摄)

石板村比较重视的节日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月半节。端午节又分为小端午(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农历五月十五)和末端午(农历五月二十五)。大端午时,出嫁的女儿一般都要回娘家,家家户户要在门上挂艾叶、泼雄黄酒。过去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期间,村里经常有唱灯歌戏和打快板的班子去每家每户表演。利川灯歌戏以彩龙船和车车灯为道具,具有角色小、戏班小、易学易演的特点,对服装、道具、舞台都没有严格要求。彩龙船既是对屈原的祭祀,也是对岁足年丰、安定祥和的祝贺与祈祷。灯歌是本地传统民歌,内容多为本地风俗人情和男女情爱,语言质朴。他们表演旱地划船,“舞的是龙舟竞渡,唱的却是园里种瓜;演的是彩龙飞舞,唱的却是上山砍柴”,巴楚文化完美融合其中。

“打土地”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长期流行在石板村一带的民间舞蹈形式。春节期间,表演的舞蹈称为“打新春土地”。表演队伍一般由三人组成,一人扮演土地公公,戴面具、着长衫、拄拐杖、执蒲扇;一人扮演土地儿子,穿着滑稽,充当小丑;另一人扮演土地媳妇,男扮女装,手持彩巾,三人说说唱唱,载歌载舞。唱词内容一是祝贺、祝福之辞,是唱“打土地”的来源。唱农事耕作、十二节令等,有时还夹杂着笑话。他们一般都是“土地”领唱,锣鼓伴奏的,击乐者也帮腔,音乐多为上下句式,具有浓厚的山歌风味。其他各种场合表演的“打土地”名称各异,新房落成叫“打财神土地”,老人祝寿叫“打寿星土地”,驱邪治病叫“打隐神土地”,办喜事称为“月下老人架鹊桥”……这些表演形式均在“打新春土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薅草锣鼓是村民在集体劳作时表演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俗话说“请好一个歌师胜过十个劳动力”,农忙时节演唱薅草锣鼓可以起到鼓舞劳作士气,提高劳动效率的作用。他们表演时一人击鼓一人敲锣,击鼓者主唱,敲锣者应之,于薅草队伍之前,打一段唱一段,唱腔粗犷豪放,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