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拉姑非抢婚,地名趣谈

拉姑非抢婚,地名趣谈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拉姑,地名在东川区,全称“尼拉姑”。彝语称“母姑”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上述“拉姑”“拖姑”“蒙姑”“放姑”均与抢婚之俗无关。此外昭通、东川等地“姑”字地名还有:白姑,在巧家县荞麦地乡拖租村委会驻地东南3千米处,汉族村。彝语称“威姑”,以一家彝族的姓氏得名。来自傈僳语的“姑”字的地名,其意多有兴味。傈僳语“姑尼子”意为“香椿树”,因当地香椿树多而得名。

拉姑非抢婚,地名趣谈

早年到巧家出差,常听人说,巧家、东川一带有拉姑、拖姑、蒙姑、放姑等地名,论者或谓与古时抢婚习俗有关,故有拉、拖、蒙(眼)、放等字。今得闲暇,因为之说。

其实上述说法是从汉字解释地名产生的误解,是对民族语地名缺乏认识所致。

拉姑,地名在东川区,全称“尼拉姑”。其地在东川区新村镇驻地东1.5千米处,坝区,海拔1340米。彝语“尼”为“牛”,“拉”为“黑彝”,“姑”为“箐边”,意为“山箐边黑彝放牛的地方”。

蒙姑,地名在巧家县小河乡竹山村委会驻地东北0.5千米处,汉族村。彝语称“母姑”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拖姑,地名在巧家,同名地名有两处,一是在巧家县荞麦地乡发泥村委会驻地西南2.4千米处,汉族村。历史上曾为彝族居住地。彝语称“拖谷”,“拖”(妥)为“松树”,“谷”为“圆形坪子”,意为“有松林的圆形坪子”,音变写作“拖姑”。另一“拖姑”在巧家县蒙姑乡壁山村委会驻地南2.5千米处。村民178人中除汉族外,有彝族72人。彝语称“拖谷”,“拖”为“松林”,“谷”为“圆形坪子”,意为“有松林的圆形坪子”。

放姑,地名在昆明城西,谷律乡下律则南5千米处,彝族村。彝语“放”为“石岩”,“姑”为“下面”,意为“石岩下面的村子”。

上述“拉姑”“拖姑”“蒙姑”“放姑”均与抢婚之俗无关。此外昭通、东川等地“姑”字地名还有:

白姑,在巧家县荞麦地乡拖租村委会驻地东南3千米处,汉族村。来自彝语“白谷”,“白”为“上面”,“谷”为“圆形坝子”,意为“山梁上的圆形坝子”。

则姑,在巧家县荞麦地乡羊场村委会驻地西1.2千米处,汉族村。彝语“则”为“水”,“谷”为“圆形坪子”,意为“有水的圆形坪子”。

谓姑,在巧家县新店乡谓姑村委会驻地处,汉族村。彝语称“威姑”,以一家彝族的姓氏得名。

拖姑梅,在彝良县角奎镇南17千米处,属龙街苗族彝族乡,来自彝语“妥谷迈”,“妥”为“松树”,“谷”为“坪子”,“妥谷”为“松树坪”,“迈”为“后面”,意为“松树坪后面”。

姑海,在昆明市东川区姑海乡驻地,小江东岸山湾中。来自彝语“姑嘿”,“姑”为“山麓出水”,“嘿”为“水塘”,又译作“海”,故名“姑海”,意为“山麓出水和积水的地方”。

姑庄,在昆明市东川区汤丹镇西北3.6千米处,半山区,汉、彝族村。彝语“姑”为“出水处”,“庄”为“汉语”,意为“水边的村庄”。

为何昭通、东川一带来自彝语的“姑”字地名多呢?因历史上昭通、东川等地元时称乌撒乌蒙路(今昭通市)、茫部路(今镇雄县)、东川路(今昆明市东川区);明代改属四川;清雍正四年(1726年)鄂尔泰任云贵总督时,推行改土归流政策,上书雍正皇帝称:“滇有可制之势而无其权,川有可制之权而无其势”,雍正皇帝准其奏,昭通、东川复归云南。其事见于《新纂云南通志》卷六《大事记》载:“明洪武中未下滇先平蜀,招服诸蛮,故乌蒙、乌撒、东川、芒部四军民府属云南者改隶四川。然诸土司皆去川远、去滇黔近,嘉庆中改芒部为镇雄府,旋仍革流归土,虽命东川兼听云南节制,仍不属滇而属川,滇有可制之势而无其权,川有可制之权而无其势,雍正四年以鄂尔泰督滇,奏言……东川、乌蒙、镇雄皆四川土府,改隶云南。”因其地与凉山毗邻,历史上为彝族聚居区,故多彝语地名。

