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家寨又名木佳寨,伫立在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上。绝壁上的翠竹苍松掩映着青瓦白墙,炊烟缓缓升起,显得十分幽静。沿着一条山坡缓缓而下,到达山脚,便可看见一条河沟,河沟上有座石桥。跨过石桥后,就来到一个山洞前,这里就是通往睦家寨的必经之路。穿过山洞,沿小径向上攀行至山崖前,就可看见“睦家寨”石刻,这便是黎明村夏氏家族核心居住地。睦家寨依山而建,规模宏大,庭院精致,题刻气势磅礴,造像朴实生动。睦家寨村民将祖先、佛像和戏剧人物一同刻在摩崖上进行膜拜,这种现象较为罕见,是研究鄂西南地区信仰崇祀的独特案例。
睦家寨遗址(姜大为 摄)
睦家寨地势南高北低,面积约2万平方米,村寨曾建有文庙、字库塔、承恩门、日升门、迎薰门等。在20世纪60年代,睦家寨的传统建筑遭到破坏,目前还保存有部分老建筑、寨墙残垣和摩崖题刻等。夏氏宗谱收录的《木佳寨明德书屋图》形象地描绘了村寨往日的气势。
民国夏氏宗谱收录的木佳(睦家)寨明德书屋图
睦家寨并非以“睦姓”命名,它体现的是村民的美好愿望,即希望家族和睦团结。睦家寨的修建者为夏世清,号竹泉山人,是黎明村夏氏次祖夏永春的三儿子。当时的黎明村虽地处偏远,但仍受动荡时局的影响,于是“修睦家寨以防患难,建家塾以储人材,立寝庙以聚宗族。”便成为夏氏家族修筑山寨的初衷。夏世清积极动员族人,大兴土木,筑寨建村,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竣工。村寨周围建有厚三米、高六米的石围墙,墙上有垛可供射击之用,寨门设有炮台,整体布局严谨。
睦家寨里的“明德书院”,为独立完整的四合院,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后来因时局动荡,疏于管理,房屋及设施日渐老化,先后由夏氏三位后人代为管理,20世纪50年代书院房产被收为公有。
睦家寨明德书院(姜大为 摄)
书院历经沧桑,破损严重,但台阶保存相对完好,不少石刻还清晰可见,楹联题记随处可见。例如:
书院讲习堂北大门联:时雨亭前棫樸秀,春风座上桃李新;横批:树人。
书院讲习堂大门石柱正面联:立爱惟亲立敬惟长,以义治事以礼治心。
书院第二道门柱联:入其门亦趋亦步,精乃业斯咏斯陶;横批:君子所履。
书院西面石门柱联:听松风去早,啟户月来迟;横批:西山爽气。
书院东面石门柱联:四围山有色,一曲水无声;横批:鸣朝阳。
黎明村明德书院门联残存(姜大为 摄)
据说,明德书院建成后,夏世清就在书院里精心培育后代子孙。夏氏一门也不负祖先所望,书院建立后,人才辈出,声名远扬。黎明村民间流传许多夏家子弟故事和在明德书院学习的故事,如《昌龄公智答考官》等被人津津乐道,代代相传:
夏家传言,夏氏家族有个老辈子叫昌龄公,生于大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癸巳十月初二酉时。昌龄公天资聪慧,有过目不忘之能,读起书来相当认真。他从六岁开始读书,《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大小《纲鉴》等私塾时代启蒙的书他很快就读完了。十二岁时,昌龄随兄长昌期(长昌龄七岁)和昌申(长昌龄十三岁)到施南府考老爷(秀才)。那年代有钱人去考老爷,路程遥远,只有坐轿子去。夏氏三乘大轿,十多人上路,好不热闹。恰巧主考官也在此看热闹,看到三乘大轿同时到达,心中不爽。只见从一轿内出来一小孩,五官端正,眉清目秀,身穿翠兰衫,头戴瓜皮帽,好奇地四处张望。主考官好奇并有意刁难,便上前问小孩道:“你叫什么名字?是哪里人氏?来此做什么?”他答:“我叫夏昌龄,利川建南人,来此考老爷!”主考官把他带到考试院,接着又问:“你今年多大?”,答:“十二岁。”主考官接着问:“你读了几年书?”答:“十二年。”主考官不解:“你才十二岁,就读书十二年,难道你从娘肚子生下来就开始读书?”答:“非也!我六岁开始读书,白天读一天,晚上读一天,所以读了十二年。”“不错!不错!”主考官暗自佩服他的机智,想考考他,顺手从书案上拿出一张二指宽五寸长的纸给昌龄公,说道:“你能否在这张纸上写万个字?”。昌龄公眉头一皱笔下生花,在纸上写道:“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信手交给主考官。主考官连声说:“好!好!”还边说边鼓掌!主考官对昌龄产生了极大兴趣,决定再为难一下昌龄,又道:“我焚香一寸,你能围绕施南府城墙跑一圈吗?”“请考官点香!”主考官暗地替他着急,城墙一圈有数里之长,一寸香的时间他怎能跑完。主考官用尺量香一寸,用红线套上。香点燃后,叫他快跑。哪知他不慌不忙地围绕主考官走了一圈。主考官惊讶道:“你这是什么意思?”答曰:“绕小城不如绕“大臣(城)”!主考官拍案而起:“妙哉!妙哉!真乃神童也!”对昌龄公道:“我给你一个秀才顶戴,回去后继续努力读书,下一科来考举人吧!”不幸的是,天妒英才,昌龄因体弱多病,早故,未能赴考,令人惋惜。
