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村坐落于福宝山南部的山岭之间,全村总面积约12平方千米,地处利川市与重庆市石柱县交界处,在恩施州利川市西南部、利川市文斗乡东北部,与忠路镇理智村接壤,距文斗集镇约15千米,距利川市城区约74千米。金龙村旧属土司辖地,“改土归流”以后属忠路汛怀德里,民国时设文斗乡,后属文斗辖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忠路区,1958年属文斗人民公社,1984年属文斗区,1996年属文斗乡至今。金龙村向东南可至湖北咸丰,向西南可经文斗乡至重庆彭水郁山、黔江,向西可至石柱,向东北可至利川城区。四邻北为高峰村、南为板桥村、西为青山村、东为理智村。
金龙村传统农家民房及院落(刘安全 摄)
金龙村地貌以山地为主,山岭重叠,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地形以山岭、垭口、槽地为主,最高处为村西边山岭抗金龙。村内有对窝坝、仙女嵌、白杨坪、七枧槽、姊妹店、核桃园、官山、牌楼、抗金龙、大石坝、清水塘、大窝凼、冉家等自然聚落。地质结构以喀斯特地质为主,为石灰石山,多有溶洞。
金龙村名形成较早,源于村寨西边的金龙山。相传很久以前,金龙山上有一户富裕人家,夫妇两人常置办一些金银饰品。但夫妇两人胆小怕事,怕金银“现白”被贼人惦记,便想方设法将金银等贵重物件藏起来。夫妇两人想来想去,觉得藏在家里哪个地方都不合适。最后夫妇两人决定把金银藏在火塘的炕上,一来那个地方主人随时可以看见,二来没有谁会想到这个地方能藏住贵重之物。周边的人知道后,都笑称“别人家里炕上炕的是腊肉,他们家炕的却是金银,真是大不同”,口耳相传,“金龙山”便成了“炕金银的地方”,称为“炕金龙”,后来,这个村寨也被称为“金龙村”了。
据清光绪版《利川县志》记载,金龙村在明朝初期已经有人定居,曾为忠路土司辖地,人烟稀少,至清“改土归流”后,土司属地解禁,才有外来人口由南方陆续迁徙而来。村内主要姓氏有何、陈、杨、张、翁、蔡、郭、黄、黎、冉、姜等。根据何、陈、杨、李、张等姓氏家族回忆,这些人家祖籍多为江西,大多于清乾隆时期经湖南、贵州等地迁入金龙村定居。金龙村村舍聚落和人口分布“北聚南散”特征明显。北部以“十字路”集市为中心汇集,其户数和人口数占全村总量一半左右;南部自然聚落以2~3户、4~5户小型聚落零星分布。(www.daowen.com)
何氏家族是金龙村人口最多的家族。据新修的《庐江十字路何氏家谱》记载:“十字支系属泸江始祖,何公(韩)鉴图,号安静。先由安徽泸江迁浙江龙泉,福建莆田,江西临江新喻定居。而后,志海公再迁湖南常德东门外定居,第十代祖啟厚公因家乡常年遭水灾,难以生存,故历经千辛万苦,携带家小到利川‘十字路’(水井湾)定居。家安妥当,啟厚公重返常德接送啟文公一同来到‘十字路’(马鹿池)定居。至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之久。”
陈氏家族原籍江西,相传为陈友谅后裔。明时因“江西填湖广”大移民,从江西迁贵州,籍在贵州省镇远府镇远县干子山(音)西里二甲,时家族人口3000余人。传有30字字派:“孟天家元世,学德维朝宗;本之百太远,长华沁人心;千子顺志国,五风起文龙。”清时先祖陈家来携妻儿来十字路定居,住核桃园。
杨氏家族自称为宋代杨家将杨六郎后裔,最早由杨朝先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由安化县核桃坝迁入金龙村“十字路”,历约十代。其字辈“再正通光昌胜秀”与湖南靖州、贵州松桃等地杨氏相同,可推为“飞山公”杨再思后裔。杨氏迁到“十字路”之前,安化县老宅地势低下,家园几乎每年遭洪灾。于是,杨氏先祖决定迁移,希望找一个高处安家立业,后来来到“十字路”,看到高山林密,山岭间有大块田地,正是安居的好地方,但又怕下大雨时被水淹,就选择在山梁子(垭口)处建造老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