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高仰台村应当说是早期移民聚居而成的村落。村中大姓,如张氏、李氏、谭氏、陈氏等,均有祖先迁居的家族记忆。
张氏家族是高仰台村的大家族之一,其家族迁移的历史在《张氏族谱》中有详细记载。《张氏族谱》首刊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增刊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2013年由第十二世孙信元、信尧两兄弟向族人发起修订倡议,遂完成现今之族谱。据族谱记载,高仰台村张氏祖先为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出仕湖南沅州芷江县为官,后其子因避乱,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迁至施南府咸丰县暂居,随后又因“苗蛮未静,难以久居”,而迁往四川夔州府奉节县南岸都里尖山关石灰窑,其子孙在此择地而居,且因张氏兄弟同迁,张氏家族亦繁衍成为当地望族。由此,可以推测,高仰台村,张氏居住时间至今已有约300年。张氏字派原序曰:正大光明,兴朝尚贤,忠信孝友,德义荣先,泽恩继济,家声廷献。高仰台村张氏今传至“义”字派,从祖公“大”字派繁衍至今已12代。
张氏族谱(李亚 摄)
李氏家族作为当地曾经的望族,其祖先亦是由外地迁入。《李氏宗谱》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及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首修,清嘉庆元年(1796年)续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续修,清光绪二年(1876年)三修,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四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五修,1991年六修,2017年再修现今之本。据《李氏宗谱》记载: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年)廷龙、廷凤二公由湖南巴陵(今岳阳县新墙镇前进村)“举受分产,尽佐洗腆需,服贾于夔,遂家邑南。”天魁(即廷龙公)背负家龛学仕入蜀,徙居奉节云阳之大水井。李廷龙即为大水井李氏的祖先,而高仰台村李氏亦为其后裔,李氏家族至今仍流传有龙凤二公迁居的传说。由此可知,李氏家族在高仰台村的历史由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近300年。另外,据李氏家族后人追根溯源,大水井之历史与江西丰城湖茫村李氏同祖。这与明清时期“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路线一致,也同张氏家族的迁居历史有区域上的相似性。
此外,陈家先祖是在清乾隆年间从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迁到高仰台村。陈氏后人每年都有人去九江陈家祠堂祭祀。谭氏祖先是在清朝“湖广填四川”时期,由湖北麻城、孝感而来。当时谭氏家族沿河滩而走,“挽草为业”(以挽草为标识,以示此处已被人占据),因此,谭氏家族往往沿河而居,地理位置相对较好。
高仰台村蓝田沟、金子坝、渔泉坝等地保存下来的民国时期院落较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盖五庄园。李盖五庄园始建于1927年,1947年竣工,距李氏宗祠庄园约8千米,是李盖五的宅院。时因李盖五兄弟分居,而造此宅。此地原名“葡萄翁”,李盖五嫌其地名俚俗,遂取“高山仰止”之意而更名“高仰台”。李盖五庄园,与大水井李氏宗祠、李亮清庄园同属大水井古建筑群,是李氏家族曾经霸居一方的历史印记。
庄园为砖木结构,坐东向西,总占地2000余平方米,四合院式,有4个天井,现存房屋40余间,其中正厅面阔30米,进深11米,高8米,庄园北建有一座桥形亭楼,宽15米,进深8.3米,高11.44米,整个建筑修建在一山腰台地,正面保坎用巨石砌筑,四周山峦叠嶂,群山连绵。
整个庄园造型结构与大水井庄院相仿,建筑飞檐翘角,精雕细琢,其匠心工艺不亚于大水井的李氏庄园。(www.daowen.com)
庄园天井俯瞰图(李亚 摄)
庄园主建筑外观(李亚 摄)
庄园主建筑外观(李亚 摄)
庄园内部房间内部(李亚 摄)
另外,高仰台村现存民国时期的遗迹,有古墓10多处,均为各家族先祖墓地。比如谭氏现存有谭公万山、谭母向君合葬墓地,墓碑刻立于民国四年(1915年),位于高仰台村十四组村边路旁,背靠山,对岸为渔泉河。陈氏吴老孺人墓,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立,位于高仰台村16组陈氏家院旁。
谭氏先祖墓地(李亚 摄)
陈氏吴老孺人墓(李亚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