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铁血网”载:“小云南即云南说,似有道理,而笔者不敢苟同。今滇省尚有云南驿、祥云县、云津桥等地名,独不见‘小云南’之记载。”“以上谱书记载,证实了‘小云南’不在山西,也非指云南省山东一说。并且,其地域范围在莱州、登州、青州即今山东半岛地区。”
上述说法值得商榷:
(1)上述说法的前提值得商榷。“‘小云南’在山东”诸说,都是以“今滇省尚有云南驿、祥云县、云津桥等地名,独不见‘小云南’之记载”为其前提的。前面笔者已列举了9部文献记载及云南县(今祥云县)有“小云南”的民谣,说明“小云南”在云南省之云南县(今祥云县),是多证、众证、铁证。
(2)上述称山东有“小云南”地名值得商榷。《地名学概论》:“地名是特定地理实体的指称,地名不仅代表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指定它的类型,而且还常常反映当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地名是时代的产物,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因而能保留较多的历史信息”[26]。上述山东“小云南”的结论:“其地域范围在莱州、登州、青州即今山东半岛地区。”这个结论的“小云南”只存在于根据几部族谱而得出的分析中,失去了“相对稳定性,因而能保留较多的历史信息”的地名特征,且不是地理实体上确实存在、可以查到的地名。而云南省之“小云南”(原云南县,今祥云县)是确实存在的地名,有实际存在的空间位置,从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式将省名定名为云南行中书省,至云南县1918年改名为祥云县,其间长达642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符合上述定义,是真实的地名。
(3)对上述族谱的解释值得商榷。“小云南”在山东的主张者,根据“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三胞亲友联谊会会长马镇洛先生所存《马氏家谱》所记,马氏原居‘山东“小云南”马家庄’”“现收藏在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王姓家中《王氏谱书》……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等记载,而认为“小云南”在山东。
笔者认为:不能按上述族谱解释为“小云南”在山东。一是云南省有“小云南”(今祥云县)、“马家庄”、“大树下村”、“叶榆”等地名。如马庄,在祥云县下庄区水盆铺乡驻地东北2.2千米处。《云南省祥云县地名志》载:“旧时为马姓田庄,故名”;马家村,在原下庄区大仓乡驻地姚家村北2.5千米处。《云南省祥云县地名志》载:“马姓在此建村,故名。”可知马庄即“马家庄”。类似“大榆树”的地名,《祥云县地名志》载有“大树下”村,“习称‘大易康’,是易康乡政府驻地。在普淜街北3.3千米处。因村中有几棵大树而得名”[27]。大榆树,云南大理有此树种,《云南省志·植物志》归为“榆科”[28]。祥云县今属大理州,大理,古称叶榆,西汉元封二年置叶榆县,“从西汉元封二年至梁末,叶榆一名沿用700余年。叶榆一名,最早见于《史记·西南夷列传》云:‘西至同师以东,北至叶榆’。……故大理至今仍简称‘榆’”[29]。有可能是居此地的人迁居山东后,记忆祖籍地村庄“大树下”“习称‘大易康’”,且大理古称“叶榆”,以音近,《王氏谱书》误为“大榆树”。二是辽宁省普兰店市劳动局局长谭绩斌主编的《关东谭氏家谱》中《谭姓先祖发祥地及迁移史略》说:“据家书残页记载,到了明成化年间(《牟平县地名志》说是明隆庆年间),即14世纪中叶,出于发展生产的需要,移居在小云南下柳河村(十八株柳树下)的谭氏先祖谭兴,也随移民大军,又返回到山东省,居登州府宁海州谭家泊,垦荒种田,发展生产,遂成为第三发祥地。”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谭姓云南自古有之,今云南省大理州谭姓人家不少。祥云县(小云南)种柳树的地方也不少,以树木命名的村庄亦不少,如柳树海,在刘厂乡大波那街北2.2千米处,坝区,因水塘(当地称海子)“四周长满柳树而得名”。由上可知,上述东北吉林省《马氏家谱》、辽宁省《王氏谱书》所称“山东小云南某地”,是对其先辈祖籍地的叠加、简化记忆,是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山东迁来的,在山东之前,是从(云南省)“小云南”(云南县)迁来的。如“《王氏谱书》……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其意为现居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王姓,是从山东迁来的,在山东之前是从云南省“小云南”(云南县)大榆树等地迁来的;吉林《马氏家谱》所记“山东小云南马家庄”,即吉林马氏先祖来自山东,之前来自云南省“小云南”(云南县)马家庄。
