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云南地名趣谈:揭秘甸字地名之谜

云南地名趣谈:揭秘甸字地名之谜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云南“甸”字地名居全国之冠。建水县临安镇东19千米有“面甸”,为面甸乡人民政府驻地。昆明市呈贡区有“七甸”,在县城东北16千米处,其丘陵山区为省级机关多年植树造林地。傈僳语称“底”的地名,也有平地、地方之意。进一步探讨就可知道,云南“甸”字地名确系来自彝族和彝语支民族语音译地名。

云南地名趣谈:揭秘甸字地名之谜

云南“甸”字地名居全国之冠。如丽江有巨甸、甸东、甸心,迪庆有大中甸、小中甸,昭通有鲁甸,昆明市属县有寻甸,个旧市有沙甸等。从1986年出版的《全国乡镇地名录》看,全国县乡镇“甸”字地名203个,其中云南117个,占57.9%;辽宁24个,江苏16个,吉林8个,浙江9个,黑龙江6个;其余北京、河北、内蒙古、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共23个。

《辞海》对“甸”字的解释是:“①古时郭外称郊,郊外称甸。《周礼·天官·大宰》:‘三曰邦甸之同赋。’贾公彦疏:‘郊外曰甸,百里之外,二百里之内。’②田野的出产物,指布帛和珍品。《礼记·少仪》:‘纳货贝于君,则曰纳甸于有司。’③治理。《诗·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④通‘淀’。如北京海淀亦作‘海甸’。”《中华字典》:“①王城周围五百里内的田地。②古代都城城郭外称郊,郊外称甸。③田野。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杂英满芳甸’。”

云南地名“甸”字的含义,与上述解释不同。其特有含义,“甸”为山间盆地,云南人称为“坝子”,山坡上的台地、坪子、平缓的坡地,江畔平地、河谷内的平地等,都称为“甸”或与“甸”字音近的“底”“迭”“垤”等。如: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巨甸镇,在丽江坝子西北部,金沙江畔。《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说:“巨甸,纳西语称‘固堆’,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纳西语‘固’是积水干涸之意,‘堆’指地方,意为积水干涸后形成的坝子或地方;二、纳西语‘固’又指摆渡,意为有渡口的地方;三、纳西语‘固’又指九,意为九个地方,唐代前后的史书上写为‘九赕’,是对纳西语‘固堆’的意译。元代初年改名为‘巨津’,意为大渡口。清初更名为‘巨甸’,沿用巨津的‘巨’,‘甸’指坝子。”

宜良县城西16千米永济沟西岸的“草甸”,从字面上看似为长草的坝子,其实不然,《宜良县地名志》说:“原名‘炒甸’,彝语,意为‘缓坡坝子’,后雅化为‘草甸’。”

建水县临安镇东19千米有“面甸”,为面甸乡人民政府驻地。彝语,面为煤,甸为坝,意为产煤的坝子,因当地褐煤蕴藏量丰富得名。

昆明市呈贡区有“七甸”,在县城东北16千米处,其丘陵山区为省级机关多年植树造林地。宋大理时记为“雌甸”,彝语“雌”(尺)为“羊”,“甸”为“坝”,意为“羊多的山间坝子”,后谐音改为“七甸”。

傈僳语称“底”的地名,也有平地、地方之意。如维西县施底,在白济汛乡驻地北16.4千米处,澜沧江西岸,傈僳语“施”为“草”,“底”为“坪”,意为“草坪”,因村建于草坪上得名。维西县娃底广山,在维西县城西北,叶枝乡境,占地面积约4平方千米,属大宝山支脉,是北段山脉中的最高峰,集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动植物、花卉、峡谷风光、雪山风光为一体的景点之一,有傈僳族风情浓郁的村寨。傈僳语“娃底”为“平坦坝子”,“广”为“地方”,意为“平坦的地方”。维西县腊八底,在永春乡北部,山区,傈僳语“腊八”为“毡子”,“底”为“坪子”,意为“擀毡坪”。因本地人喜欢擀羊毛毡自用,村居小坪子上,故名。怒江州福贡县布拉底,傈僳语“布拉”为“龙或龙潭”,“底”为“小平地”,意为“有龙潭的小平地”。

