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古城墙的沧桑与民俗

上海古城墙的沧桑与民俗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上海南市区小北门大境路一带,可看到一座残庙遗址和城墙颓垣残迹,这里就是今天被保存下来的一段上海古城墙。吊古怀旧,可以知道上海“筑城”和“拆城”的一段历史。在此紧急时刻,只有建造城墙防御,才能保障县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可见,明代的城垣维护了上海的安全。在上海本土最古老的城垣要算吴国时的阖闾城了,为防御越国而筑。嘉靖三十六年,城墙又加高到2丈4尺。这就是城墙上的殿、台、楼、阁,一直受到老上海的称赞。

上海古城墙的沧桑与民俗

上海南市区小北门大境路一带,可看到一座残庙遗址和城墙颓垣残迹,这里就是今天被保存下来的一段上海古城墙。吊古怀旧,可以知道上海“筑城”和“拆城”的一段历史

上海设县始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1年),过了260多年,至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上海才开始建筑城垣。明代中叶,上海商肆发达、人口稠密,沿江一带船舶往来,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中心。江浙沿海地方不断出现倭寇偷袭骚扰,仅在嘉靖三十二年四至六两个多月间,连续5次遭到倭寇大洗劫,烧杀掳掠、焚毁民房,县市几将半成焦土,损失极其惨重。在此紧急时刻,只有建造城墙防御,才能保障县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就在这年九月动工,昼夜不停,到十一月仅3个月时间便修筑完成。城周长9里、高2丈4尺,设6处城门,即“朝宗门”(大东门)、“宝带门”(小东门)、“跨龙门”(大南门)、“朝阳门”(小南门)、“仪凤门”(西门);“晏海门”(北门)。另辟三处水门,分别跨在肇嘉洪和方浜之上。城上开有3600多个雉堞,两座敌楼。环城开掘城壕长150余丈,广6丈,深1丈7尺,外与黄浦江、内与大小河浜全线贯通,通接湖汐。自此以后,倭寇多次来犯,直逼城下,却始终没能侵入城池。可见,明代的城垣维护了上海的安全。

在此以前,旧籍记载上海曾有过不少城堡,多是规模不大的土城,大多分布在上海所属几个县地,如在金山县境内的周代康王城,在松江县境内的梁代的前京城等等。在上海本土最古老的城垣要算吴国时的阖闾城了,为防御越国而筑。最有名的要数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袁山松(亦作袁崧)所筑防御五斗米道孙恩的沪渎垒,即“袁崧城”。这两座城垣年代久远,早已无迹可寻。(www.daowen.com)

明代建造的城垣,为上海历史上最大的城垣。城造好后,当年还在城东北的朝宗、宝带等4个城门的城楼上造了4座台,台名箭台、振武、制胜和万军,用以眩望防敌。嘉靖三十六年,城墙又加高到2丈4尺。倭乱平定后,又在高台上建起庙宇。箭台上建关帝殿;振武台上供奉真武大帝;制胜台上造观音阁;万军台移建了原在古顺济庙里的丹凤楼。这就是城墙上的殿、台、楼、阁,一直受到老上海的称赞。今日4座台上的3座殿阁已随拆城毁没,现仅存大境路上的关帝殿了。

上海古城墙终因不利于城市开拓,阻碍着城市经济交通运输的发展,于1912年7月间动工拆城,延至1913年6月北半城850丈工竣,在城址上兴筑起民国路;1914年冬南半城890丈工竣,在城址上兴筑起中华路,从这两条马路便可知道上海古城墙的遗迹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