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地名趣谈:昆明大象地名探秘

地名趣谈:昆明大象地名探秘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昆明有“大象”地名,是古代向中央王朝进贡“大象”在地名上的反映。时人视为吉兆,于“大象”跪地处以红、白、黑三色石镶成象头、眼目之形,遂改名象眼街。全省“大象”地名不少。镇康县凤尾镇“章奎”,傣语“章”为“大象”,“奎”为“洼地”,意为“有大象的洼地”。故“掌”即“大象”,“版纳掌”意为“专门饲养象的版纳”。其中,“南”为“江河”,“兰掌”即“百万大象”。

地名趣谈:昆明大象地名探秘

昆明有“大象”地名,是古代向中央王朝进贡“大象”在地名上的反映。象眼街,南起威远街,北至长春街。清初曾称此街为鹦哥花,以此地多石榴花树,俗称鹦哥花得名。相传清代中期,缅甸向北京进贡的“大象”行走至此,跪在街口约半个时辰之久才起身前行。时人视为吉兆,于“大象”跪地处以红、白、黑三色石镶成象头、眼目之形,遂改名象眼街。

元、明、清代都有贡象的记载。《元史·顺帝纪》载:“(至元四年八月甲申)老告(老挝)土官八那遣……象马来朝。”

明万历《云南通志》卷十六载:“贡象道路,有二途:上路由永昌(今保山),经腾冲、南甸、干崖、陇川、缅甸、洞吾,至摆古;下路由景东,经者乐甸、镇沅、车里(今景洪),西南行至八百媳妇宣慰司,又西南行至老挝宣慰司,西行至摆古。”[1]

象眼街作为地名,是活化石,对研究历史上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印证史料,弥足珍贵。

全省“大象”地名不少。如耿马“象塘”,在勐撒乡芒茂村委会驻地东北1千米处。《耿马县地名志》说:“该村边有一个大水塘,过去大象常驻来水塘里打泥取凉,得名。”镇康县有“象转坝”,在南伞镇红岩村委会东北5千米处。因传说历史上此地有大象到过,后又折转离开而得名。还有“象滚塘山”,在勐堆乡竹瓦村委会北部,因历史上大象曾到此山凹地打滚而得名,说明古代云南“大象”分布甚广。

全省少数民族语称“大象”的地名也不少。

第一类译为“章”。陇川县章凤镇,在陇川坝子西南部,南畹河东南侧,傣语“章”为“大象”,“凤”(荒)为“吼叫”,意为“大象吼叫的地方”。临沧县章驮乡驻地“章驮”,在凤翔镇西北17千米处,傣语“章”为“大象”,“驮”为“打架”,意为“大象打过架的地方”。镇康县凤尾镇“章奎”,傣语“章”为“大象”,“奎”为“洼地”,意为“有大象的洼地”。龙陵县章弄山,在勐糯乡境内。《龙陵县地名志》载:“傣语,意为象山,后演变为张龙山。1981年10月1日订为章弄山。”

第二类译为“掌”。如邦纳掌,有邦纳掌温泉,在龙陵县城北7千米处,香柏河下游南北两岸,风光明媚,泉热水滑,疗痛祛疾,为远近闻名的温泉。《龙陵县地名志》说:邦纳掌,傣语“掌”为“大象”,“纳”为“田”,意为“象田区”,引申为“牧象区”。另在“邦纳掌温泉”处说:“邦纳掌,傣语,意为牧象区。”朱德普《泐史研究》亦载:“还有专司某项劳役的版纳,如版纳掌、版纳冒宰。古代作战或王族出行乘骑‘大象’,专饲养象的即版纳掌,即勐仑。”故“掌”即“大象”,“版纳掌”意为“专门饲养象的版纳”。

