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云南人外迁,既有北向、东向进入内地的,也有西向经缅甸等进入东南亚、南亚的,还有南向经元江—红河至越南等地泛海迁移的。明代云南人外迁,既有经姚州(大姚、姚安)、元谋、永仁至金沙江—长江;或经滇东北乌蒙府至叙州(古僰道县,今宜宾县)经长江,向内地迁移的,更多的是从越南泛海迁移的。而走水路——海上丝路更早、更便捷。因云南矿产开发历史悠久,矿产品外运,一是经昭通(恩安县)、宜宾(僰道县)输入内地,有“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之说。二是由滇南,经元江—红河,入越南,转运他处。云南贲古(个旧)产银、锡,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开采。明正德《云南志·临安府·土产》载:“锡,蒙自个旧村出。”清檀萃《滇海虞衡志》载:“铅铁所出地方多,唯蒙自之锡名于天下,其厂名曰个旧。”元、明朝时,铜的开采十分兴旺;清朝以后,采锡规模之大,个旧成为“中国锡都”。元江—红河历史上就是云南的重要通道,其航运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就有“蜀安南道”之称,由河口出入,内接巴蜀,外联交趾(今越南北部);到隋唐时期发展为“马援古道”“莲花滩古道”;至明清时期,更是盛极一时。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河口正式被辟为商埠。民国初年,史载“大船三百,小船千艘,往来如蚁”。当时,每天来往蔓耗码头运送物资的马帮多达2万匹,由此可见,元江—红河航运之盛。由此可知,云南古代矿产多是从水路运出的,云南人外迁也主要是走水路。
山东崂山太清宫三官殿正殿院内的耐冬,是国家一级保护古树名木。清代作家蒲松龄曾以太清宫内的耐冬与牡丹为题材,写下脍炙人口的《聊斋志异·香玉篇》。据明代崇祯年间《崂山志》记载: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道人张三丰从海岛移栽于庭院,至今已600多年了。耐冬是云南山茶花的变种,溯其源,也是从云南移植的。据山东烟台市园林管理处王俊、杜勤民、王家祥《试论胶东半岛耐冬资源今昔的变迁·耐冬的起源》说:“据《中国植被》载:‘我国云南西北部、东南部、金沙江河谷、川东、鄂西和南岭山地,不仅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避难所,也是这些区系成分在古代分化发展的关键地区。而这些第三纪古热带起源的植物区系,即现在东西温带和亚热带植物区系的开端,这一地区就是它们的发源地。……由以上证明,胶东半岛耐冬是起源于古热带山地,在胶东半岛长期处于亚热带时期,耐冬从古热带山地北上而来。”因古代陆路交通不便,云南山茶花外移山东,很可能也是从元江—红河航道,经越南而运至山东沿海岛屿繁衍,再移植至山东崂山等地的。
较早提出云南古人外迁说的是云南大学刘尧汉教授。他说:“元谋人及其同类子孙,往北可溯金沙江与汇入金沙江及长江的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沱江、嘉陵江而上,即经四川达于西藏、青海、甘肃及疆南塔里木盆地;往东沿黄河、长江而行遍及全国;往南进入印支半岛;往西达于印度、缅甸。”“春秋时迁入金沙江两侧滇、川、黔的西北甘、青羌戎,原先本是元谋人的子孙,在170万年的历史长河中,迁出又迁入,这是不足为奇的。因而,西南三省的彝族及彝语支各族是当地的土著,远古时已迁往西北甘、青,又至夏、商、周,秦汉以后,被称为戎或羌戎。”“初都陈,又徙鲁(山东)。”《禹贡锥指》说:“今登州、莱州二府,皆为禹贡莱夷之地。”[35]
《人文威海·胶东人的祖先》载:“胶东居民凡是称其先祖于明代从云南迁来的,详查具体地址,有不少是安徽、江苏两省北部地区迁来,其中多数是跟随朱元璋起兵。朱元璋定鼎南京后,令傅友德、沐英率军征伐云南,率领的30万大军,大多在云南留驻了20多年的时间。他们从军时大部分只身一人,独身者多与当地女子结婚成家,女方不少是当地的苗族、彝族姑娘。到洪武、永乐年间,奉旨转驻山东各卫所军户有15000余户,7万余人。这些军户原籍遍布华北、华南、西北地区各省,并非云南。但长期驻守云南,妻室大部分为云南土著之女,相当一部分子女在云南出生,迁到胶南后便以云南为原籍。”所说近似,即既有云南外迁的,也有从全国各地迁云南的,这就是迁移的双向性。
综上所述,“小云南”就在云南省,这已为历史文献、民谣、民俗所证实,是多证、铁证。山东胶州半岛群众的先民,一部分来自云南省“小云南”(云南县,即今祥云县),一部分来自滇东北“乌撒卫”,还有的来自大理凤仪、玉溪江川、通海等地。山东胶东群众视云南为故乡,与云南群众是亲戚,这是有根据的。中国人口史是一部古往今来在互相交流中发展的历史,是各民族互相依存、不可分离、共同创造光辉灿烂文化的历史。笔者建议学术界,特别是山东省和云南省地方志机构就此问题做深入研究,进一步破解这一“千古之谜”。
【注释】
[1]百度百科“小云南”baike.baidu.com/view/1105354.htm2010-7-19。
[2]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六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87页;万历《云南通志》卷之七《兵食志》第四《洱海卫》。
[3]《云南省弥渡县地名志》,云南画报社1986年版,第17、22、25、34页。
[4]《云南省宾川县地名志》,宾川县人民政府1989年内部出版,第25、89、94页。
[5]祥云县人民政府编:《云南省祥云县地名志》(内部发行),1987年,第110、241页。
