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地名趣谈中册:解密阿字地名的由来

地名趣谈中册:解密阿字地名的由来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与水有关的“阿”字地名古人为了生存,必须寻找水源,汲取湖水或掘井取水。这在“阿”字地名中有生动而有趣的反映。(二)与人名和职业有关的“阿”字地名阿盖,村名。藏语“阿盖”为人名,意为“阿盖村”。因阿盖首居而得名。“阿江”为人名,因阿江首居此地而得名。因阿木首住而得名。因阿沙首居而得名。纳西语“阿古马”为古代部族名。藏语“阿莫”意为“土丘上的村子”。纳西语“阿咱洛”意为“岩脚”。

地名趣谈中册:解密阿字地名的由来

(一)与水有关的“阿”字地名

古人为了生存,必须寻找水源,汲取湖水或掘井取水。这在“阿”字地名中有生动而有趣的反映。

布吉错,湖名。在香格里拉县小中甸镇西北部,联合村境内。面积约12亩,水深1米。纳西语意为“哥哥,有水”。因古时有纳西族弟兄二人寻找水源至此,弟弟翻过高山,首先看到此地有湖,兴奋不已,于是高声喊道“阿布吉”(纳西语意为“哥哥,有水”),从此在这里居住下来,并将“哥哥,有水”(阿布吉)作为地名。

阿日曲尼,山名。在香格里拉县建塘镇红坡村委会境内。海拔3948米,范围6平方千米,针叶林藏语“阿日”为“大姐”,“曲尼”为“水井”,意为“大姐水井”。因山中有一口水井,是藏族大姐最先发现此处有水,遂在此打出井水,这在古人看来,是很大的功劳,因此将其命名为“大姐水井”。

阿月鲁扒嘿,湖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巴迪乡阿尺打嘎村委会驻地西14.5千米处。海拔4150米,湖水面积0.035平方千米。傈僳语“阿月鲁扒”为“放猪人”,“嘿”为“湖”,意为“放猪人发现的湖”。

在“阿”字地名之外,还有一些有趣的找水地名。如禹功,在德钦县燕门乡禹功村民委员会驻地的片村,含重堆、重面二村。藏语“禹”为“黄公牛”,“功”为“口渴”,意为“黄公牛喝水之地”。因相传历史上曾有一头黄公牛由于口渴,跑到此山箐中舔水,人们在此掘井而得名。由此看来,得名“曲尼”的大姐水井,也可能是这位藏族大姐放牧时看到牛羊在箐中舔水而发现水源的。四川盐源县,唐代名昆明县,后改为盐源,相传也是牧羊女最先看见山羊舔地而发现此地产盐的,其理略同。

(二)与人名和职业有关的“阿”字地名

阿盖,村名。在香格里拉县格咱乡格咱村委会驻地拉洼嘎村东面,坝区,藏族。藏语“阿盖”为人名,意为“阿盖村”。因阿盖首居而得名。

阿尺妈底,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春乡拉日村委会驻地大拉日村南2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尺妈”为人名,“底”为“地方”,意为“阿尺妈的住地”。因阿尺妈首居而得名。

阿普妈独,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春乡罗马村委会驻地拍朵里村东南1.5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普妈”为人名,“独”为“屋基地”,意为“阿普妈住地”。因阿普妈首居而得名。

阿江,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巴珠村委会驻地白润村东北4.8千米处,山区,藏族。“阿江”为人名,因阿江首居此地而得名。

阿木谷,村名。在香格里拉县城建塘镇诺西村委会驻地桑那村东面,坝区,藏族村。藏语“阿木”为人名,“谷”为“村”,意为“阿木居住的村”。因阿木首住而得名。

阿沙左,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白济汛乡碧罗村委会驻地咩朵(Miēduō)村东南2.1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沙”为人名,“左”为“住”,意为“阿沙住地”。因阿沙首居而得名。

