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海还有一种特殊的商业买卖行档,那便是高扬着象征“公平竞争”蓝格子旗的拍卖。
上海的拍卖行已有120年的历史了。早在1874年英商就曾开设了“鲁竟斯摩”拍卖公司,以后英商的“瑞和”洋行、“罗森泰”洋行,法商的“三法”洋行,日商的“新泰”洋行,丹麦商的“宝和”洋行等纷纷开展了拍卖业务。当时的拍卖主要是为海关、法院等执法机关,以及保险公司、银行、企业等部门拍卖火灾、水灾、沉船、水渍等处理物资、罚没物品、典押物品、无主物品及理赔损余物资等等。以后上海人从“大减价”起家,也办起了拍卖行,拍卖一些当铺里过期不赎,厂家和商店里的冷、背、残、次、分家析产、委托处理的物品等等。旧时上海拍卖业最红火的时期,是在抗战胜利之后,对大量日伪敌产、美国战争剩余物资的拍卖。临近解放前,上海街头到处可见“跳楼价大拍卖”、“大出血关门大拍卖”的招贴和旗幡。这种在洋铜鼓乐队伴奏下的甩卖、贱卖滞销贬值货品的拍卖,成为当时上海街头风俗奇景之一。
1949年解放后,政府成立了国营旧货商店,对口专门处理海关、公安、工商等执法机关的罚没物资和铁路、公安等部门的无主物品,拍卖业遂萎缩淘汰。1989年9月10日,上海第一次公开拍卖被法院宣告破产的企业——上海新光五金厂全部遗留动产。这标志着时隔40年后,在新形势下,拍卖机制又开始运作起来,为市场经济服务了。自此之后,1990年上海物资拍卖行成功地定向拍卖了一家欠款不还的合资企业;同年7月,上海拍卖行在市工人文化宫举行了罚没生活物资的拍卖;1993年上海拍卖行在管弄新村小学大操场为向东亚运动会捐款,进行了书画艺术品义拍。现今在上海,一幅字画被拍出十几万、上百万,一张红木大床拍到10万5千元都已不能引起上海人的惊讶了。一副自备汽车牌照,就因为号码ZO518是吉祥号,谐音为“我要发”,便拍到30万元。这个数字令人咋舌,因为将要挂上这张牌照的汽车本身可能还不值30万元呢。至于一个电话号码:90188(即“90年代要发发”的吉祥号)拍到60万元,怕是算得上破天荒了。(www.daowen.com)
拍卖虽说也是一种钱货交易的买卖行,但上海人认为这是使买方能互相竞争的一种商业行为。因此具有刺激性。1990年7月上海首次生活用品拍卖时,有200多上海人报名参加竟拍,其中一个上了年纪的男子在谈感受时说:“拍卖时只要一应价,就像上了贼船似的,不由自主,难以控制,只要兜里有一分钱都肯掏出来。”在拍卖场里,商品交易中的“认钱不认人”被彻底地显现出来。同时又使商品实现了它的最大值。涉足拍卖行的,诸色人等都有,有来觅宝的,有来露富的,也有来追求广告效应的。那觅宝的,掂量着自己口袋里的金钱实力,祈望着此“宝”独有吾一人识得,每听得有他人与自己竞争,喊高一层价,便不由得虚汗淋漓。随着价码的喊高,手里的应价牌越益显得沉重和犹豫。那露富的,每次应价,声大气壮,喊完价,红光满面,环视全场,大有“谁还敢和我较量”之气概,物品竞拍到手,并不感觉如获至宝,大多又加价转卖了事,追求的仅是拍卖场上“钱”压群“雄”的感觉。那追求广告效应的只担心无人与己竟拍,能低价买到的,倒并不称心。他们所追求的是有竞拍对手与自己一路竞价上去,反复较量,掀起高潮,以赢得记者的注意,能在报道中予以描述一番,乃是参加拍卖的最大目的。拍卖,对有形和无形物品的拍卖,在上海市场经济大潮中日益活跃,已形成了门类很全的拍卖企业,从一般的物质生活资料到艺术品、汽车牌号、广告权等等的拍卖行都有。其中如上海拍卖行、上海物资拍卖行、上海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上海房屋拍卖行等都是有代表性的企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