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利川市传统村落十字路:历经风雨,守护文物保护

利川市传统村落十字路:历经风雨,守护文物保护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条大道相交呈“十”字形,因此,也被称为“十字路”。“十字路”作为鄂川(渝)两省边地大通道的商路驿站,因商而兴。清乾隆年间在此设场,名为十字路场。“十字路”是自清以来,忠路、文斗、重庆石柱等地人、货往来重要交通要道,商业较为繁盛。“十字路”关庙于1987年被利川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化保护单位,并获专款进行维修,于2011年被恩施州政府公布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利川市传统村落十字路:历经风雨,守护文物保护

金龙村由于地处鄂川(渝)边区,有东北向西南及东南向西北的两条古道在此交汇。两条大道相交呈“十”字形,因此,也被称为“十字路”。相传鄂川边古道历史久远,至清朝中期发展至鼎盛,成为盐帮、马帮及商贩行走的大通道。“十字路”作为鄂川(渝)两省边地大通道的商路驿站,因商而兴。随着时间的推移,“十字路”逐渐演变成鄂川(渝)边地重要边贸集市。清光绪版《利川县志》记载“利川山僻,绝无富商巨贾。民间米盐交易或期以三日,或期以五日。其交易之区曰场,亦有市镇街店称者。县治及忠路丞南坪建南两巡检驻处,商旅不以场名,其余村坊野市所在其多”。其中清光绪版《利川县志》记载“县西南一百九十里一曰十字路(八保),一名中正场”。因有村野市集,故能聚人,遂成村落。在民国时期文斗乡建制之前,“十字路”是文斗乡一带重要的政治和商贸中心。

光绪《利川县志》绘金龙村(十字路场)地理位置

在金龙村长达数百年的历史中,受各时期战火、生产方式变迁等因素影响,现存文化遗产数量不多。其中自清代就有的“十字路”集市老街、代表儒家文化的关庙、特色经典民居何家“老店子”保存较为完好。

金龙村“十字路”老街,建街时间最早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集市老街有吊脚楼民居、四合院民居和店铺等类型的木质民居建筑四十余栋,以及文庙、武圣庙、财神庙、禹王宫、家族祠堂等传统庙宇和会馆建筑五座。清乾隆年间在此设场,名为十字路场。相传十字路老街全为木质四合院民居,屋脊高大,出檐高挑,将整个街道笼罩其中,天晴不见阳光,雨天不漏滴水。后因某年大雪压垮了老屋檐,十字路老街又重新修建,才成了现在的样子。

十字路老街铺面、青石板(刘安全 摄)

现存老街长约150米,宽约4米,其中有保存较完好的关庙和民居“老店子”。“十字路”是自清以来,忠路、文斗、重庆石柱等地人、货往来重要交通要道,商业较为繁盛。“十字路”老街作为传统商业场镇,公共设施较为齐全,旧时有武圣宫(关庙)、文庙、财神庙、禹王宫等建筑。商业店面排列,骡马、挑夫、商贩时时可见。逢旧历三、六、九日赶集的习俗至今仍在。

十字路关庙院坝及正殿(刘安全 摄)

金龙村曾有公共建筑4座,包括武圣宫、文庙、财神庙和禹王宫传统建筑。其中多数建筑因年久失修、战火等原因被毁,现仅存武圣宫(关庙)。(www.daowen.com)

武圣宫(关庙),位于金龙村“十字路”老街,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一楼一底,周围用砖墙围砌,面积约688平方米,主体结构保存完好,但木质装饰件及室内用具皆失。一些穿枋被锯掉,山门前石狮子、门窗、板材均已不见踪影,仅留木柱结构及瓦顶。武圣宫观音堂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共三进两院,通进43.85米,面阔15.65米。第一进为山门,砖木结构,大门上楷书阴刻楹联一副:“并魏吞吴万古纲常尊一统;恭兄爱弟千秋义气重三分”。大门内过厅为戏楼,通高9米,进深8.6米。经过厅上七级石阶,为院坝,条石铺成。再上七级石阶为正殿,为四列三间全木结构,进深12.5米,通高8.2米。中间两列为抬梁,两边为穿斗。正殿后上石阶五级至后院,后院房屋为全木结构,高6.2米。有天井一口,宽3.8米,进深4.4米,高0.5米。天井两边为过道、厢房,厢房为全木结构,高5.6米。

十字路关庙山门和内部结构(刘安全 摄)

关庙有武圣宫碑1方,嵌于左边石墙中,总体为长方形,碑头梯形,高100厘米,长60厘米。碑头刻“武圣宫碑”4个大字,碑身刻小字,主要记载徐登潮防贼保村寨平安的事迹,碑文共19列,每列约28字,字迹模糊。

“十字路”关庙于1987年被利川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化保护单位,并获专款进行维修,于2011年被恩施州政府公布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庙武圣宫碑(刘安全 摄)

禹王宫是“十字路”在清朝时期最精致的建筑。相传为修建禹王宫时,有专人前往北京打样,历时两载才回。禹王宫建筑精巧,墙头塑有神将,内有戏楼、天井、院坝、厢房等。清嘉庆年间拔贡贺伯原募资修建文斗禹王宫时,就参照了“十字路”禹王宫进行仿建。可惜禹王宫后被拆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