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木村村民中向姓人数最多,占村民总数的75%左右;其次是谭、邓、王等姓,约占20%;还有少量成、凃、蒲等姓,约占5%,这些姓氏都零星散布在各个组。
村中向氏家族是明初“湖广填四川”迁来的移民,是向正路的后裔。据族谱记载,正路之父向伯英配白氏共生九子,又称九君,第九子即为向正路。九子分为九房,子孙繁衍,散布江西、湖北、四川、陕西等省份。正路公(向伯英第九子,又称第九君)元至顺二年(1331年)生于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永康村黄金坪,幼年登第,后任建昌县知县,接着又升至潼川州牧(四川三台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卸任,无意仕途。遂退居夔府(奉节县)住西门外,于正月十四日得一梦兆:“身骑巨龙向南而行。”“公次日乘船随江而上,寻访至万邑之南浦(今万州),有一地名叫大龙溪,梦兆即验。公遂斩荆棘而居(今桂花寨),卒于永乐六年,享年78岁,葬万州大龙溪的打纸坪瓦铙坳与吴祖母合墓。”正路公即为鱼木村向姓家族的始祖,明初卜居四川大龙溪。此说法也可从向梓墓主碑前原牌坊,两柱书刻楹联得以证实,楹联写道:“溪号大龙彼是当年发迹地,寨名鱼木此为异日返魂乡”,点明墓主生(四川大龙)卒地。后向氏家族因人口增长扩张土地至鱼木村。
向氏家族世代崇文尚学,走出不少读书人。杰出历史人物当属向梓和向全恕。出生于清晚期的向梓“秉性嗜钓,适情山水,有隐居之乐。其妻阎氏教子相夫,善事翁姑,体恤贫乏,乡党交口称赞。其子霖斋,品学兼优,例授入国子监”。年逾古稀时,向梓及阎氏“膺彤廷宠赐”,朝廷赐赠向梓九品封典,官虽小而名声显赫。因其积极向朝廷纳贡并响应皇帝招兵作战之需求,深得皇帝恩宠。死后其墓碑上赫然刻有“皇恩宠赐”字样,可见其在世时的地位。
向全恕是向梓的第五代子孙,自小就在六吉堂学习,勤学苦练,发奋图强。20世纪40年代,他在19岁时考上重庆中央大学,后因祖母病危,放弃大好前途回到鱼木村,此后定居此地。在鱼木村生活期间,他发现,鱼木村交通闭塞、求医困难,众多村民因无医治病而早逝,自幼好学的他决定学习医术,救济一方。年过半百仍苦心钻研,不出三年,他就凭借自己的医术,赢得了乡邻的一致好评,成了乡间名医。在行医过程中常遇人求助,解决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又深感学习法律之必要。当时已72岁的向全恕为更好地帮助村民而自学法律,并于4年后学习大学法律专业知识。后因此地教育资源稀缺,向全恕又有留学经历,曾被当地大兴学校聘为英语教师。(www.daowen.com)
【注释】
[1]生基是人生前为自己修好的坟墓。(后文同)
[2]偏岩洞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在山体构造时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理现象,形成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造山运动中,因巨大的振动使其岩石从岩壁上脱落而形成;二是在造山运动结束后,岩层底部的泥沙因风吹雨打,脱落流失而形成。偏岩洞有的在万丈悬崖,有的在层层山岩交接处。可供人类居住的偏岩洞,大多在层层山岩的交接处。因为这样的偏岩洞便于人们出入。现在住人的偏岩洞又叫“岩壁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