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在启动“天保工程”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大力提高对大熊猫等野生动植物的科学保护管理能力。201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就国家林业局报送的《关于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的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提升大熊猫保护管理水平。“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加大典型生态系统、物种、基因和景观多样性保护力度”。为实现这一目标,加快完善自然保护区网络建设,全面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系统精细化、信息化水平,优化保护管理空间和管护能力,加快建立健全大熊猫保护监测系统,国家林业局特别建立大熊猫保护管理信息平台,全面提高大熊猫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
我国从开展大熊猫保护工作以来,相关的科研工作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这些成果都是科研人员在各种调查研究后才得到的。2016年8月,四川省林业厅宣布,在全省启动首次野生大熊猫疫病本底调查与监测,这是国内首次开展类似的调查与监测。调查的范围包括卧龙、王朗、栗子坪、大相岭、小寨子沟、草坡、蜂桶寨、喇叭河、黑竹沟和千佛沟,都是四川省野生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调查和监测的主要方式为采集毛发、粪便等活动痕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研判分析,确定各区域野生大熊猫携带病原体情况,研究结果将用于野生大熊猫疫病防控。(www.daowen.com)
由于大熊猫活动的隐蔽性,以前对大熊猫的研究都以种群为单位,缺少对个体的研究和判断,科研人员一直无法掌握个体详情。2015年,四川省开始通过大熊猫的粪便、毛发、足迹等提取DNA,建立数据库,为大熊猫办“身份证”。每一组DNA分子探针便是大熊猫的“遗传身份证”,能够读出大熊猫的性别、年龄及在栖息地的生活状况等。“遗传身份证”可以避免近亲繁殖。综合分析DNA中的个体基因信息,研判个体遗传疾病,可及时对其采取人工干预;研判个体的生理状况,若个体有任何疾病或遇到意外,还可及时对其开展救助救护,实现大熊猫从种群保护精细到个体保护。业务管理部门认为,目前四川省野生大熊猫的精细管理已经初步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