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地名趣谈:阳关道与身毒道

地名趣谈:阳关道与身毒道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说,阳关一带,汉代曾有“富甲天下”之誉。南方丝绸之路原称“蜀身毒道”,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至,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身毒国(今印度),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

地名趣谈:阳关道与身毒道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006年9月5日下午参观阳关。其地在甘肃省酒泉市所属的敦煌市外,“阳关道”为古代北方丝绸之路中的一段。因地处玉门关之南,以南为阳,昔有关隘而得名。现在的阳关,只有烽火台雄立于沙漠之上,令人联想到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的意境。2004年在沙漠中新修了阳关博物馆,在有人居住的绿洲之外约1千米处。据说,阳关一带,汉代曾有“富甲天下”之誉。该博物馆展出了古代阳关的模型、北方丝绸之道的兴衰和不少出土文物,揭示了古代阳关的繁华。在进展览馆处,还建了张骞骑马的雕塑,展览馆中也讲了他两次出使西域的功绩。北方丝绸之路一般可分为三段: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三段均从长安出发,到武威张掖汇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除西段是唐代开辟的外,中、东两段都是汉代开辟的。由此我对南北丝绸之路做个比较。

南、北丝绸之路的共同点是历史悠久,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

南方丝绸之路原称“蜀身毒道”,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至,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集解》‘邛县之竹,属蜀。’瓒曰:‘邛,山名。此竹节高实中,可作杖。’蜀布,蜀地之布。邛竹杖,邛地之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身毒国(今印度),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今阿富汗)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蜀身毒道”,据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战国至汉初的部落社会》载:“其可以确定中印早期交通的实物资料,则有战国时期楚墓出土的琉璃珠,长沙发掘报告载料珠二件,即琉璃耳珰,应是由身毒国输入。有人认为,此琉璃非自外来。但此物称为碧琉璃(或急读为料),即梵语beryl(宝石)的译音,亦即因最先自身毒国传入。……其时代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以前,也就是在这时已有中国西南通往印度的交通线了。……这条交通线以滇池为枢纽,北通邛都、筰都至蜀,以抵于秦,东通夜郎、牂牁至巴,以连于楚,西通昆明、嶲唐,经掸人地,以至于身毒;又至蜀,经僰道、滇池而南,从句町、进桑入交趾之通道亦甚早。”[1]

北方丝绸之路,最初人们对这条通道并无固定称谓,直至1877年德国李希霍芬所著《中国》一书才把这条道路称之为“丝绸之路”。一些人认为公元前1070年左右埃及丝绸残骸的碎片已经被发现,但这种间接的贸易往来不能等同于公元前1世纪繁荣的北方丝绸之路,也并没有持续下来。在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经存在了相当规模的对外经济交流。《史记·赵世家》记载了苏厉与赵惠文王的一段对话:“马、胡犬不东下,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宝者非王有已。”文中“昆山之玉”即昆仑山下出产的软玉,而胡犬则是产自中亚、西亚的一种狗。早期的丝绸之路上并不是以丝绸为主要交易物资,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中国商人就已经出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购买产自现新疆地区的和田玉石,同时出售海贝等沿海特产,同中亚地区进行小规模贸易往来。随着公元前5世纪左右河西走廊的开辟,带动了中国对西方的商贸交流。而当时的欧洲国家已经称中国为“赛利斯”(Seres,源自希腊语言“丝”,从汉语“丝”的音转化的“Ser”)。由希腊语和拉丁语演化出来的赛尔、赛里、赛里克、赛里亚、赛里斯、赛里可斯,以及后来英语的锡尔克(silk)、俄语的旭尔克,都是丝绸之意,同样是来源于中国“丝”字的谐音。“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7000多千米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于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东亚文明强盛的象征。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曾一度成为各国元首及贵族富有荣耀的象征。而胡萝卜胡椒、胡豆(蚕豆)、黄瓜(汉时称胡瓜)、核桃(又称胡桃)、波菜(又称为波斯菜)、葡萄石榴等的传入丰富了中国人食谱。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运入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等。

