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移民进入该区域之前,张高寨村区域属于沙溪土司统辖,山大人稀,其时“地多未辟,山高林密,易藏虎豹豺貉,行旅不通,铺递率多迂远”,村民以狩猎、采集和刀耕火种为生。
“改土归流”后,移民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于是土地日渐开辟,村落逐渐成形,“土田日辟,户口殷繁,通衢所在皆是,人趋便捷,铺递亦以次改设”(清光绪版《利川县志·卷十·武备志》)便是对这种社会发展状况的描述。随着外来人口增加和土地开垦面积扩大,农耕成为当地的主要生产方式,从张高寨村的土地资源条件和村民的描述来看,农作物中有水稻,但更多的是玉米、红薯等杂粮,县志将其描述为“种玉蜀黍,较种稻者倍之”。其余黄豆、麦、荞等杂粮也在山地被零星种植。为了增加经济收入,村民还会在山地零星种植漆树、黄连、油桐、芍药、贝母、牡丹等经济林木和药材,“自改土以来,土地开辟,前人于力田之余,相其土宜,种树尤繁。虽年计不足,而世计有余,得以财足用饶,旱潦有补”(清光绪版《利川县志·卷四·食货志》)。农闲时节,村民入山狩猎、采药、采蜜、挖蕨、掘笋补充生活物资。这种以农耕为主的自给自足生产方式,贯穿于整个清代。
割漆工具和蜂桶(莫代山 摄)
“川盐济楚”盐业运输贸易一度成就了张高寨村的繁华,也为张高寨村居民生活增添了重要内容。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为食盐运输提供服务的近20家客栈应运而生,寨内相继出现了服务商旅的煮酒坊、染布坊、棉花铺、布铺、肉铺、食盐铺等商铺,于是部分村民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农业生产与商贸服务并重成为张高寨村典型的生活模式。(www.daowen.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集体化”时期,村民的生产方式再一次发生变化。随着张高街集镇功能的消失,商贸服务方面的经济来源断绝,村民回归农业生产,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红薯、马铃薯、黄豆等。
改革开放后,村民除继续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外,还种植了其他多种经济作物,寨内漆树、黄连、贝母种植也得以延续。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末,沙溪乡开始大规模种植烟叶,张高寨村每家参与其中。由于茶叶收入远高于水稻种植,于是种茶也逐渐成为村民主要的农业活动。
有机茶场(莫代山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