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盐道古村纳水村:概貌、历史与现状

盐道古村纳水村:概貌、历史与现状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曾经辉煌一时的盐道古村——纳水村便位于纳水溪边。如今的纳水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分别依纳水溪和老街蜿蜒排开。与武陵地区一些典型的单姓村落明显不同的是,纳水村为杂姓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中曾设有相当于乡级行政级别的区公所和人民公社,纳水村后改名为马前公社纳水管理区向阳大队,后称向阳村。

盐道古村纳水村:概貌、历史与现状

在距利川市城区西南方向约20千米的群山峡谷之内,有一个山水环抱、水草丰美、林田相间、道路俨然的古村庄,一条汇聚四面八方溪水的小河绕村缓缓流过,这个村庄便是形成于明朝正德年间的利川纳水溪古村。

纳水村一瞥(向丽 摄)

纳水村现隶属于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凉雾乡,位于凉雾乡东南边沿,距离利川市主城区约20千米,与盐运古道上的另外两个集镇——沙溪、元堡交界。利川属于云贵高原东北部的延伸部分,境内山地、丘陵、峡谷、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川相互交错,石板岭、马鬃岭、麻山等山系绵延于市境东南部,纳水村即位于属麻山山系的梳子山东南山麓。梳子山平均海拔约1200米,在鄂西南地区被称为“二高山”。

梳子山呈东北西南走向,从主山脊分出20余道山梁,绵延数十里。在山体高耸夹峙的深川巨谷之间,一条溪河接纳四面八方的溪水,于高山峡谷间蜿蜒曲折流淌,一路向南,天长日久,溪河两侧形成大大小小的河水冲积坪,这些不可多得的山间河谷,为耕作居住提供了便利。这条溪河因此得名纳水溪,取海纳百水之意。纳水溪又叫革井溪,发源于高峰山的中沟,整体流向为自东北向西南,围绕纳水村倒流一圈才注入乌泥河。曾经辉煌一时的盐道古村——纳水村便位于纳水溪边。(www.daowen.com)

如今的纳水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分别依纳水溪和老街蜿蜒排开。一组旧称革井溪,相传唐朝初年村民们在此开发盐井,因被四川江州府阻止,遂将盐井革封。二组旧称凤凰台,因其地势如一只凤凰俯栖于此而得名。三组、四组旧称“场前”“场后”,因其分别位于旧时商业街“丰乐场”之前后而得名。五组旧称碗厂,此处曾建有一座小有规模的陶瓷加工厂。六组、七组旧称上辽、下辽,“辽”为“冷水辽”简称,即山间流淌的溪流,上辽、下辽是以不知名小溪为界的两个地方。八组、九组旧称上槽、下槽,二地处于“槽口”两侧,“槽口”即两山之间的山谷地带。各村民小组均位于高山峡谷间不可多得的狭长坪坝、槽口和缓坡地带。人口较为密集的是老街周围的一片狭长区域。

纳水村为多民族杂居村落,以土家族人数居多,另有汉族苗族蒙古族等民族。与武陵地区一些典型的单姓村落明显不同的是,纳水村为杂姓村。其中,陈、李、张、汪、曾是村中大姓,另外还有蒋、覃、刘、杨、黄、吴、谭、牟、邹、邓、何等姓氏。据老人们介绍,陈姓世居本地,其他姓氏大多来自周边或湖南、四川等地,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因灾荒、战乱、经商等原因迁徙而来。由于盐道带来了相对发达的商业,迁来的人多从事商贾,因此村落呈现出“聚贾而居”的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当地较有名望的有陈、李、谭、黄等富户。

数百年来,纳水村一直是当地重要的商业场镇,也是“川盐济楚”盐道上的重要驿站。明朝时期,镇上设有土司衙门,隶属忠路安抚司。彼时,古镇上的土司权力极大,审理案件无须上报可自掌生杀大权。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后,里甲制、保甲制开始实行。清乾隆年间,纳水溪古镇设场,名“丰乐场”。清咸丰初年实行“川盐济楚”,纳水溪成为运盐大路上的一个驿站和商品集散地,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被定名为纳水溪场。由于清朝及后期的“行盐”贸易和物品流通交换的需要,这里逐渐发展成为定期赶场的集市,并最终成为土家族聚居村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除了行政机构外,还有“神兵”、袍哥、“姊妹会”等民间组织“管辖”此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中曾设有相当于乡级行政级别的区公所和人民公社,纳水村后改名为马前公社纳水管理区向阳大队,后称向阳村。1982年,村庄改名为纳水溪大队,后重新更名为纳水村,隶属凉雾乡管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