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劳动本质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劳动本质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劳动的本质进行了解和认识。马克思认为,劳动和实践都是确证人的本质的活动,但以往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少数统治者的利益,人为制造少数人崇高和卓越的意识形态假象,把劳动和实践人为地分割并加以对立。因此,马克思对劳动的本质进行了重新定义,他认为劳动是“实践的人的活动”。因此,目的性就成为劳动区别于其他一切活动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劳动本质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以及马克思的劳动概念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劳动概念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劳动的本质进行了解和认识。

(一)劳动是“实践的人的活动”

西方哲学传统中,哲学家们把劳动和实践做了截然不同的阐释,他们认为劳动和实践都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但劳动与实践的内涵却有千差万别。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是人的政治和道德活动,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是人的本质发展的需要;而劳动只是人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从事的苦力活动,它不是人的本质发展需要的活动,只是为了服从自然的必然性,维持人的生存需要。也就是说,在他看来,实践是体现人与其他动物根本区别的活动,而劳动只是一种接近于动物性的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的事情。因此,哲学家们总体上对实践予以赞美,而对劳动一贯贬斥。

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不管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哲学家还是奴隶主贵族、封建贵族甚至于资产阶级统治者,他们都是统治阶级的代言人,他们需要做的就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一切有历史以来的阶级社会,都是少数统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剥削统治的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以文化的形式对劳动和实践进行区分,把实践当作只有统治阶级才能享有的特权活动,而被统治的广大人民只能进行奴役劳动。马克思通过对西方哲学传统中割裂劳动与实践关系的事实进行分析,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武器对传统“劳动—实践”二元分裂的劳动概念进行批判。马克思认为,劳动和实践都是确证人的本质的活动,但以往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少数统治者的利益,人为制造少数人崇高和卓越的意识形态假象,把劳动和实践人为地分割并加以对立。因此,马克思对劳动的本质进行了重新定义,他认为劳动是“实践的人的活动”。这样,马克思就把劳动和实践的内涵进行了统一。当劳动具备了实践的内涵之后,一个显著的后果就是原本由少数人从事的政治的、伦理的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活动,就变成了广大劳动群众是这些推动人类进步活动的实践主体。在此意义上,劳动才真正是人成为人的本质性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力量。(www.daowen.com)

(二)劳动是一种目的性活动

马克思在科学的重新建构劳动和实践的关系之后,进一步提出劳动的另一个本质性特征——劳动是一种目的性活动,并且马克思认为目的性只存在于人的劳动和实践之中。马克思曾用一个蜜蜂建造蜂房的比喻来说明作为一种目的性活动的劳动的独特之处。马克思认为,蜜蜂建造蜂房的技术让世间所有建筑师都望尘莫及,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都比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建筑师在开始搭建房屋之前,就已经在头脑中把它完成了。也就是说,人的实践活动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本质特征在于,人的实践活动坚持目的性导向,蜜蜂建筑蜂房只是适应自然界的一种表现,而人修建房屋却是一种有意识的目的性行为,它不仅仅是为了适应自然界,而是把自然存在物加工成人所需要的形态,利用自然因果规律为人类社会服务。因此,目的性就成为劳动区别于其他一切活动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通过把劳动赋予实践的内涵,把目的性限定在劳动范畴内,就现实地找到了打开人类历史发展之谜的钥匙。在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之前,关于人类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存在两种学说,一种是“上帝创世说”,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演变都是上帝的神圣安排,人需要做的就是服从上帝的安排;另一种是“自然进化学说”,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就像自然界一样严格按照因果自然规律进行,人只能适应无法改变。马克思通过对劳动概念的实践解读,发现人类历史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上帝的意志也不是纯粹适应自然规律的产物,而是人类通过劳动把自然界当作自己认识和活动的对象,人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变自然存在物的具体形态来为人所用。人类历史就在这种不断改变自然形态,创造属于人所特有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生活方式中形成和发展。所以,人类历史是人通过劳动不断地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不断地创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