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辞海·太和》载:“中国哲学术语。‘太’本作‘大’,原出《易·乾·象辞》‘保合大和,乃利贞。’宋张载用来形容阴阳二气既矛盾又统一的状态。《正蒙·太和》:‘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认为‘道’就是‘气’的变化或阴阳相互推移的过程,所以‘太和’也就是‘道’。”清时以“太和正气”和“太和”为“和气生财”之意得名。清初成巷时,以保有“太和之气”“和气生财”等嘉言吉意得名。
太和街,在北京路北段即拓东路至长春路(今人民中路)一段,清代即称太和街,以在昆明老城咸和门外,取其“和”字,取祥和、正气之意得名。《辞海·太和》载:“中国哲学术语。‘太’本作‘大’,原出《易·乾·象辞》‘保合大和,乃利贞。’宋张载用来形容阴阳二气既矛盾又统一的状态。《正蒙·太和》:‘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认为‘道’就是‘气’的变化或阴阳相互推移的过程,所以‘太和’也就是‘道’。”《大辞典·太和》载:“阴阳会合的冲和元气。同大和。”“大和:指阴阳会合,冲和的元气。《易·乾·彖》:‘保合大和,乃利贞。’”《易经》:“乾;元,亨,利,贞。”“‘贞’是正和固的意思……原意是说:天的功能,是万物的伟大根元,通行无阻,祥和有益,无所不正,而且执着。”因此,太和就是祥和,就是正气,也就合乎哲学上的“道”。
太和巷,在五华山北面,西起螺峰街的独口巷,长35米。清时以“太和正气”和“太和”为“和气生财”之意得名。
保和巷,在翠湖之南,南起武成路的独口巷,长约110米。清初成巷时,以保有“太和之气”“和气生财”等嘉言吉意得名。(www.daowen.com)
中和巷,在翠湖之南,北起翠湖南路,南至武成路,中与桑梓巷相通,长368米。清时,翠湖南路至桑梓巷口曾名升官坡、沈官坡,至武成路一段名中和巷。1950年后两段统称中和巷。1998年前后省级机关建房,巷道缩短。以儒家思想“致中和”得名。《礼记·中庸》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认为人的修养能达到中和的境界(致中和),就会产生“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有关地名趣谈(中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