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武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武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合武汉整座城市的特点及武汉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武汉历史文化资源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要重视科学规划,创新旅游产品的开发,打造武汉历史文化的旅游开发新模式。其次,武汉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不只是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也需要社会及广大群众的多方参与。因此,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广开渠道,充分发挥政府及社会各界的作用,为武汉历史文化的旅游开发做出相应的贡献。

武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为主要目的。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要根据资源的特点采取切合实际的手段进行旅游开发。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武汉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特色鲜明、分布较为密集,如何采取更好更科学的方式对武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本书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科学规划,打造旅游开发新模式

武汉历史文化的旅游在新时期要创新发展思路,不断探索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开发模式。结合武汉整座城市的特点及武汉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武汉历史文化资源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要重视科学规划,创新旅游产品的开发,打造武汉历史文化的旅游开发新模式。

一方面,在新时期武汉历史文化的旅游若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制定科学、切合实际的旅游开发规划。首先,要做好实地调研,摸清武汉历史遗存、资源禀赋;做好整理分析工作,明确资源的种类及特点、各资源遗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明确哪些资源适合旅游开发、哪些不适合旅游开发,为后期的旅游开发规划的制定做好准备工作。其次,武汉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不只是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也需要社会及广大群众的多方参与。因此,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广开渠道,充分发挥政府及社会各界的作用,为武汉历史文化的旅游开发做出相应的贡献。最后,武汉历史文化的旅游规划是一项系统繁杂的工作,对规划的制定要有科学的领导、规范的管理,要不断提高规划的编制水平;武汉历史文化的旅游规划要符合武汉市的城市建设规划以及《武汉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还应该多听取相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做好规划的评审;在规划完成后,还应多听取社会各界的建议和意见,在规划的实际执行中还应该提高其权威性,严格依据规划对武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

另一方面,历史文化的旅游开发不应只停留在较低层次的历史实物的观摩以及历史事件的浏览上,如何给游客以心灵的触动和震撼才是旅游开发的关键,因此武汉历史文化的旅游开发中应重视游客的体验,打造创新型旅游产品。除了通过在历史文化旧址上建设展览馆、故事长廊的方式外,还应该多开发一批参与度高、体验性强的项目。例如,可在汉口八七会议旧址处开发一个模拟会堂,让游客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当年会议的气氛;可以在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开展“纳军鞋、吃军饭”等活动;或结合大禹治水、木兰传说、黄鹤楼传说等,开发几款互动性强的传说题材的游戏,以此来吸引游客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创新开发多种多样的旅游产品,在提升武汉历史文化的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传播武汉历史文化的旅游形象。

(二)加强整合,促进旅游资源优化配置

整合资源,促进相关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推动历史文化的旅游与其他主题的旅游互相促进,共同繁荣。武汉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开发,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一方面,武汉历史文化资源种类较多,彼此之间可相互整合,增强历史文化旅游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例如,武汉革命历史文化的旅游开发可以与黄鹤楼旅游结合,设计一条革命历史与饱览黄鹤楼盛景的旅游路线,以黄鹤楼较强的影响力来增强武汉革命历史文化旅游的号召力;又如,还可以把武汉的民俗风情融入革命历史文化的旅游之中,比如可以为游客提供武汉特色小吃热干面,让游客的多种感官同时感受到武汉的魅力。同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还需要发挥武汉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武汉其他的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旅游形态结合,使武汉历史文化旅游的主题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此外,可整合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以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使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在发挥经济功能的同时,也能起到政治教育、文化交流的作用。整合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在促进武汉多种旅游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也提升了武汉历史文化的旅游吸引力。

另一方面,在旅游开发中要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就是要做好武汉历史文化的旅游开发与其他相关领域的衔接工作。特别是在武汉历史文化的旅游规划的制定中要注重与武汉市的城乡规划交通建设、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工作的协调发展,使武汉历史文化的旅游开发与武汉市的历史文化景观、现代都市景观等融合,让武汉历史文化的旅游开发有机融入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推动武汉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如长江文化轴的打造可通过政府多部门进行协调统一,对长江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与区位、水资源环境保护、水运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统筹兼顾,以发挥其既促进文化繁荣,又推动社会全面建设的作用。