阿加仲,村名。在香格里拉县格咱乡阿莫村东北面,山区,藏族村。藏语“阿加”为人名,“仲”为“村”,意为“阿加居住的村”。因阿加首居而得名。

阿开腊,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攀天阁乡美洛村委会驻地皆洛村东2.5千米处,山区,傈僳、纳西、普米等族村。纳西语“阿开”为人名,“腊”为“洛”的音变,意为“沟”,“阿开腊”意为“阿开居住的箐沟旁的村子”。因村居箐沟旁,阿开首居而得名。

阿鲁湾,村名。在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白地村委会驻地谷都村东南面,河谷区,纳西族村。纳西语“阿鲁”为人名,“湾”为“村”,意为“阿鲁居住的村”。因阿鲁首居而得名。

阿嘎咪底,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路乡拉嘎洛村委会驻地拉嘎洛村南3.2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嘎咪”为人名,“底”为“地方”,意为“阿嘎咪住地”。因阿嘎咪首居而得名。

阿学贡,村名。在德钦县燕门乡茨中村委会驻地茨中村西南面,藏族村。藏语“阿学”为人名,“贡”为“山梁”意为“阿学家的山梁”。

阿高,村名。在香格里拉县格咱乡浪都村委会驻地日丁村西面,半山区,藏族。藏语,阿高,意为铁匠村。

上述地名,“阿盖”“阿尺妈底”“阿普妈独”等地名,是令人注目而有趣的,特别是“阿盖”,容易令人联想到元代《孔雀胆》故事中的蒙古族女诗人阿衤盖,但这个“阿盖”是迪庆藏族,与居住在中庆路(今昆明市)的“阿衤盖”无关。

(三)与古代部落有关的“阿”字地名

阿古马,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海尼村委会驻地海尼村北3.8千米处,山区,纳西族村。纳西语“阿古马”为古代部族名。因该部族先居此地而得名。这类地名为研究古代民族提供了重要资料。

(四)与迁居和新建有关的“阿”字地名

阿布,村名。在香格里拉县东旺乡跃进村委会驻地塘曲丁村北面,半山区,藏族村。藏语“阿布”意为“新迁来的村”。

(五)与居住地情况有关的“阿”字地名

阿克,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嘎嘎塘村委会驻地嘎嘎塘村东3.8千米处,山区,傈僳、纳西、藏等族村。纳西语“阿克”为“岩脚”。因村居岩脚旁而得名。

阿莫,村名。在香格里拉县格咱乡西北部,半山区,木鲁村委会驻地,藏族村。藏语“阿莫”意为“土丘上的村子”。

阿嘎,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维登乡妥洛村委会驻地妥洛村西3.5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嘎”为“乱石头”。因村旁有乱石堆而得名。

阿壳马,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维登乡富川村委会驻地富川村西2.3千米处,山区,傈僳、怒等族村。傈僳语“阿壳”为“岩洞”,“马”为“大”,意为“大岩洞”。因村旁有一大岩洞而得名。

阿以平,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春乡美光村委会驻地木瓜卓村东5.7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为“岩石”,“以平”为“出水”,意为“岩脚出水处”。因村居岩脚出水处而得名。

阿马普,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春乡美光村委会驻地木瓜卓村西2.6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马”为“岩石”,“普”为“白”,意为“白岩”。因村居白岩旁而得名。

阿咱洛,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嘎嘎塘村委会驻地嘎嘎塘村西2.2千米处,山区,汉、傈僳、纳西等族村。纳西语“阿咱洛”意为“岩脚”。因村居岩脚旁而得名。

阿几库,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攀天阁乡新华村委会驻地阿喃多村东3.7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几”为“岩石”,“库”为“洞”,意为“岩洞”。因村居岩洞旁而得名。

阿家洛,片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白济汛乡施底村委会驻地江西岩瓦村西南面,山区。含木施底、火夺底、阿米洛3个自然村。傈僳语“阿家”为“水”,“洛”为“箐”,意为“水箐”。