彝语“迭”“垤”亦指平地。如景东县“外菠萝迭”,如按汉字,易误解为与水果菠萝有关,其实是彝语地名。《景东彝族自治县地名志》说:彝语“菠萝”为“栎树”,“迭”为“坪子”,加汉语“外”字,意为“山梁外的栎树坪子”。元江县罗垤,彝语“罗”为“虎”,“垤”为“小平地”,意为“老虎到过的小平地”。(www.daowen.com)

上述称平地为“甸(diàn)”“迭(dié)”“垤(dié)”“底(dǐ)”“堆(duī)”等,都有相同的声母“d”,说明它们有共同的语源。

进一步探讨就可知道,云南“甸”字地名确系来自彝族和彝语支民族语音译地名。如《元史·地理志》说:路南州(今石林县)“夷名路甸,有城曰撒吕……落蒙所筑”。此处的“夷名路甸”,即彝语称为“路甸”;以今彝语分析,亦如此,“路”(鲁)为“石”,“甸”为“坝”,即“石头坝子”,因当地石峰耸峙,千骑百队,无边无垠,故名;另说,“路”(罗)为“彝族”,“甸”为“坝”,“路甸”即“彝族聚居的坝子”。上述“撒吕城”,“撒吕”即“撒尼”,为彝族支系,至今仍居石林景区及该县,“撒吕城”即“彝族撒尼人筑的城”。上述“落蒙部”,彝语“落”(罗)为“虎”,“蒙”为“高大雄伟”,意为“最大的老虎”,因彝族崇虎,故以老虎作为部名。

武定县“插甸”,在近城镇西北18千米处,为插甸坝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云南省》说:“彝语,‘插’为稻谷,‘甸’为坝子,意即产稻谷的坝子。”

《鲁甸县地名志》说:“鲁甸为彝语地名。鲁(诺)——彝族的称号,甸(迪)——平地,水草坝子,意为彝族居住的平坝。”又如景东县保甸,彝语“保”(簸)为“缓坡”,“甸”为“平坝”,意为“缓坡下的平坝”。

《个旧市地名志》说:乍甸,在市区北部,“乍甸,系彝语,‘乍’是‘有’,‘甸’是指‘小平坝’,‘乍甸’意即‘有小平坝’。”

由于云南古往今来多民族共同生活,受彝语称“平地”为“甸”的影响,当地汉族亦习称“平地”为“甸”,加上汉语上、中、下,头、中、尾,东、西、南、北,新、旧等汉字,形成了混合语称“甸”地名。峨山县有甸中、甸头、甸尾,是以坝子方位得名的。如甸中,《峨山彝族自治县地名志》说:“(甸中)处三乡河畔小坝子中部而得名。”剑川县甸尾,《剑川县地名普查资料》说:“(甸尾)因居坝子尾部,故名。”昌宁县中部有“右甸镇”,居右甸坝子西部边缘。《昌宁县地名志》说:“右甸,宋称祐甸。元称右甸川。明、清称右甸里。祐、右同音异字。元、明时期的‘甸’‘赕’‘川’与今‘坝子’‘盆地’意同。古人以右为尊。甸,古时郭外称郊,郊外称甸。贾公彦疏:‘郊外曰甸,百里之外,二百里之内。’右甸,以坐落方位、地形得名。”此解释“元、明时期的‘甸’‘赕’‘川’与今‘坝子’‘盆地’意同。古人以右为尊”是对的,即前面所述受彝语称“平地”为“甸”的影响,当地汉族亦习称“平地”为“甸”。而后面“甸,古时郭外称郊,郊外称甸。贾公彦疏:‘郊外曰甸,百里之外,二百里之内’”则是按《辞海》对“甸”字的解释而做的发挥,因其不符合云南的实际,故是多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右甸镇》说:“(右甸镇)宋、元时作祐甸,明、清作右甸。因处顺宁府(今凤庆县)西北,故名。”此说较妥,未采用《辞海》对“甸”字的解释,体现了云南“甸”为“坝子”的特有含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