第三类译为“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澜沧江

澜沧江,为中国主要河流。澜沧江—湄公河为东南亚第一大河,按河长为世界第六大河。迄今为止,澜沧江的源头有十几种说法,1999年7月19日,中国科学院遥感所的刘少创博士探测的结果是,澜沧江源头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吉富山,海拔5200米,地理坐标是东经94°40′52″,北纬33°45′48″。从这里算起,澜沧江(湄公河)的长度是4909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云南省》载:“澜沧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中部、青海省南部格尔吉山东麓,东南流至昌都与昂曲汇合后始称澜沧江。流经青海省、西藏自治区、云南省,流出国境后称湄公河,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在西贡以南注入南海。”现为中国云南省连接东南亚五国的黄金水道,已成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纽带。

“澜沧江”名称由来,一说是来自傣语“澜沧”,“澜”(兰)为“百万”,“沧”(掌)为“大象”,“澜沧”意为“百万大象”,因古代沿岸和流域内大象很多而得名。另一说,古称“拉楚河”,藏语“拉”为“獐子”,“楚”为“水”,意为“獐河”,音变而得名“澜沧江”。因德钦县云岭乡燕子岩一带江岸很窄,传说曾有獐子一跃而过,故名。究竟哪一种说法更有根据呢?(www.daowen.com)

后汉书》载: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自此“始通博南山,渡兰仓水(澜沧江)”。史书记载的古代歌谣云:“汉德广,开不宾(不韦县),度博南,越兰津,渡兰仓(澜沧江),为它人。”有论者认为,这是云南历史上流传最早并被记录下来的诗歌,说明汉时澜沧江称“兰仓水”“兰仓”,“兰津”即兰仓江边渡口。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亦载:澜沧江,“古兰仓水,又名鹿沧江,或讹为浪沧。上源曰鄂穆楚河,出西康西北境之格尔吉山,经昌都而东南流,名拉楚河,即澜沧之转音。”

明朝人李思聪著《百夷传》记载:“麓川之地曰‘者阑’。”《永昌府文徵》本按语说:“遮阑与南坎、木遮(今缅甸南坎、木姐)均在川江坝……按傣语城曰‘者’,百万曰‘阑’,‘者阑’喻其城之大矣。今之澜沧,直译即为‘百万大象’,音译耳;又老挝之万象,傣语亦曰澜沧,义译耳。”[2]

《外国地名语源词典》载:老挝,“公元749年坤洛王建澜沧王国。中国明、清两代称之为南掌,lɑo在老挝语中意为万象之邦。”

刀国栋《傣泐》载:“(傣族)看到澜沧江‘大象’比较多,就称为‘南咪兰掌’(百万大象之江)。”其中,“南”为“江河”,“兰掌”即“百万大象”。

根据上述史书记载,“澜沧江”,《后汉书》记载名为“兰仓”,汉时该江并无“拉楚”之称;因东汉时置县筑路,其地在今永平至保山一带,其地多傣族,至今保山市潞江坝尤多傣族,故以傣语名江而成为我国境内该江的总称。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的记载,“澜沧江”“经昌都而东南流,名拉楚河,即澜沧之转音”,亦说明“拉楚”只是局部河段之名,是由“澜沧”转音为“拉楚”,而不是由“拉楚”转音为“澜沧”;傣语称“阑”“澜”“兰”,其意为“百万”;傣语音译为“章”“掌”“沧”等,其意为“大象”;“兰仓”“澜沧”“南掌”“兰掌”等,皆傣语音译,其意为“百万大象”。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云南省》所说“‘澜沧’,傣语意为‘百万大象’”是有充分根据的,是可信的。

至于湄公河的含义,上海辞书出版社《外国地名语源词典》说:“湄公河(Mekong)……me意为河流,kong可能为汉字‘江’的演化。按泰语和老语的正确读音,应为迈公(Mae khong),全称迈南公(Mae Nam Khong),意为众水汇聚之河,引申意为幸福之母。”亦即“众水之母”。

【注释】

[1]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六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44页。

[2]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五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