阿库米,①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普乡阿尼比村委会驻地阿尼比村北2.3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库”为“岩脚”,“米”为“地”,意为“岩脚之地”。因村居岩脚一侧而得名。②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攀天阁乡工农村委会驻地工农村北3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库”为“岩洞”,“米”为“地”,意为“岩洞旁边”。因村居岩洞旁而得名。

阿门前,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路乡施根登村委会驻地施根登村西北5.2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门前”意为“岩旁”。因村居岩石旁而得名。

阿普洛,村名。在香格里拉县虎跳峡镇松鹤村委会驻地松坡村北面,山区,彝族村。傈僳语“阿普”为“草坡”,“洛”为“箐沟”,意为“草坡箐沟”。因村建于草坡箐沟旁而得名。

阿弄独,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普乡弄独村委会驻地弄独村南3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阿弄独”为傈僳语“阿洛独”的音变,意为“岩箐上面”,因村居岩箐上而得名。

阿普,①山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白济汛乡驻地西10.7千米处。海拔4107米,范围2平方千米,岩石山,沿山脊与福贡县分界。傈僳语“阿普”意为“白岩”。因山岩呈白色而得名。②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春乡腊八底村委会驻地念咱村东北6.3千米处,山区,彝族村。村名来自傈僳语,“阿”为“岩石”,“普”为“白”,意为“白岩”。因村子邻近白岩而得名。

阿起库,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普乡普乐村委会驻地谷岔村南1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起”为“岩石”,“库”为“洞”,意为“岩洞”。因村旁有岩洞而得名。

阿米俄,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白济汛乡施底村委会驻地江西岩瓦村南2.3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为“岩石”,“米俄”为“背阴”,意为“岩石旁背阴地”。

阿沙洛,①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拉波洛村委会驻地抗门村南3.5千米处,澜沧江西岸,傈僳族村。傈僳语“阿沙”为“岩石”,“洛”为“箐”,意为“岩石箐”。因箐两旁岩石多而得名。②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春乡三家村委会驻地三家村东2.5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村名来自纳西语,“阿沙洛”为“阿栓洛”的音变,意为“高沟”。因村居高沟一侧而得名。

阿满洛,村名。在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东坝村委会驻地可木村西北面,山区,彝族村。纳西语“阿满”为“沼泽”,“洛”为“箐”,意为“沼泽箐边”。因村建于沼泽箐边而得名。

(六)与种植有关的“阿”字地名

阿嘎哈米,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春乡罗马村委会驻地拍朵里村东南2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嘎”为人名,“哈米”为“垦荒地”,意为“阿嘎的垦荒地”。因阿嘎在此垦荒和首居而得名。

阿卡里,村名。在香格里拉县虎跳峡镇桥头村委会驻地两家人村西面,山区,傈僳族村。纳西语“阿卡”为“荞子”,“里”为“地”,意为“种荞子的地”。因建村前为种荞地而得名。

阿夺库,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巴丁村委会驻地挖肯村西北3.8千米处,傈僳族村。傈僳语“阿夺”为“核桃”,“库”为“凹地”,意为“核桃树凹地”。因村居长有核桃树的凹地旁而得名。

阿夺里,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维登乡新农村委会驻地新农村东北1.1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夺”为“核桃树”,“里”为“林”,意为“核桃林”。因村居核桃林旁而得名。

阿夺底,①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普乡札子村委会驻地札子村北0.7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夺”为“核桃树”,“底”为“坪”,意为“核桃树坪”。因村旁核桃树多而得名。②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普乡念里米村委会驻地念里米村南1.6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夺”为“核桃”,“底”为“坪”,意为“核桃坪”。因村旁核桃树多而得名。③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春乡腊八底村委会驻地念咱村西北2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夺”为“核桃树”,“底”为“坪”,意为“核桃树坪”。因村旁核桃树多而得名。④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春乡拉河柱村委会驻地下打枪坝村西3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夺”为“核桃树”,“底”为“坪”,意为“核桃树坪子”。⑤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攀天阁乡工农村委会驻地工农村北3.3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夺”为“核桃”,“底”为“坪”,意为“核桃坪”。因村旁核桃树多而得名。