再说云南全省,带“姑”字的地名也不少,其中又有彝语、傈僳语、纳西语之别。

来自彝语的“姑”字的地名。如:

坡姑,在元江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洼垤乡洼垤村委会驻地北1.5千米处,山坡地,彝族村。彝语“坡”为“野草”,“姑”为“遮蔽”,意为“野草遮蔽的村子”。因历史上茅草丛生,村子隐蔽在草丛中而得名。

来自傈僳语的“姑”字的地名,其意多有兴味。如:(www.daowen.com)

白姑,在德钦县拖顶傈僳族乡大村村委会驻地白嘎村北面,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白”为“村”,“姑”为“上”,意为“上村”。

阿姑扎,在德钦县霞若乡施坝村委会驻地吉义独村西面,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姑”为“咱们”,“扎”为“胜”,意为“咱们得胜”。因与邻村赛歌庄,此村获胜而得名。

姑姑沿,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攀天阁乡安一村委会驻地安一村南2.4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姑姑”为“猫头鹰”,“沿”为“依”的音变,意为“睡”,全意为“猫头鹰睡觉的地方”。因当地猫头鹰多,为猫头鹰的栖息地而得名。

更多的“姑”字的地名来自纳西语。如:

迪姑,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叶、塔城镇、白济汛乡、保和镇、塔城镇等地都有“迪姑”地名。如塔城镇迪姑村,在川达村委会驻地川达村北1.7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村名来自纳西语,“迪”为“坝子”,“姑”为“头”,意为“坝头”。因村居平坝上头而得名。

苏姑,今名团下。在丽江市金山乡新团村委会北面,纳西族、汉族村。新中国成立前名“苏姑”,纳西语意为“赶擀羊毛”,因历史上此村善擀羊毛毡而得名。后改为“团下”,以地处团山下方而得名。

拉折姑,在丽江市巨甸乡德良村委会西部,傈僳族村。来自纳西语“拉折古”,“拉”为“虎”,意为“捉老虎的地方”。

姑尼子,在丽江市金庄乡杉松落村委会东面,傈僳族村。傈僳语“姑尼子”意为“香椿树”,因当地香椿树多而得名。

姑木菊,在丽江市金山乡拉马古村委会西南面,为一座山之名。纳西语“姑木”为“帽子”,“菊”为“山”,意为“帽子山”。

拉牙洛姑,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启别村委会驻地启别村西1.4千米处,山区,纳西族村。纳西语“拉牙”为“撮箕”,“洛姑”为“箐头”,意为“撮箕形箐旁的村子”。因村居拉牙箐旁而得名。

此外,藏语音译“娘”字地名,其含义为:

一是鱼。如娘轰,在德钦县奔子栏镇奔子栏村委会驻地习木贡村南面,藏族村。藏语“娘”为“鱼”,“轰”为“窝”,意为“鱼窝”。因村居江边有一旋涡,此处多鱼,俗称“鱼窝”,故名。

二是上。娘义,在德钦县升平镇阿东村委会驻地贡卡村南面,山区,藏族村。藏语“娘义”意为“上村”。因此村居下阿东片村上方而得名。娘丫,在德钦县云岭乡西当村委会西南面。海拔4342.1米,范围4平方千米,针叶林。藏语“娘”为“上面”,“丫”为“山”,意为“上面的山”。因与此山相对应有下面一山(面丫)而得名。娘九丁,在德钦县奔子栏镇叶日村委会驻地之用村西北面,藏族村。藏语“娘”为“上方”,“九”为“借”的音变,意为“八”,“丁”为“上面”,全意为“上方的八家村”。娘巴贡,在德钦县燕门乡拖拉村委会驻地拖拉村西北面,藏族村。藏语“娘”为“上”,“巴”为助词,“贡”为“山梁”,意为“上方山梁”。

藏语音译“妈”(莫)字地名,其意为低。如洒妈,在德钦县奔子栏镇奔子栏村委会驻地习木贡村东南面,山区,藏族村。藏语“洒”为“土”(指地方),“妈”为“低”,意为“低处那地方的村子”。莫洛,在香格里拉县格咱乡阿莫村西北面,藏族村,含阿莫、泽喀2个自然村。藏语“莫”为“低”,“洛”为“箐”,意为“低下的山箐”。

壮语音译为“妈”字的地名,意为寨子。如妈姑,在广南县董堡乡罗瓦村委会驻地西南3千米处,壮族村。壮语“妈”为“寨”,“姑”为“蕨科植物”,意为“蕨类植物多的村寨”,因村旁蕨多而得名。

以上“姑”“娘”“妈”字地名,均与女子无关。由此可见,在多民族的云南,望文生义容易产生误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