[6]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五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09页;(明)杨慎《滇程记》。
[7]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三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21页;《明会典》卷一百八《礼部》六十六《朝贡》四《土官》。
[8]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五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81页;(明)程立本:《云南行记》。
[9]朱惠荣校注:《徐霞客游记校注》下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6~1167页。
[10]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十一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99页;道光《云南通志》卷四十一《建置志·邮传上·设铺上·云南县》。
[11]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五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69页;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12]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三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4页;方国瑜、林超民:《〈马可波罗行汤〉云南史地丛考·附录》,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13]朱惠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云南省》,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354页。
[14]吴光范:《话说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6页。
[15]朱惠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云南省》,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9、136、233、279、720、723页。(www.daowen.com)
[16]祥云县人民政府编:《云南省祥云县地名志》(内部发行),1987年,第5页。
[17]百度《人文威海·胶东人的祖先》。
[18]《新纂云南通志》卷三十《历代建置二·元史地理志》,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四月版,第19页;《新纂云南通志卷三十·历代建置二·明史地理志》,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四月版,第32页。
[19]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6页。
[20]盐津县人民政府地名办公室编:《云南省盐津县地名志》(内部出版),1985年,第184页。
[21]《新纂云南通志》卷十《历代建置沿革表》,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四月版,第30页。
[22]大理市人民政府编:《云南省大理市地名志》(内部发行),1990年,第1、2、73页。
[23]通海县人民政府编:《云南省通海县地名志》(内部发行),1988年,第53、67、73页。
[24]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1、432页。
[25]禄丰县人民政府编:《云南省禄丰县地名志》(内部发行),1985年,第141页。
[26]王际桐:《地名学概论》,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27]祥云县人民政府编:《云南省祥云县地名志》(内部发行),1987年,第99、106页。
[28]《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丛书·云南省志》卷五《植物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86页。
[29]大理市人民政府编:《云南省大理市地名志》1990年版,第5页。
[30]吴光范:《昆明古今地名考释》,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4页。
[31]《新纂云南通志·元明清云南省建置考》卷三十五,第27页。
[32]《云南省祥云县地名志》,北京新时代出版社1987年版,第159页。
[33]吴光范:《云南地名探源》,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78~279页。
[34]吴光范:《云南地名探源》,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78~27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