(七)与养殖有关的“阿”字地名

阿婀打,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白济汛乡共厂村委会驻地老厂村西北1.4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婀”为“鸡”,“打”为“场”,意为“鸡场”。以此村历史上曾为养鸡场而得名。

阿月打嘎,①牧点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新洛村委会驻地朵倮洛村东3千米处。傈僳语“阿月”为“猪”,“打嘎”为“场”,意为“猪场”。因为放牧猪的地方而得名。②片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攀天阁乡安一村委会驻地安一村北面,山区。含南山、山神庙、安一3个自然村。傈僳语“阿月”为“猪”,“打嘎”为“场”,意为“猪场”。因原为放猪场而得名。

阿月起底,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白济汛乡共厂村委会驻地老厂村西北2.3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月”为“猪”,“起”为“失踪”,“底”为“地方”,意为“猪失踪的地方”。因地处深山密林,猪易失踪而得名。

阿尺比,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路乡拉嘎洛村委会驻地拉嘎洛村南2.2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尺”为“山羊”,“比”为“圈”,意为“山羊圈”。因原为拦有羊圈的地方而得名。

阿尺打,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攀天阁乡新华村委会驻地阿喃多村东3.5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尺”为“山羊”,“打”为“放”,意为“放羊地”。因原为牧羊场而得名。

阿尺打嘎,①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巴迪乡阿尺打嘎村委会驻地阿尺打嘎村西6.7千米处,山区,阿尺打嘎村委会驻地,傈僳、藏等族村。傈僳语“阿尺”为“山羊”,“打嘎”为“场”,意为“牧羊场”。②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新洛村委会驻地朵倮洛村北2.7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尺”为“山羊”,“打嘎”为“场”,意为“放山羊的场地”。

阿尺打别,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普乡齐乐村委会驻地念咱米村东4.2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尺”为“山羊”,“打别”为“圈”,意为“羊圈”。因建村前为牧羊场而得名。

阿尺打底,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白济汛乡共恩村委会驻地里俄村西北2.7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尺”为“山羊”,“打”为“放”,“底”为“地方”,意为“放牧山羊的地方”。因原为放羊的牧场而得名。(www.daowen.com)

阿尺嘎洛,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路乡咱利村委会驻地腊美底村南1.9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尺”为“山羊”,“嘎”为“放”,“洛”为“箐”,意为“放羊箐”。

阿有底,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维登乡新农村委会驻地新农村东5.6千米处,山区,傈僳、彝等族村。傈僳语“阿有”为“绵羊”,“底”为“坪”,意为“绵羊坪”。因原为牧羊场而得名。

阿木都,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路乡新厂村委会驻地新厂村北0.9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木”为“马”,“都”为“埋”,意为“埋马地”。因从前此地曾埋过死马而得名。

阿木打嘎,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白济汛乡共吉村委会驻地黑日多村东4.3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木”为“马”,“打嘎”为“场”,意为“马场”。因村址原为放马场而得名。

阿木史光,村名。在德钦县霞若乡施坝村委会驻地吉义独村西南面,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木”为“马”,“史”为“死”,“光”为“地方”,意为“马死过的地方”。因传说此地曾死过一匹马而得名。

阿木花独,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春乡四保村委会驻地四十驮村北1.5千米处,山区,汉族村。傈僳语“阿木”为“马”,“花独”为“窝棚”,意为“牧马人住的窝棚”。因建村前此地曾有牧马人住的窝棚而得名。

阿夺阿木者,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巴迪乡真朴村委会驻地姑不村西0.9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夺”为“核桃”,“阿木”为“马”,“者”为“放”,意为“核桃林边放马的地方”。