(4)说“小云南”在山东等省区,不符合地名命名原则。称“小云南”在山东的,其观点之一是:“迁居到山东的云南同乡们居地贯以‘小云南’名之以示对云南故地的纪念,此为情理之中。”此说中“云南并非就是‘小云南’”已在前面多处文献记载中证实“小云南”确实在云南。“迁居到山东的云南同乡们居地贯以‘小云南’名之以示对云南故地的纪念”,以迁居前的地名作为新迁入地之地名是有的,如昆明的富春街,“明末清初,从江南迁来昆明做生意的人多在此建房而居,渐成街道,遂以江南富春江之‘富春’二字作为街名”,还有昆明的“吉安巷是江西吉安县人迁入得名的”[30],但这些地名都是实际存在的地名,是范围有限的地名,而“小云南”在山东的主张者认为“莱州、登州、青州即今山东半岛地区”如此之大的地方为“小云南”,且无实际存在的“小云南”地名可查,足见上述分析是不能成立的。而且“小云南”是相对于云南郡、云南州、云南省(大云南)而得名,无大则无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山东等省无大云南(云南郡、云南州、云南省),不可能有相对应的“小云南”实际地名存在。而且按地名命名原则,在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式定名云南行中书省后,不可能在其他省再命名“云南”和“小云南”。《新纂云南通志》卷三十五载:“至元十三年丁亥,云南行省赛典赤以改定诸路名号来上。盖云南地名多用土语译音,至是其名不雅顺者,大都改易也。”[31]这说明元朝及历代朝廷对地名管理甚严,视为统治权力的象征,在国家正式定名云南省之后,在山东、山西或其他地方,再定名一个“云南”或“小云南”都是官方所不允许的;在诗人和民间亦已熟知滇省为云南,再在山东、山西或别处俗称一个“小云南”,也是难以行得通的。(www.daowen.com)
(5)不能以称其先辈来自“小云南”者现为汉族而否认“小云南”在云南。祥云县历史悠久,据1965年大波那出土的木椁铜棺证明,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并掌握了冶铜的先进工艺。当地历为军屯、民屯之区,进入的汉人不少。据《云南省祥云县地名志》载,全县卫、所、营等军屯、民屯地名109个。如阮营,在百户长乡“驻地西北2千米处。明代阮姓随军征滇,在此扎营屯田,得名‘阮家营’,简称阮营”。董营因“始祖董有弟子明洪武十四年征滇,授武毅飞骑尉,屯田于云川建村,故名”。左营“在乡(鱼进所乡)驻地西北1千米处,明代左姓苏州籍人从军征南,落籍蒙化(今巍山),后移居此地扎营屯田,故名”。明代云南县(今祥云县)屯垦规模甚大,后随军迁出的不少。因干旱缺水,旱灾频繁,历代自发外迁人口也不少。如辽宁省新宾县五区路家沟大背《张氏谱册·序二》记载:“吾张氏当闻之先祖,本贯在小云南,住址无可详考。兄弟四人,盖因洪武年间荒岁频仍,流寇侵摄,天人交迫,存济维艰,不得已宗长常山、宗次双山、宗三三山、宗四单山兄弟四人,同心往山东,路过长江,失去单山无所寻找。三人至山东登州府蓬莱县县城内七甲八社九兰住。”《张氏谱册》所记常山、双山、三山、单山张氏四兄弟,他们很可能是知道县内曾有迁山东者生存环境比本地好,才“同心往山东”的。查明代建置,其路线从云南县出发,北行“经长江”到山东,可经姚州(大姚、姚安)或经元谋、永仁至金沙江—长江;或经滇东北乌蒙府、叙州(古僰道县,今宜宾县)“经长江”。祥云县张姓人家甚多,以张姓作地名的也多,如张家村、张家营、张家坡河、张四营、张厂海等。[32]迄今为止,祥云县居民中汉族亦多。据《云南年鉴》载,2008年祥云县总人口45.83万人,其中汉族人口37.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1.2%,少数民族8.63万人,占18.8%。云南少数民族有类似汉姓的不少;在汉族聚居区,历史上在封建统治者歧视少数民族的情况下改称汉族的也不少,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能因此而否认他们来自云南省。
(6)胶东民间认云南为故乡。笔者曾三次到山东考察学习,都感受到了胶东人对云南人的亲切感。
第一次是14年前,1986年笔者在烟台开会,到乡镇考察乡镇企业时,当地群众听说我来自云南,一下子围拢来很多人,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向我诉说,他们的祖先是云南人。后来到了青岛,酒店内《青岛风采》一书记载:“据说,红岛的居民是明朝永乐年间从云南迁徙而来的。”[33]
第二次是1992年,我特地到山东省崂山县红岛镇考察。红岛镇党委书记得知我来自云南,说是“家乡来人了”,十分热情,组织了欢迎座谈会,要我讲述云南的情况,我简要介绍云南省情后,问其祖先来自云南何处,众曰:“祖辈相传,来自云南卡拉县(或嘎嘎县)大槐树下。”
第三次是2010年9月18日晚6时,山东省烟台市宴请云南省老干部学习考察团时,主人致辞说:“胶东半岛许多群众说他们的祖先来自云南,所以云南的同志来这里我们感到特别亲切。”笔者的《云南地名探源》记载了“1986年,笔者在烟台开会期间,听当地群众说:‘老辈相传部分山东人是由云南迁来的。旧社会习俗,丧葬送灵要面向西南方,有返回云南故乡的意思。’”[34]这是十多年前的记载,且旧时重孝道,送灵西南向,送回云南,民俗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也说明“小云南”在云南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