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张高寨村:盐商贸易与红军故事

张高寨村:盐商贸易与红军故事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高寨村成为重要的关卡要地,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清代“川盐济楚”的重要历史事件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每天,来自云阳、万县等地的“背子客”,多则两三百,少则百余人,往以食盐,返以棉花和桐、漆、茶、药等土特产,在此栖息休整。繁盛的商业贸易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而对财富的争夺往往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最终各方势力协调达成趋于稳定的社会结构。在张高寨村驻扎期间,红军发展队伍、打土豪,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张高寨村:盐商贸易与红军故事

张高寨村成为重要的关卡要地,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清代“川盐济楚”的重要历史事件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鄂西南、湘西一带不产食盐,清代以来一直调运淮盐,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建都南京,淮盐不能上运湘鄂,清廷便饬令川盐济楚。四川之盐调往鄂西南、湘西,无成熟水路可通,不得不依靠人力运输,从自贡云阳巫溪各地调运之盐由水路集中到今重庆石柱县西(界)沱码头,然后向东走陆路穿越方斗山、七曜山,沿着鄂西南的利川县、咸丰县、来凤县一线,到达湘西的龙山县和凤凰县等地,往返约1500千米。背盐是一项重体力活,背负超过150千克的食盐,30里(半日)需食、60里(一日)需宿,在“背子客”食宿集中之地,便逐渐形成了一座座服务食盐运输的商贸集镇,张高寨村就是这一集镇网络中重要的一点。张高寨村能形成集镇,还与其地理位置有一定的关系。张高寨村位于现沙溪乡繁荣村,其东接该乡黄泥坝、北接该乡石门村、南接该乡群英村,东南毗邻咸丰县小村乡喂龙村,盐运古道运输由东至南,从黄泥坝进入张高寨村后,形成一个平坦的小盆地,再往南就会翻越海拔超过1500米的连绵山脉,是高强度运输前一处难得的休整要地。

张高寨村地貌(莫代山 摄)

曾经的客栈建造处(莫代山 摄)

古盐道(莫代山 摄)(www.daowen.com)

历史上的“川盐济楚”曾经历两次高峰,除太平天国时期外,民国时期形成了第二次高峰。经历两次高峰后,盐运古道沿线的繁华也随之而去,但留下大量遗迹,诉说着曾经的岁月荣光。在张高寨村东北面山谷溪沟和密林深处,至今完整保存着约3千米盐运古道,古道宽处不过3尺(0.9米),窄处仅容一只脚,路面多为山地自然泥石,“背子客”沿山形地势蜿蜒盘旋而行,“三道水头钻,七十二道脚不干,洗脚就上羊头山”就是对古道不同区段交通环境的简单总结。蜿蜒崎岖的山路对背负重物的“背子客”安全无疑是一种挑战,寨内仍流传有一家父子3人背上千斤棉花,经过村内古道,小儿子因年幼力损摔入沟内致死,并导致古道改道的故事。在离集镇古道约1千米处,还有清同治版《利川县志》所载“张高卡”遗址,遗址现仅存墙基部分,据年近70岁的藤树然介绍,该卡毁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原为一拱形石砌关卡,完好时墙高约2米,拱宽约2米,能容牛通过。盐夫背负沉重物资,在山地古道行走,需要时时打杵,故而留下了“早上三杵慢悠悠,晚上三杵赶宿头”“肩挑一百八,裤儿打疙瘩,要得疙瘩散,还要鼓劲挑三年”等谚语,以及遍布古道岩石路面的无数杵窝。原张高街位于小盆地东北角,据村民回忆,原集镇建在一块石盘上,故又称为“石盘上”,集镇约有木质房屋35栋,除旅店外,还有布店、旅馆、肉铺、盐店等店铺,留下了毛店子、横店子、穿心店、巴岩店等地名,每逢三、六、九日赶集,来自临近大沙溪、黄泥堂、石门等地群众齐聚此地,进行物资交换,街上一天能卖八九头猪。每天,来自云阳、万县等地的“背子客”,多则两三百,少则百余人,往以食盐,返以棉花和桐、漆、茶、药等土特产,在此栖息休整。“锅里不熄火,路上不断人”就是对昔日繁华的描述。

繁盛的商业贸易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而对财富的争夺往往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最终各方势力协调达成趋于稳定的社会结构。民国时期张高寨村社会秩序建构过程就是地方政府、宗族大姓、社会组织互动的过程。为了管理集镇、征收赋税,地方政府在张高集镇最末端,原关帝庙旧址设置“保长办公处”,相传有一位名叫艾衡青的人就是当时管理盐道的“客总”,任过“把水口”,张高街上的事务都归他管辖。其时张高寨村本地大姓吴氏族长吴通畅是大地主,虽没有政府官职,但在当地具有绝对权威,传言其能够“管辖张高寨村及周边的24保”。张高集镇巨大的经济利益还吸引了土匪、地痞、强盗的目光,他们通过赌博、抢劫、偷盗等方式来敲诈来往背夫和赶场群众。在民国时期混乱的社会局面下,社会角色边界非常模糊,政府官员、家族势力、社会组织往往联合起来共同谋取利益,于是便有了许多在村民之间流传的传奇故事:保长艾衡青与流氓王洪山勾结,在村民卖粮食的时候压榨和克扣村民;土匪侵犯张高寨村,但族长吴通畅不允许其在管辖范围内抢劫,与土匪斗智斗勇;地痞惠文学组织一班人在张高寨村卖鸦片,被吴通畅联合艾衡青将其鸦片收缴,惠文学便派人抓住副保长杨秀俊,将其杀死;恶霸吴凤池,经常欺男霸女,欺负老实人,被老百姓绑在集镇木柱上。

在动乱的年代里,村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贺龙领导的红军队伍给村民带来了希望。土地革命时期,贺龙领导的工农红军打游击,多次从古道出入利川县和咸丰县境内,在沙溪一带活动时,就驻扎在张高寨村毛店子。在张高寨村驻扎期间,红军发展队伍、打土豪,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红军的革命壮举得到村民的拥护,村民纷纷组织起来帮助红军搬运物资。离张高寨村约6千米处的小沙溪响水洞,贺龙曾站在一块大石头上,给战士讲革命道理,石匠杨守勤路过听了革命道理后深受感动。红军走后,杨守勤怀着对贺龙无比崇敬的心情,在贺龙站过的大石头上刻下了一双脚印。如今,村民们还经常会来寻找那一双坚实的“脚印”,以表达崇敬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