阿木朵库,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白济汛乡永安村委会驻地窝怒村东4.3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汉族村。傈僳语“阿木”为“马”,“朵”为“出”,“库”为“地方”,意为“出马的地方”。

阿尼打,①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攀天阁乡美洛村委会驻地皆洛村南2.2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尼”为“牛”,“打”为“场”,意为“牛场”。因原为放牛的牧场而得名。②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路乡新厂村委会驻地新厂村北0.9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尼”为“牛”,“打”为“场”,意为“牛场”。因原为牧场而得名。

阿尼比,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普乡驻地康普上村南7千米处,山区,阿尼比村委会驻地,傈僳族、汉族村。傈僳语“阿尼”为“牛”,“比”为“圈”,意为“牛圈”。因早年此地曾建牛圈而得名,村建于关牛房旁,故名。

阿尼各,村名。在德钦县拖顶傈僳族乡大村村委会驻地白嘎村东南面,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尼”为“牛”,“各”为“牵”,意为“牵牛”。因建村前此地为牧牛处而得名。

阿尼打嘎,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巴迪乡阿尺打嘎村委会驻地阿尺打嘎村东北1.5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尼”为“牛”,“打嘎”为“场”,意为“放牛场”。因建村前为放牛场而得名。

阿尼打瓜,村名。在德钦县霞若乡施坝村委会驻地吉义独村西北面,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尼”为“牛”,“打瓜”为“住处”,意为“牛住处”。因建村前为有牛圈的牧场而得名。

阿岩比,①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春乡罗马村委会驻地拍朵里村西南0.8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岩”为“水牛”,“比”为“圈”,意为“水牛圈”。因村址原搭过牛圈而得名。②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路乡腊八山村委会驻地腊八山村南1.9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岩”为“水牛”,“比”为“圈”,意为“水牛圈”。因村建于从前搭过水牛圈的地方而得名。

阿岩以比,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白济汛乡共厂村委会驻地老厂村南2.5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岩”为“水牛”,“以比”为“水塘”,意为“水牛塘”。因村边有一泥塘,常有水牛在塘中打滚而得名。

阿泥麦得洼别,山名。在德钦县拖顶傈僳族乡拖顶村委会西南面。海拔3487米,范围4平方千米,山腰有松、杉林。傈僳语“阿泥”为“牛”,“麦得”为“黑眼睛”,“洼别”为“山梁”,意为“找到黑眼睛牛的山梁”。因从前有一头黑眼睛牛丢失后在此山梁上找到而得名。

上述养殖地名,生动地反映了滇西北地区古代各民族先民饲养鸡、猪、羊、马、牛等情况,特别是找到“黑眼睛牛的山梁”,在“核桃林边放马的地方”“牧马人住的窝棚”等,活灵活现地体现出古人观察问题的细腻性、描述地名的准确性,给人以十分深刻的印象,实为国内地名中之罕见。

(八)与动物有关的“阿”字地名

阿咱牙,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攀天阁乡新乐村委会驻地新乐村西1.3千米处,山区,傈僳、汉等族村。傈僳语“阿咱”为“盐雀”,“牙”为“歇息”,意为“盐雀栖息处”。因此地盐雀多而得名。

阿喃多,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保和镇西北23.5千米,攀天阁乡驻地皆菊村西9.7千米处,永春河西岸,篾复卓倮山东麓,山区,海拔1900米,傈僳、汉等族村。民居多为木板房。有维西—德钦公路过境。傈僳语“阿喃”为“老鸹”,“多”为“出”,意为“出老鸹之地”,亦即“老鸹多的地方”,因村子附近老鸹多而得名。原为新华乡驻地,故又称新华。

阿板洛,村名。在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江边村委会驻地埃美支村西北面,半山区,纳西族村。纳西语“阿板”为“岩蜂”,“洛”为“箐”,意为“有岩蜂的箐”。因建于有岩蜂的箐中而得名。