明德书院办学至1930年,每年生员约20人,四川(现重庆)忠县、云阳县等地均有学生来此求学。著名人物有:
夏曰瑚,字轩臣,清道光五年(1825年)拔贡,以直隶州州判身分任职甘肃,不久就升任西宁府巴燕戎格理事通判。昌立义学,缉捕勤能。盗息民安。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任徽县知县。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授秦直隶州州判,岁饥荒,捐廉拯济。擢升知州,以亲老告归,享年八十五岁。其弟夏曰鼎,字竹泉,江西候补县丞,升任南康府经历,南康守备很倚重他。夏曰瑚的儿子夏昌言,任刑部浙江清吏司主事。夏曰鼎的儿子夏昌平,清光绪五年(1879年)举孝廉方正,四川候补县丞,升任按察司司狱。夏昌言的儿子夏绳武和夏昌平的儿子夏云平,皆为秀才。(www.daowen.com)
清末民国时期的夏树人,名师锡,号德甫,字东成,为清末邑庠生,留学日本,1914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后在日本农场实习两年,与该场日本女工新井员子结婚,1916年实习期满偕妻回国。这一年夏天,夏树人在武汉与其妹夫马元恺相聚,他提出:“我国地处温带,地大物博,以农立国,曾为世界先进。料将来必有人满之患,食不足,必相侵,势非重农不可”,于是矢志农业教育。先在北京担任农林部技师,后在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任教。1920年在开封任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主教,成绩斐然,获六等嘉禾章。1923年,应聘赴南昌,在江西省立农业专科学校任教。1926年任湖北省农事试验场场长,后去福建厦门任教。1929年应聘到东北沈阳任教。九一八事变前夕,他离开东北,到南京任教。1935年夏,任北平大学农学院教授,兼系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夏去陕西任教,直至1944年病逝。
睦家寨有两处摩崖题刻和一处摩崖造像,摩崖造像规模巨大,气势恢弘。“睦家寨”题刻镌刻于南寨门外的崖壁上,笔力遒劲,楷书阴刻,约1平方米大小。北寨门外崖壁上题刻有“明德书院地”和“福”字,分布在长约15米、高约5米的崖壁上,十分壮观。“福”字位置居左,高约80厘米,宽约60厘米,字深约5厘米;左上方楷书阴刻“咸丰八年”,右下方楷书阴刻“夏昌献书”,字大约半尺见方。“明德书院地”字居右,落款为“夏昌颐书”。
睦家寨摩崖题刻(姜大为 摄)
摩崖造像位于寨东门外的崖壁上,共有三窟。由南向北第一窟为夏世清(竹泉山人)像,高1.25米,宽0.9米,竹泉公头戴官帽,身罩披风,手拣佛珠,端坐于石台之上;造像右侧雕一仙鹤,左侧雕一丹炉,窟周刻祥云,右侧内壁楷体明刻“此心无所见,石上且留身;待若百年后,尚知是古人。竹泉山人自题”,字迹清晰,保存完好。第二窟为“吊头是佛”像,靠当年吊桥,窟高0.87米,宽0.61米,佛像头部损毁,双腿盘曲,端坐莲台之上,两手掌心向上叠于胸前,身后刻有佛光。第三窟为“一夫当关”像,正对第一道卡门,窟高0.75米,宽0.55米,造像身着甲胄,手持长枪,足登粉底皂靴,背插护心旗,可惜头部损坏。
睦家寨摩崖造像(姜大为 摄)
正义堂夏氏宗祠坐东向西,依山就势,其建筑群呈阶梯式。上院正殿金碧辉煌,有夏氏历代昭穆神位,有焚香帛的铜香炉、晨鼓、暮钟。正殿前是大拜厅,乃叩拜席位。上院内匾额、楹联众多,雍雍穆穆,令人肃然起敬。
夏氏祠堂是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由当时迁徙至此的定万公及其子辈长春公选址,清同治三年(1864年)经夏世清(号竹泉山人)组织监督动工,清同治五年(1866年)正式完工,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夏氏祠堂历经沧桑,破损严重,只留下残垣断壁,后由黎明村夏氏后人共同集资,在祠堂旧址重建。在夏氏宗祠的下院,还保存有一座明清时门楼。据村民介绍,这座门楼为原宗祠正大门,楼上为戏台,楼下为拱形石门。祠堂内有花鸟虫鱼、人物山水等图案,绘画精美,栩栩如生。
夏氏宗祠始建原图
2014年修缮之后的宗祠全貌(姜大为 摄)
夏氏宗祠老物件遗存(姜大为 摄)
祠堂内现存有数块匾额,匾文分别是:夏氏宗祠、楚北旧家、祖德流芳、芙蓉瑞映、入门思敬、江右世族、五世同堂、一乐同庆。
夏氏宗祠牌匾(姜大为 摄)
祠堂还有三处残存的清代石刻,如下:
残存石刻1:同治三年,柏杨渡米价一百二,四年九十,两载丰熟。去九月至三月十三日夜,始大雨,日食谷一石余。
残存石刻2:前后工人众,即现在者名列于左:石工:张地荣周三万谭老七江中远王昭为木工:郭星荣谭孝尚陈二喜郭同喜瓦工:陈宗兴李才旺李才高杂工:张大富造瓦:常万林画工:李锦福三月廿四日
残存石刻3:石拱门顶部书:同治四年己丑二月二十二日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