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沧桑变迁,滇池留地名

沧桑变迁,滇池留地名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为村名,初称明家地,以明姓首居得名,后因地处滇池边,碧波荡漾,得名明波村。后经“文革”时期“围海造田”,明波已经成为远离滇池的陆地。小渔村,因历史上村民打鱼为生,渔民较大渔村少得名。因此村所在地历史上是海源河汇入滇池处得名。后因多种原因,滇池水位下降,湖面已远离此地。清代此处有泉,流入翠湖,成巷后以翠湖俗称菜海子,因此地为菜海子之源而得名。

沧桑变迁,滇池留地名

反映昔日滇池生态环境美的地名,如明波、大渔村、小渔村;反映从前滇池面积很宽的地名,如船房、海源庄等;反映历史上翠湖水源丰富的地名,如海源巷、水晶宫、永井巷等。

明波村,在昆明城区西南部,二环西路旁。原为村名,初称明家地,以明姓首居得名,后因地处滇池边,碧波荡漾,得名明波村。20世纪60年代初期,笔者至明波村时,见村边即湖,主人邀我一道划舟捕鱼,宛如“洪湖水,浪打浪”那样的鱼米之乡。后经“文革”时期“围海造田”,明波已经成为远离滇池的陆地。经2000年以来的开发,现已成为二环路边的新城区。

大渔村,在昆明城西南郊,碧鸡路之北,成昆铁路南面,滇池西北岸。因历史上滇池水美,产鱼甚多,村民以打鱼为生,相对于小渔村得名。

小渔村,因历史上村民打鱼为生,渔民较大渔村少得名。曾写作小邑村。

海源庄,在昆明城西南郊。碧鸡路之北,成昆铁路南面。因此村所在地历史上是海源河汇入滇池(又称滇海)处得名。后因多种原因,滇池水位下降,湖面已远离此地。

水晶宫(巷),在五华山北面。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居民在此掘井,见水源甚丰,水质甘甜,遂建龙王庙,匾额上题“水晶宫”,故名。此地居翠湖东岸坡上,为翠湖地下水源之一。

永井巷,翠湖南面,为西起大富春街的独口巷。因历史上巷内曾有两口水井而得名。老子道德经》载:“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二水’为‘永’。”[1]《辞海》载:“永:永远;深长。”即因巷内有两口水井,取“永”字的字形“二永为水”,并寓意井水源远流长之意。(www.daowen.com)

洗马河,在翠湖西岸,翠湖西路与翠湖南路西段附近一带。原是从翠湖向西南流入滇池草海的小河。此河明代以前尚在城外,明洪武年间建砖城时才围进城内。明沐国公在河畔九龙池一带建柳营操练兵丁,士卒常在河中洗马,遂名洗马河。1949年前后填河筑路,并在附近兴建农展馆(今科技馆)、图书馆等。这说明历史上翠湖水源很充盈,有长流水流入滇池,更早则是滇池的一个湖湾。

海源巷,在翠湖之南,北起翠湖南路的独口巷。清代此处有泉,流入翠湖,成巷后以翠湖俗称菜海子,因此地为菜海子之源而得名。

从明波村、大渔、小渔村、船房等地名,人们看到了昔日“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碧波荡漾、渔歌唱晚的景象;从海源巷、水晶宫、洗马河等地名,也仿佛看到了那个“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袁嘉谷)的翠湖,看到了翠湖因有自然水源的补给,从而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之“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佛楼台”(凌士逸)。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翠湖的水源被截断了,才不得不从别处引水来补给。这些地名对研究滇池治理、翠湖保护、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人们,在抓紧建设现代化新昆明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以科学的发展观来办利民之事和立惠及子孙之业。

【注释】

[1]云南省永善县人民政府编纂:《永善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