阿巴一,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维登乡妥洛村委会驻地妥洛村西5.7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为“岩石”,“巴一”为“旱獭”,意为“旱獭岩穴”。因村居旱獭出没的岩穴旁而得名。

阿黑洛,村名。在香格里拉县虎跳峡镇松鹤村委会驻地松坡村北面,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黑”为“山驴”,“洛”为“箐”,意为“有山驴的箐沟”。

阿巴一、阿黑洛这类地名对研究动物物种和珍稀动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九)与植物有关的“阿”字地名

阿海洛古,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白济汛乡驻地白济汛村东北4.1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村名来自纳西语,“阿海”为“草莓”,“洛古”为“箐头”,意为“草莓箐头”。因村建于草莓箐头一侧而得名。

阿美左,①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春乡美光村委会驻地木瓜卓村南0.7千米处,山区,白、纳西、傈僳、汉等族村。傈僳语“阿美”为“地瓜”,“左”为“生长”,意为“生长地瓜的地方”。因村旁生长地瓜而得名。②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维登乡箐头村委会驻地箐头村北1.2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美”为“地瓜”,“左”为“生长”,意为“地瓜生长地”。因村旁生长地瓜而得名。

阿么米,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普乡齐乐村委会驻地念咱米村西1千米处,山区。傈僳语“阿么”为“地瓜”,“米”为“地”,意为“地瓜地”。因村旁生长地瓜而得名。

阿美左底,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普乡札子村委会驻地札子村东北1.2千米处,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美”为“地瓜”,“左”为“生长”,“底”为“坪”,意为“地瓜生长地”。因此地野生地瓜多而得名。

上述之地瓜,当地称土瓜,是野生的而非家种者,这对研究地瓜原产地有一定意义。

(十)与传说和宗教有关的“阿”字地名

阿思普,村名。在德钦县佛山乡纳古村委会驻地达哇村东南面,山区,藏族村。《德钦县地名志》载:“(藏语)阿思:传说中的人名,普:里边,含义为阿思住过的箐里。据传藏族长诗《格萨尔》中的阿思其人曾住过此地,故名。”(关于《格萨尔》及格萨尔王的评述见第94页)

阿明阿卡,洞名。在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白地村委会境内。洞长2米,宽4米,高5米。纳西语“阿明”为人名,“阿卡”为“山洞”,意为“阿明东巴念经的岩洞”。

阿斯迟九,山名。在德钦县云岭乡查里通村委会西南面。海拔4378米,范围3平方千米,草山。藏语“阿斯”为“老妇”(泛指女人),“迟九”为“高尖”,因此山高挑俊秀,形如美女,被奉为女神山而得名。

阿萨迷,山名。在香格里拉县金江镇士达村委会境内。海拔3481米,范围2平方千米,松林。纳西语“阿萨迷”为神话中的妇女,传说因她骑骡出嫁,被风卷去,贴于此山岩壁上,故名。

阿纳尼壳瓜,村名。在德钦县霞若乡施坝村委会驻地吉义独村西面,傈僳族村。《德钦县地名志》说:“(傈僳语)阿纳:狗;尼:鬼;壳:咬;瓜:地方;含义为狗被鬼咬的地方。传说有一只狗被鬼咬死,故名。”此为反映人们迷信心理的地名。

(十一)与搭棚建房有关的“阿”字地名

阿这作洛,山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巴珠村委会驻地东南4.5千米处,海拔3192米,沿山脊与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分界。纳西语“阿这”为人名,“作洛”为“窝棚”,意为“阿这搭过窝棚的山”。

(十二)与分家习俗有关的“阿”字地名

阿几谷,村名。在香格里拉县城建塘镇尼史村委会驻地阿努谷村南面,坝区,藏族村。藏语“阿几”为“姐姐”,“谷”为“村”,意为“姐姐住的村”。

阿登贡,片村名。在德钦县升平镇阿东村委会驻地一带。含贡卡、独拉、直任、安中4个自然村,藏族村。藏语“阿登”为“这边”(土语),“贡”为“山梁”,意为“这边的山梁”。

