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张高寨村的艰难迁徙及商贸集镇的发展

张高寨村的艰难迁徙及商贸集镇的发展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姚氏立足张高寨村后,有子孙不务正业,沉溺赌博,不得不将土地抵卖给同样来自湖南靖州的吴氏,吴氏紧接着迁入张高寨村。随后,谢氏、宋氏、刘氏、腾氏相继通过购买、佃种土地等方式迁入。考虑到商贸服务的人口承载力和对人口聚集的巨大吸引力,周边居民通过开旅店、开商铺等形式迁入商贸集镇也是符合人口迁徙规律的。第四阶段为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张高寨村的艰难迁徙及商贸集镇的发展

如今的张高寨村约有80户人家,户数虽不多,但姓氏颇为复杂。这些姓氏来源及发展历程,体现了“改土归流”后武陵山区人口流动的基本规律。张高寨村人口发展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土司时期。相传张高寨村最早居民为唐氏和田氏,是“古老户”,他们的房子通常建在高山上。现村寨入口处有一山洞名为“鸡肠子”,传闻以前村民鸣锣即可从中借取谷物和生活用具,后来因村民借好还坏、屡借不还而失效。这种故事在武陵山区比较普遍,应是原住民与移民间在交往中结合部分事实经口头创作而成的民间故事。在后来的竞争中,唐氏失势并逐渐消失,田氏仍有遗存,但也已迁往他处。

第二阶段是“改土归流”初期。江西人口纷纷进入湖南,再经由湖南进入原土司区开垦土地,从而形成“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由于改流区地广人稀,外来移民“指手为界”,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广袤土地。张高寨村早期移民为姚、吴、谢、杨四姓,相传四姓源自湖南靖州,现姚、吴二姓群众中流传着始祖杨天应、姚君赞、谢天飞、吴世万、龙丁盛“五姓结盟”的故事,也有互不通婚的传统。姚姓最早来到本地,初来时没有房子住,就住在岩洞里,然后低价从官府手里购买了从双河口到雷音山的土地,现张高寨村适宜耕种的区域基本为姚姓所有。

姚氏迁入时所住岩洞(莫代山 摄)

姚姓来张高寨村时本是四兄弟,但兄弟间发生了争执,最后有三兄弟从张高寨村出走,另谋生计,只留下幺房在此繁衍。姚氏兄弟在离别之际,打破一瓷盘,四兄弟各执一块,相约以后见瓷盘碎片即证为兄弟。姚氏立足张高寨村后,有子孙不务正业,沉溺赌博,不得不将土地抵卖给同样来自湖南靖州的吴氏,吴氏紧接着迁入张高寨村。随后,谢氏、宋氏、刘氏、腾氏相继通过购买、佃种土地等方式迁入。虽然以上姓氏未有族谱流传,但均言迁入本地有十五代左右,对照所各自描述的迁入历程,可知应在改流初期迁入。(www.daowen.com)

第三阶段为太平天国时期。随着前期人口迁入,张高寨村土地所能承载的人口已接近饱和,但随着川盐济楚贸易的繁盛,张高寨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为张高寨村人口再次集聚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迁入姓氏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均为现张高寨村周边区域搬迁而来,如:李氏始祖在清康熙年间从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李家村搬到现沙溪乡大沙溪群英小寒老屋基,繁衍了六代后,其先祖从小寒迁入张高寨村,至今已有九代人;龚氏祖籍湖南武陵,迁入利川后原本生活在黄泥坝,因黄泥坝遇到洪灾,再迁到张高寨村,迄今已繁衍十一代;滕氏祖籍湖南,原本生活于现沙溪乡石门村,后迁移到张高寨村,至今已超过十代人;宋氏祖籍湖南常德市安化县三棵树,始迁地是沙溪乡黄泥坝,后迁入本寨,至现在共有九代人等。考虑到商贸服务的人口承载力和对人口聚集的巨大吸引力,周边居民通过开旅店、开商铺等形式迁入商贸集镇也是符合人口迁徙规律的。

第四阶段为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除民国时期盐运贸易的继续推动外,社会的动荡成为影响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移民流动也是人口迁入的一种途径。如现张高寨村何氏是民国时期因贸易在本地购买房产后定居下来的;谭氏是清朝时期迁到沙溪乡建设村甘西坝,后在张高寨村买房,并定居,先前开过旅店,后以种田为生,至今已有五代人,还留有“本是元朝宰相家,洪军追赶入天涯”八句诗;寨内木匠彭氏,民国时期来张高帮人建造房屋,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便留居本地;寨内另一支吴氏,最初是由江西搬到邻村石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石门搬到张高寨村;陈氏祖籍江西,原本居住于四合头干溪坝,然后迁到黄泥塘,约30年前因为婚姻迁到张高寨村定居;宋氏江西起祖,先迁到咸丰县,然后再迁到高洞,改革开放前从高洞迁到张高寨村投靠族人。

李氏族谱(莫代山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