(三)转变认识,创新旅游宣传营销手段

2014年9月,武汉全球形象口号出炉,“武汉,每天不一样”这一极具冲击力的口号的提出传递出了活力无限、不断发展的武汉城市形象。武汉日新月异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大众的参与,武汉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发展也离不开有效的宣传营销手段。开发武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武汉的特色旅游,是与武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事情,把武汉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做大做强需要不断创新宣传与营销手段。如何能够宣传好武汉历史文化的旅游,如何更好地发挥武汉历史文化旅游的教育作用,是摆在武汉人面前的一个现实难题。

第一,要转变人们的认识,使社会各界及普通市民都认识到武汉历史文化的旅游开发是与武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大事,是新形势下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对历史文化进行旅游开发可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旅游经济带动其他类型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武汉市的经济发展;对历史文化进行旅游开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因此也是武汉市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历史文化进行旅游开发是全体武汉市民共同参与的大事,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源泉,也是建设和谐武汉的重要组成部分。(www.daowen.com)

第二,创新武汉历史文化的旅游宣传手段。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当前的发展趋势,为推动历史文化的旅游宣传工作创造了条件,因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创新全媒体营销宣传平台。既不断巩固传统媒体营销阵地,又深入拓展新兴媒体空间。一方面通过在纸媒、平面媒体等传统媒体上开辟专栏的方式,开展以武汉历史文化旅游开发为主题的新闻宣传,制作独具特色的武汉历史文化旅游宣传资料,以重大历史周年纪念活动为依托,策划与武汉历史文化旅游相关的纪念、评选、表彰活动,依托主流媒体如央视网、凤凰卫视等投放武汉城市旅游形象宣传片,不断扩大武汉历史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顺应互联网时代旅游宣传与营销的变化,转变观念,创新思维与方法。不断加大以微信、微博、客户端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营销力度,努力实现线上线下宣传营销的实时联动,建立自媒体微营销矩阵。加强与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巨头互联网企业合作,形成具有特色的武汉历史文化旅游的开发合作机制。其次,实施旅游宣传营销工程,加快旅游城市形象塑造的步伐。将历史文化旅游的发展与城市建设、城市形象塑造紧密融合,实施旅游宣传营销工程,加快特色鲜明的旅游活动举办。借助“大江大湖大武汉”城市旅游形象的宣传,围绕武汉市重要节会活动,如武汉网球公开赛、武汉马拉松热点事件,有重点地策划历史文化旅游活动产品。组织开展专题性的武汉旅游推介会,不断拓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挥武汉旅游营销联盟作用,适时推动组建城市旅游营销促进机构,完善旅游社会营销机制。

(四)塑造品牌,提升武汉旅游知名度

在旅游业市场激烈竞争的时代,各地为了增强竞争力,都在努力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品牌往往会更吸引人们的目光,成为游客的首要选择。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不仅可以吸引游客,带来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还会提升旅游地的整体知名度。武汉历史文化的旅游开发应该走打造特色品牌之路,以精品旅游提升武汉的旅游知名度,长远来看也有利于提升整个武汉的知名度。

首先,要明确特色旅游品牌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武汉市的有关部门应该做好相关评估,要认识到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对于武汉旅游及武汉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之后的特色旅游品牌的构建打下基础;其次,要做好特色旅游品牌的定位,准确的定位是武汉创建历史文化特色旅游品牌的关键。在品牌定位中应该充分考虑旅游资源的特色、周围的环境以及武汉城市的未来发展规划。在此,本书认为武汉历史文化资源特色旅游品牌可围绕辛亥首义、工业遗产、长江文化轴等打造。以辛亥首义为例,作为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首义之城”,历史悠久的辛亥文化凸显了“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大气,再加上武汉众多的辛亥历史文化遗存,完全可以使辛亥首义旅游成为武汉历史文化的旅游的一张名片。特别是在辛亥革命百年庆典之后,武汉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在现有辛亥革命遗存保护较好的基础上,利用好武汉市的辛亥文化资源,发挥好武汉辛亥革命文化的价值,把辛亥首义历史文化的旅游打造成为武汉的一张文化名片、旅游名片,使得具有百年历史的辛亥文化在武汉发展的新时期发挥其更大的价值。

[1]关于《武汉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公示,http://www.wuhantour.gov.cn/tzgg/5163.jhtml。

[2]武汉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http://www.wuhantour.gov.cn/ghzsghml/3314.jhtml。

[3]武汉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http://www.wuhantour.gov.cn/ghzsghml/3314.jhtml。

[4]参见徐仁立:《中国红色旅游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

[5]王永章:《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王育济、齐勇锋、侯样祥等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2003—2007年卷(上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118~119页。

[6]参见《关于旅游的21世纪议程》(1997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