阿努谷,村名。在香格里拉县城建塘镇西南部,坝区,尼史村委会驻地,藏族村。藏语“阿努”为“弟弟”,“谷”为“村”,意为“弟弟居住的村子”。

阿卓康尼,村名。在香格里拉县城建塘镇尼史村委会驻地阿努谷村东南面,坝区,藏族村。藏语“阿卓”为“哥哥”,“康尼”为“旧房”,意为“哥哥的旧居”。

(十三)与民间歌舞习俗有关的“阿”字地名

阿姑扎,村名。在德钦县霞若乡施坝村委会驻地吉义独村西面,山区,傈僳族村。傈僳语“阿姑”为“咱们”,“扎”为“胜”,意为“咱们得胜”。因与邻村赛“歌庄”,此村获胜而得名。

(十四)与村子方位地形有关的“阿”字地名

阿央谷,村名。在香格里拉县小中甸镇团结村委会驻地向卡村北面,坝区,藏族村。藏语“阿央”为“第二”,“谷”为“村”,意为“第二个自然村子”。因此村是团结村委会区域从北至南的第二个自然村子而得名。

阿东村民委员会,在德钦县升平镇驻地西北方。辖25个自然村,藏族。原为乡名,1988年撤区改乡时,改设行政村(办事处),1998年改设村委会。藏语“东”为“前”。因辖境村落分布在象山之前,故称象山前的村子,藏语简称“东”,当地俗称“阿东”,故名。原名贡卡,藏语“贡”为“山梁”,“卡”为“边”,意为“山梁边”。

阿倮上村,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普乡驻地康普上村南3.3千米处,澜沧江西岸,阿倮村委会驻地,纳西、汉等族村。“阿倮”为纳西语“阿洛”的音变,“洛”为“沟”,意为“岩沟上面”,因村子在岩沟上侧得名。

阿倮村民委员会,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普乡驻地康普上村南部,澜沧江西岸。辖12个自然村,傈僳、纳西、汉、白、回等族村,耕地1922亩。原为乡名,1988年撤区改乡时,改设行政村(办事处),1998年改设村委会。以驻地阿倮上村得名,“阿倮”为纳西语“阿洛”的音变,“洛”为“沟”,意为“岩沟上面”,因村子在岩沟上侧得名。

阿尼比村民委员会,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普乡驻地康普上村南面,澜沧江西岸。辖10个自然村,傈僳、汉、白、纳西、独龙等族村,耕地2483亩。原为乡名,1988年撤区改乡时,改设行政村(办事处),1998年改设村委会。以驻地阿尼比村得名,傈僳语“阿尼”为“牛”,“比”为“圈”,意为“牛圈”。因早年此地曾建牛圈,村建于关牛的房子旁边而得名。

阿旺才错,湖名。在香格里拉县格咱乡翁水村委会境内。面积10亩,深1米。藏语“阿旺”为“我们”(指格咱乡),“才”为“地段”,“错”为“湖”,意为“我们地段的湖”,亦即“格咱地段的湖”。

阿欠里湖,湖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普乡札子村委会驻地西8.6千米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地名志》记为“阿前列”,傈僳语意为“牛角似的岩石山”,湖因山名。山上有原始森林、高山湖泊草甸、成林的杜鹃花,还能看到怒江、澜沧江。昔有法国传教士为观赏两江风景而在此建房。

(十五)与历史上军事活动有关的“阿”字地名

阿喃多塘,村名。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攀天阁乡新华村委会驻地阿喃多村东南1.7千米处,永春河边,汉、傈僳等族村。因村居阿喃多村附近,历史上曾设过“塘”(古代传递信息和军事控制点)而得名。

【注释】

[1]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上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18~52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