应当指出的是:南方丝路比北方丝路存在时间更长,从古到今一直存在,遗留物品更多。北方丝绸之路,从宋代以后随着经济、文化重心向南方转移,特别是在明代郑和西洋的推动下,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后,北方丝路即转衰。如今阳关一带,地处茫茫沙漠,得了高丘上有一座烽火台的残垣断壁,就别无他物可观。正如段文杰《阳关碑廊题记》所说:“沧海桑田,(北方)丝绸之路成遗迹,阳关戍楼无处觅,唯烽火高楼相望,犹有当年雄姿。”而南方丝绸之路则古往今来,从未断绝。如方国瑜在《修建霁虹桥概说》中所说:“澜沧江上铁桥,瑜曾行经者有三,而以霁虹桥最著称,盖自古以来,通往印度、缅甸者,以此为孔道也。……在公元前4世纪所谓‘蜀身毒道’当在此渡澜沧江。有明文记载者,《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曰:‘孝武时通博南山,渡澜仓水、耆溪,置嶲唐、不韦二县。’此为公元前2世纪时事。《华阳国志》又曰:‘行人歌之曰,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兰仓,为他人。渡兰仓水以取哀牢地,哀牢转衰。’按哀牢地东西四千里,南北三千六百里,分布甚广,有七十七王,西汉时设县,至东汉初年开设永昌郡。澜沧江天险,然不能阻止江以西各部族与内地之往还,而同属于中国文化体系,发展社会历史,自远古以来如此也。汉以后,取永昌道西通天竺南至海上者,不绝于途,为祖国西南边境通往外国之门户。”[2]南方丝路至今有盐津豆沙关“五尺道”,有永平博南古道、兰津渡口,有古代交通县上崛起的昭通、昆明、大理腾冲等古城,有昭通、会泽、保山等地出土的汉代“五铢钱”,碑记,还有地方大量文献记载。这就为重振南方丝绸之路,加强我国与东南亚、南亚、东盟等各国人民的交往、合作和友谊,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www.daowen.com)

更为重要的是,南方丝绸之路在对我国与周边国家交往上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1992年10月在菲律宾马尼拉如开的第一次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会议上,出席会议的中国云南代表提出了“以交通合作为基础,全面开展次区域合作的建议”,即“一、二、一方案”:建设一条昆明通往东南亚的铁路(昆明到泰国清迈,当时简称昆清铁路,是后来泛亚铁路的雏形)、两条通往东南亚的高等级公路(昆洛公路和昆畹公路)、一个机场(即昆明机场改造为现代化国际大机场)。因符合各方的共同利益,很快达成了共识。次区域合作会议达成的合作优选项目,都在顺利推进。1994年通过亚行引进2亿美元的长期低息贷款,用于了楚雄至大理一级公路的建设。1995年引进亚行2.5亿美元的长期低息贷款,用到了昆明至曼谷公路中元江至磨黑段高速公路的建设上。通过次区域合作,推动了澜沧江—湄公河的通航,促进了电力、旅游、边贸、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禁毒等多方面的合作,并加强了我国与东盟各国的友谊和合作。如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reater Mekong Subregion,GMS),在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下,为云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的推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越来越强;在有组织、有领导、有规划的持续努力下,通过多种因素包括GMS的综合作用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促进,以及GMS峰会、多种大型国际会议、地区和国际交易会议的推动,在泛亚铁路等国际大通道和经济走廊和与之相伴而生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效应下,将出现一批以绿化美化的生态园林城为特色,以和谐宜人的人居环境为标志,以城市居民具有较好的文明素质、道德素质和一定的英语素质为形象特征,现代化的一批城市群体将在云岭大地,特别是滇中地区涌现。由于云南具有多种气候带,相对于东南亚、南亚以单一热带气候为主具有比较优势,随着GMS等多种因素的推动,将出现“三江并流”世界遗产保护区、迪庆香格里拉丽江古城、大理古城、洱源温泉城等一批风光明媚、环境幽雅、令人流连忘返的“夏都”。在与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国际大通道相衔接的地方,如西双版纳州景洪、勐腊、勐海,德宏州芒市、瑞丽,保山市腾冲、龙陵,红河州个开蒙城市群和河口,普洱市的孟连、思茅港等地,将出现一批生态环境优美、进出口贸易和出口加工各具特色、社会和谐、生机勃勃的现代化新型边城。

【注释】

[1]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上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8页。

[2]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上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68~26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