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汝村民委员会,在香格里拉县境东部,洛吉乡中村西北部。辖13个自然村,居住着藏族,有耕地1384亩。原为乡名,1988年撤区改乡时,改设行政村(办事处),1998年改设村委会。藏语“尼”为“眼”,“汝”为“角”,意为“眼角”,因地形似眼角得名。另说,“‘尼汝’一词是‘木里义汝’的记音缩写形式,藏语意为‘木里边缘的一角’”[2]。驻崩各丁村,藏语“崩”为“草坪”,“各”为“尾”,“丁”为“上”,意为“草坪坝子尾上”,因村居坝尾得名。有“擦曲塘”温泉。藏语“擦”为“温泉”,“塘”为“坝子”,意为“有温泉的坝子”。有尼汝扇瀑,在香格里拉县尼汝河上游西岸。崖洞中喷出的巨泉形成的华溶扇状台地,岩面幅度约180度,高约30米,泉水从台地上层层跌落,最后汇入河中。瀑布景观奇特,四周植被繁茂,藏族称之为神瀑。
藏语音译“尼”字地名,还有“尼拥”,在香格里拉县洛吉乡尼汝村委会驻地崩各丁村西北面,山区,居住着藏族。藏语“尼佣”意为“上村”。“尼任”,在德钦县拖顶傈僳族乡洛玉村委会驻地达古丁村的东南面,河谷区,居住着藏族。藏语“尼任”为“娘任”的音变,“娘”为“鱼”,“任”为“田”,意为“有鱼的田”。因相传有人在地里浇水时曾看到水沟中有鱼而得名。
而傈僳语音译的“尼”字地名,其意为牛,为冬瓜树,如“尼比各”,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路乡新厂村委会驻地新厂村东南1千米处,山区,居住着傈僳族。傈僳语“尼”为“牛”,“比”为“圈”,“各”为“山”,意为“牛圈山”。“尼乃洛”,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攀天阁乡工农村委会驻地工农村北4.2千米处,山区,居住着傈僳族。傈僳语“尼乃”为“黑牛”,“洛”为“箐”,意为“黑牛箐”。“尼朵抓”,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路乡施根登村委会驻地施根登村西3.8千米处,山区,居住着傈僳族。傈僳语“尼”为“冬瓜树”,“朵抓”为“山包”,意为“冬瓜树山包”。因村旁生长冬瓜树而得名。“尼朵里”,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白济汛乡碧罗村委会驻地咩朵村东南1.8千米处,山区,居住着傈僳族。傈僳语“尼朵”为“冬瓜树”[3],“里”为“林”,意为“冬瓜树林”。因村址附近冬瓜树多而得名。“尼子左”,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路乡蕨菜山村委会驻地黑本底村北2.2千米处,山区,居住着傈僳族。傈僳语“尼子”为“冬瓜树”,“左”为“生长”,意为“冬瓜树生长地”。因村旁生长冬瓜树而得名。
此外,傈僳语称纳西人为“泥木”,如“泥木拉”,在德钦县拖顶傈僳族乡大村村委会驻地白嘎村的西面,山区,居住着傈僳族。傈僳语“泥木”为“纳西人”,“拉”为“来”,意为“纳西人来过的地方”。因从前有纳西族人家居住而得名。
【注释】
(www.daowen.com)
[1]邵献图等编:《外国地名语源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
[2]张国华:《诉说历史的古老地名》,载《香格里拉史志通讯》2007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