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云南井字地名揭示屯垦发展

云南井字地名揭示屯垦发展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云南也有很多“井”字地名,其中不少与采盐、屯垦有关。怒江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喇鸡鸣井”,又称“拉鸡井”,简称“拉井”,具有传奇色彩,是内地人迁居边疆、开发盐业在地名上的反映。如此众多“井”字地名集中于一地,是明清以来玉溪坝子大规模屯垦的写照,也是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云南边疆的明证。历代屯垦,引进了内地的耕作技术,使玉溪等地早在明清时耕作水平已与内地比肩,齐于江浙。

云南井字地名揭示屯垦发展

坎儿井是新疆农民在水利建设上的一项创举。原来新疆很多地方降雨量很少,干旱缺水,有水则生机勃勃,无水则寸草不生。为此,新疆农民沿雪山方向间隔不断地掘竖井达地下水层,将各竖井连接成暗渠,引雪山融化的雪水入暗渠,导引至城镇和农田,再从竖井暗沟里提水灌溉。2002年6月28日,笔者参观了新疆吐鲁番市区西5千米处的坎儿井。时当炎夏,在坎儿井暗渠内堤上行进,凉风习习,暗渠内水温常年16℃,渠堤上植树,从竖井伸向蓝天,减少了水的蒸发,是新疆各族人民开发祖国边疆的重要发明。

由坎儿井联想到云南的开发史。云南也有很多“井”字地名,其中不少与采盐、屯垦有关。

怒江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喇鸡鸣井”,又称“拉鸡井”,简称“拉井”,具有传奇色彩,是内地人迁居边疆、开发盐业在地名上的反映。其地在兰坪县城西南35千米处,居于县境中部玉龙河上游两侧的箐沟里。拉鸡井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自古就是滇西乃至邻近藏区的供盐基地。现已探知,拉井盐矿储量达2000多万吨,品位高,质量好。其名由来,据《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地名志》载:“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一家为逃躲兵患的湖广人始来这里安家落户,他们从家里出发时带了一只大公鸡,经长途跋涉,这只大公鸡到宿地才振翅长鸣,主人认为这里是吉祥之地,是可以避免兵患的好地方,于是就在这里安居,并唤住址为‘喇鸡鸣’。后来这家人在住址下面不远的山箐底发现有盐水,又迁居那里煮盐为生,之后,新迁的地方称‘喇鸡鸣井’,原址在后人定居时改称‘老地盘’。”“(拉井街)为拉井镇驻地……当地群众惯称喇鸡井街,简称‘喇井街’,现通写作‘拉井’。”

云南各族人民也以勤劳和智慧发现了盐矿,开发盐井,其中有男子,也有妇女。安宁产盐是彝族男子阿宁发现的,其事见于景泰《云南图经志》:“(安宁州)初,东川罗罗(彝族)阿宁者牵牛过此,牛舐地不去,取土得咸鹾,后掘地为盐池,因以阿宁名郡。元改为安宁州。”

兰坪县有被称为“高山井”的盐井,它是清乾隆年间由一位牧牛的白族老大娘发现的。据《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地名志》载:“‘高山井’为白族语‘共扇间’的音、意混合译语。白族语‘共扇’意为‘河西’,音译为‘高山’;白族语‘间’意为‘井’,意译为‘井’,所以,‘高山井’就是‘河西(的盐)井’的意思。传说‘高山井’是在清乾隆年间由一个牧牛的老大娘发现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式由官府开采,因属河西所辖而得名。”其地在兰坪县通甸河中游西面的山箐中。为什么牧牛的妇女也能发现其地产盐?看来也是因牛吃草时舐着泥里有咸味,而这位白族老大娘也善于观察,看到牛舐地不肯离去,就要探个究竟,像阿宁一样取土得盐而发现盐矿。以小见大,这说明,一部云南史,就是云南各族人民与内地人民一道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开发云南、建设边疆的历史。(www.daowen.com)

进一步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原来云南带“井”字的地名很多。如昆明市主城区有双眼井巷、龙井巷、永井巷、甘巷、饮泉巷、春泉巷、汲水巷、打水巷等,都与打井取饮用水有关。如双眼井巷,在北门街至青云街之间,东高西低顺坡而下的一条长约100米的小巷,因清代有人在此打了双眼水井得名;龙井街,在云南艺术剧院旁,东起五一路,西至东风西路,因明代此街有座龙王庙,其旁建有供居民取水饮用的水井而得名;永井巷,为起止于大富春街的一条长约40米的独口巷,因巷内原有两口水井,取“二水为永”之意,得名永井巷。

玉溪市红塔区就有“五十六井”。如玉溪坝子李棋乡就有方、王、任、徐、褚、郭、戴、瞿等14井:方井,在李棋乡邓家巷北,因明代屯垦方姓凿井得名;王井,在李棋屯东南,因明代屯垦王姓凿井得名;任井,在陆篾屯东北,因明代屯垦时,开田种地,凿井灌溉,以任姓得名任井;徐井,在任井北,因徐姓屯垦凿井得名;段井,在任井西,因明代段姓屯垦凿井得名;瞿井,在任井西北,因明代瞿姓屯垦凿井得名,有大、小两村,称大瞿井、小瞿井;薛井,在陆篾屯东,因明代屯垦薛姓凿井得名;郭井,在薛井西北,因明代屯垦郭姓凿井得名;康井,在陆篾屯东,因明代屯垦任姓凿井得名,因有上、下两村,得名下康井;戴井,在下康井西,因明代屯垦戴姓凿井得名,分上、下两村;褚井,在下康井东北;张氏井,在任井西南,曾名张石匠屯,因明代屯垦时张姓石工名闻当地而得名,清时以张石匠之井得名张石井。如此众多“井”字地名集中于一地,是明清以来玉溪坝子大规模屯垦的写照,也是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云南边疆的明证。

历代屯垦,引进了内地的耕作技术,使玉溪等地早在明清时耕作水平已与内地比肩,齐于江浙。今天玉溪能产出名冠世界的烤烟,也与长期的开发、当地群众农业技术的水平较高有关。故改革开放以来,玉溪、保山一些农民被请到东南亚一些国家指导农业开发,包括帮助当地种植替代植物,很受当地人民欢迎。这也说明新时期中外合作、次区域农业合作,既要引进资金来搞农业综合开发,也要鼓励农村各类人才走出去,在广大舞台上大显身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