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黄家碗厂:黄氏碗厂的发展与沉寂

黄家碗厂:黄氏碗厂的发展与沉寂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黄家共有上下两个碗厂,上、下碗厂间相距约500米,上碗厂是总厂,下碗厂是后来扩建的分厂,只有碓棚没有窑。上、下碗厂共有3个窑,1窑有7仓,共21仓,有5个碓棚,1棚4碓,共20个水碓。20世纪80年代,黄氏第13代传人黄朝贵重拾家族“衣钵”,意欲重振碗厂,但由于外部市场竞争激烈、燃料替代等原因,生产经营难以为继,不得已于1989年停产。

黄家碗厂:黄氏碗厂的发展与沉寂

“虚窗熟睡谁惊觉?野碓无人夜自舂。”南宋诗人陆游描写的西塞山下水碓响的景象,在利川纳水溪旁曾出现。清光绪版《利川县志》记载:明朝时,纳水溪设场,其山有长石岩层,为制陶原料,先民利用溪水,设轮急湍中,是为水碓,遍设溪沟,舂石极细,再将石粉放于池水中,浸澄为釉,陶户以釉涂坯,烧结陶瓷。因此纳水溪素有“陶乡”之称。遥想当年,纳水溪边,流水潺潺,水碓房排列溪边,碓杵昼夜响个不停;临溪缓坡上,窑炉青烟袅袅,工人们繁忙劳作,好一幅生动的乡村手工业风情画面。

水碓遗迹

(来源:孙朝运,《探寻利川纳水溪,竟有这么多传奇故事……》,腾讯网,2019-07-27,https://new.qq.com/rain/a/20190727A0N593)

说起碗厂,当地人总要提到黄家,因为碗厂是黄家传承十三代的家族企业。碗厂始建于明朝,相传创始人黄尔世原籍湖南,身怀制陶技艺,因躲避水灾来到纳水,见当地有制陶原料,便重操旧业,开设碗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黄家共有上下两个碗厂,上、下碗厂间相距约500米,上碗厂是总厂,下碗厂是后来扩建的分厂,只有碓棚没有窑。上、下碗厂共有3个窑,1窑有7仓,共21仓,有5个碓棚,1棚4碓,共20个水碓。

碗厂所产两芯桐油灯及水壶(向丽 摄)

碗厂所用原料为纳水独特的冷岩砂,当地人称白砂岩,可就地取材。先人们在溪边修建拦河坝蓄水,水被引入碓房里的引水槽,激流冲动水轮旋转产生动力,水轮带动四个碓杵一上一下,不断冲击石头,将碓窝里的石头舂成粉末,使之成浆。过滤沉淀岩浆后即可得到极为细腻的粉末,此为制碗原材料——坯泥。工人用脚蹬动车床,用手塑碗具成坯,刻画上花纹,晒为干坯,再将干坯放入火窖烧制,并上釉。粗陋不堪的石头,华丽变身为精美的瓷器。整个制作过程工艺复杂,工序繁多,涉及采石、冲碓、粉碎、淘浆、过滤、搅拌、沉淀、风干、做坯、雕刻、阴干、上窑、烧窑、上釉、出窑等步骤,当地人称“工序七十二道半,捆碗不相算”。

碗厂主要生产碗、盘、碟、坛、罐、灯等生活用具,碗和坛子最为畅销。产品按照质量等级可分为粗瓷、中瓷、细瓷。碗厂早期仅生产粗瓷,清朝末年可产中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可产细瓷。纳水所产中瓷细腻光泽,古朴典雅,远近闻名。早年,黄家瓷器在丰乐场有店铺专卖,瓷器销往利川、恩施咸丰、鹤峰、来凤乃至湖南、四川等地。生意好的时候,客户需要预订。现今,纳水村仍有村民使用碗厂所生产的生活器皿。(www.daowen.com)

碗厂所产坛子(向丽 摄)

古时,制陶是高难度的技术活。这诸多的工序中,真正决定石头能否“成器”的关键核心技术,如原材料配比、烧制、上釉等,悉数掌握在黄氏嫡系子孙手中,对外秘而不宣。碗厂绝大部分工人为黄氏族人或与黄氏沾亲带故。瓷器烧窑尤其重要,窑温的控制、上釉的时间和技巧都要控制得刚刚好,若上釉出现问题,成品会出现裂缝;若火候不对,瓷器要么不成型,要么易碎。黄氏一族将祖传技艺作为安身立命之根、家族发展之本。制瓷技术传承300余年,延续13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碗厂被改制成集体企业,公社派了一名干部管理陶瓷厂,黄氏第12代传人黄国民、黄国仲担任“技术总监”之职,陶坯绘画、题字是他俩的“绝活”。20世纪70年代,作为集体企业的碗厂倒闭。20世纪80年代,黄氏第13代传人黄朝贵重拾家族“衣钵”,意欲重振碗厂,但由于外部市场竞争激烈、燃料替代等原因,生产经营难以为继,不得已于1989年停产。如今,位于纳水村五组的碗厂旧址,没有了昔日水碓日夜作响之景,也没有了袅袅升起的青烟。

黄国民老人介绍陶瓷

(来源:孙朝运,《寻古探幽纳水溪浮浮沉沉皆传奇》《恩施日报》,2019-08-09,http://www.enshi.gov.cn/2019/0809/880954.s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