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彝语中的虎与龙,纳西语中的虎与城

彝语中的虎与龙,纳西语中的虎与城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彝语“罗”为“虎”,彝族崇虎,又为乌蛮首领罗氏之称,“龙”为“城”,罗裒龙,因彝族建城而得名。纳西语称“拉”为虎的地名很多,“拉”与“罗”音近,因从语源上分析,纳西族属彝语支民族之一。另外,“拉”字地名,傈僳语“拉”为獐子,拉嘎波洛,獐子戏玩的地方。藏语译为“拉”的,则多指地拱。

彝语中的虎与龙,纳西语中的虎与城

“拉”字地名,有纳西语、傈僳语、藏语之别。

纳西语音译为“拉”者多为虎。古代史籍上多译为“罗”。

据《元史地理志·澂江路》载:“夷中名其地曰罗伽甸。”《元混一方舆胜览》说:罗伽甸“蛮名罗阁,汉语虎迹也”。即今澄江县,古时称“罗伽”,来自少数民族(彝语支民族),意为“虎迹”,即“老虎足迹”。澄江县罗藏山,彝语“罗”为“虎”,“藏”为“纳”,意为“藏有老虎之山”。即《滇略》所说:“山深险,中多虎豹,土人呼‘藏’为‘纳’,‘虎’为‘罗’”,意为“藏虎山”。唐代樊绰《云南志》载:“大虫谓之波罗蜜,亦名草罗。”《新唐书·南诏传》载:“金波罗,虎皮也。”《全唐诗》732卷载有唐南诏赵叔达的五言诗《星回节避风台骠信命赋》:

法驾避星回,波罗毗勇猜。

河润冰难合,地暖梅先开。

下令俚柔洽,献弄栋来。(www.daowen.com)

愿将不才质,千载侍游台。

《玉溪编事》注引赵叔达诗亦说:“波罗,虎也。”一般认为,南诏政权的统治者是彝族,南诏统治区内也有大量彝族居住,故称“波罗”为虎者,可能是彝语或白族语,因白族语中来自彝语的词汇不少。今富民县罗免彝族苗族乡,有大罗免、小罗免两村,皆因历史上山上曾有老虎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云南省·大罗免》载:“彝语‘罗’为虎,‘免’为地方,意即有虎的地方。”《富民县地名志·罗免区》载:“系彝语地名,彝音:弄咩。弄:老虎;咩:叫,意为老虎叫的地方。本地彝族叫罗梅白,意为老虎山。”

又如今宜良之地,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昆泽县,属益州郡。东汉昆泽县仍属益州郡。三国蜀汉昆泽县属建宁郡。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新丰县,属南宁州。南诏为新丰川,“罗氏于此立城居之,名罗裒龙”。《宜良县地名志》载:“乌蛮首领罗氏在此筑城居住,称罗裒龙。”彝语“罗”为“虎”,彝族崇虎,又为乌蛮首领罗氏之称,“龙”为“城”,罗裒龙,因彝族建城而得名。

纳西语称“拉”为虎的地名很多,“拉”与“罗”音近,因从语源上分析,纳西族属彝语支民族之一。纳西语称“拉”为虎的地名,有反映老虎出没、路过、翻山、打滚、起来、猎虎等地名,这是古人为生存而与猛虎作斗争在地名上的反映,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理解,是滇西北各族先民英雄主义的写照,当时滇西北林海漫漫,虎豹伤人,不与老虎斗争就不能生存,不能用今天动物保护的观点来苛求古人。

另外,“拉”字地名,傈僳语“拉”为獐子,拉嘎波洛,獐子戏玩的地方。藏语译为“拉”的,则多指地拱。如“拉安隆”,意为像手鼓一样底部小的箐;拉牙洛姑,像撮箕状的箐头;拉巴,像巴掌大的地方。这些地名,都以古人观察周围环境的生动性、有趣性而引人注目,这在世界地名中都是罕见的,在民族学语言学、地名学研究上是珍奇而宝贵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