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武汉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及保护旅游开发

武汉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及保护旅游开发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是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文化资源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它是区别于其他类型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研究历史文化资源的基本特征,对于继承历史文化中的优秀精神,加快对其保护与开发,进一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我国领土幅员辽阔,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广泛地分布于各地区。此外,历史文化资源还能够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武汉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及保护旅游开发

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是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文化资源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它是区别于其他类型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我国文化资源中重要的一类,体现着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先进文化,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研究历史文化资源的基本特征,对于继承历史文化中的优秀精神,加快对其保护与开发,进一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量众多,分布广泛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创造了无数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广泛分布于中华大地之上。一方面,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数以万计的历史文化资源,相当一部分历史资源已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国务院已公布的七批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总计4301个,涵盖了古遗址、古墓葬、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类别。2016年完成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显示,我国的可移动文物有2661万件/套(实际数量6407万件),其中被纳入普查统计的各级档案机构的纸质历史档案有8154万卷/件,有13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0余项文化遗产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另一方面,我国领土幅员辽阔,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广泛地分布于各地区。以我国独具特色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为例,革命之火遍布全国,从党的诞生地上海,到人民军队形成的南昌,从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到党的革命转折点遵义,从红色圣地延安到解放全中国的指挥中心西柏坡。从北到南,从东到西,都留下了革命先辈们领导人民进行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印迹,革命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二)历时久远,类型多样

历史文化资源作为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历经时间的积淀,表现出历史传统的厚重性和类型的多样性。一方面,历史文化资源是特定时空和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空规定性和环境制约性,表现出深远的历时性。以武汉市标志性建筑黄鹤楼为例,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历经三国隋唐明清、近代的多次修建,现今保留的主体建筑为新中国成立以后重新修建而成的。再如我国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历经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积淀,继承了革命先烈们的优良品质,蕴含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推动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受区位与历史发展进程等因素影响,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也表现出类型的多样性。根据历史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不同,可将其划分为有形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两大类,其中有形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以遗址、遗迹等为代表的,看得到、摸得着的具体实物,如故宫、长城泰山等。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传统、制度、规范等,如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以及“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等。

(三)价值多重,意义重大

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自身价值的独特性与复合性得到不断的传承、发展,在今天仍旧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包含历史、文化、经济与社会等多重价值,在促进历史文化传承,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在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历史文化资源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体现了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对于加快人类社会发展演进,提高人类认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以我国的汉字演进为例,历经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逐步实现从繁到简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汉字体系,这对于延续中华优秀文明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以历史文化资源为载体的旅游开发表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在不断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资本优势的同时,也带动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整个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由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此外,历史文化资源还能够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历史文化资源以其自身所蕴含的独特精神内涵感染着、熏陶着和影响着每个人,对于带动公民尤其是青少年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1][英]泰勒:《原始文化》,蔡江浓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

[3]姚伟钧:《文化资源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

[4]吴圣刚:《文化资源及其利用》,载《山西师大学报》2005年第6期。

[5]程恩富:《文化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6]欧阳友权:《文化产业通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8~139页。

[7]秦枫:《文化资源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9页。

[8]高宏存:《政府文化前言》,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第224页。

[9]高宏存:《政府文化前言》,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第224页。

[10]张胜冰:《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11]牛淑萍:《文化资源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页。

[12]曹凑贵:《生态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95页。(www.daowen.com)

[13]牛淑萍:《文化资源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页。

[14]唐月民:《文化资源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页。

[15]丹增:《发展文化产业与开发文化资源》,载《求是》2006年第1期。

[16]王子平:《资源论》,河北科技出版社2001年版,第395页。

[17]牛淑萍:《文化资源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页。

[18]梁昊光、兰晓:《文化资源数字化》,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51页。

[19]牛淑萍:《文化资源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页。

[20]姚伟钧:《文化资源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1页。

[21]程恩富:《文化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22]吴圣刚:《文化发微与阐释——一种当下语境的研究》,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23]胡惠林:《文化产业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9页。

[24]吕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25]姚伟钧:《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26]郑汕、赵康:《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二十一世纪的史学发展趋势》,载《云南学术探索》1998年第1期。

[27]向志学、向东:《谈谈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载《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28]牛淑萍:《文化资源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页。

[29]赵东:《资源内涵的新拓展:历史文化资源》,载《人文杂志》2014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