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生态恶化,到生态觉醒,再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四川省紧跟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于1998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快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战略布局为导向,加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四川篇。
2014年,四川省委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成立,审议实施了多个生态文明方面的改革方案,构建起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2020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通知》,并公布了《四川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进一步明确了2020年、2025年、2035年的四川实施自然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主要目标,要逐步完善生态环境管控制度,最终基本实现美丽四川的目标。全省各地各部门进一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化改革,接纳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国土绿化、成果管护的活动。四川省从2016年就启动了“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其中举措多多:
举措一:“祛斑”。四川经过多轮国土绿化后,剩余的荒山荒地大都是综合治理难度大的石漠化、沙漠化土地要对这些土地进行重点补绿。
举措二:“扫盲”。曾经年年造林不见林,城镇成了绿化“盲点”。通过实施“城乡一体绿化”,在百姓身边增大绿化空间,打造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和攀西四大森林城市群、森林小镇,实现森林进城、公园下乡。制定省级森林小镇认证和建设管理办法,包括乡镇森林绿地的增加、绿地景观化、树种搭配科学化。
举措三:“止痛”。实施应绿尽绿,资金不充足始终是“痛点”,仅靠政府投入,以当时四川的状况,很难办到。鉴于群众参与造林的积极性很高,四川省政府大胆创新,接纳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效地克服了管护“痛点”。
举措四:“封闭”。自从1963年四川开始建立自然保护区以来,目前全省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65个,涵盖全省野生动植物多样性最丰富、自然风光最美丽的名山大川,形成类型多样、保护价值极高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有效保护长江、黄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地。
四川探索践行生态文明经历近半个世纪,路漫漫而硕果累累,自然生态建设成果辉煌。以大熊猫为主的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及特有动植物种大部分得到了有效保护。绿色长城绵亘长江、黄河两岸,筑牢了长江、黄河中上游生态屏障,实现了山青地绿、应绿尽绿的美好愿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政府对全省进行全覆盖污染防治,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从建立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的“三项政策”到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排污收费、城市环保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等“八项制度”,建立健全一系列体制机制。从此,四川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驶入“快车道”,省政府制定“生态地图”,将全省行政区域生态环境划分为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三大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质量目标管理、资源利用管理要求,严格保护重要生态空间。2020年4月,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和重庆市生态环境局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云”签订了《深化川渝两地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协议》《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合作机制》《联合执法工作机制》,这一份协议和两项合作机制,全力抓好国家重大战略机遇,一起奏好“生态曲”。这些措施都有力地推动了空气、水、土壤的污染防治工作,使全省自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2020年,四川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比例达90.8%,比2015年上升5.6%;未达标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43 μg/m3,比2015年下降26.2%,全省空气质量总体大幅提升。碧水保卫战全面推进,自四川省启动河长、湖长制以来,全省河湖面貌大为改善。区域内各级河长、湖长认真作为,目前四川境内的黄河段已实现岸线、滩涂水域经营活动全部退出,基本实现流域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四乱问题的全面整治。长江、黄河的水质量明显提升,2018年四川全省地表水断面中,水质断面占比为88.5%,同比提升14.9%,曾经全省污染最严重的沱江到2019年水质优良率达到了81.2%,创近10年最好水平。据报道,2020年四川全省87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5%,10个出川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优良标准。
2005年到2013年四川省首次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随后全面启动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完成了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等。水土流失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经过10年努力,到2020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10.95万平方公里,相比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减少31.15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2.35%。垃圾处理是关系到绿色发展、保护人类美好生活家园的大事,四川省对垃圾处理问题不断出“实招”,垃圾分类起步迟、迈步大,用多种方式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制度。2011年10月1日,《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开始施行,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人们良好的生活习惯。
近年来,世界级的濒危鸟类四川山鹧鸪等在四川省陆续出现;极度濒危的疏花水柏枝在宜宾被发现;在深山,人们在多处多次发现非栖息地有大熊猫的行踪,它们扩大了栖息范围。它们的现身表明:长江的整体生态环境已经得到了优化。(www.daowen.com)
四川省经过长期努力,根据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制定《四川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的目标等如期完满实现。随着森林植被的恢复,林业经济效益彰显,森林产业蓬勃发展,依靠林下种养殖业发展起来的四川省土特产品,如大巴山的银耳、米仓山的茶、大凉山的天麻,等等,成为市场的抢手货。目前,四川省的森林产品已发展到几百种,多家企业把他们的绿色产品推上了电商平台。
以前的不毛之地——乱石堆、荒山荒坡,而今漫山遍野长满了核桃树、苹果树、芒果树、柑橘树、樱桃树、柿子树、花椒树等。花果满山,使这里成了奔小康致富的“摇钱树”。通过大规模绿化全川活动,蜀山山山披绿,许多以前人迹罕至的地方都变成了旅游的好去处。全省旅游业蓬勃发展,农家乐、休闲度假村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2014年,四川提出森林康养理念,培育森林康养新业态。随着康养基地的逐步建成,为加强康养基地标准化建设,政府出台了多个地方标准文件,并于2019年制定了《森林康养基地评定办法(试行)》。
发挥资源优势,狠抓生态产业助脱贫。
大熊猫誉享全球。经过相关部门的比较分析,发展“1+10”特色生态产业契合四川省林草实际。“1”就是实施“大熊猫+”行动,布局建设环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线路,建设大熊猫主题乐园、生态小镇、科普教育基地,构建高品质、多元化的大熊猫生态文化产品体系,打造旗舰级的大熊猫生态旅游服务业。“10”就是加快发展产业基础好、市场前景好的十大特色产业,包括木材、竹子、木本油料、森林药材、花卉苗木、林下经济、野生生物繁育利用、森林康养、草原湿地观光和现代草产业。
建设三区平台,狠抓生态创业助脱贫。
四川省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大多地处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迫切需要融合推进保护与发展措施。在保护当地生态的前提下,大力支持社区居民和创业者在区内按规划创业,发展生态旅游、自然教育、文创产品等生态友好型产业。
2016年,四川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文件指出绿色发展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推进绿色发展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的未来,要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生态文明发展新理念的重大举措。文件还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把推进绿色发展融入“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两个跨越”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国土是生态文明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空间开发,落实主体功能规划,科学合理布局,规整生产、生活、生态三空间。
为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四川省政府实施建设野生动物保护工程。具体为推进濒危动物栖息地、基因交流走廊保护修复和野化放归基地建设;加强珍稀动物抢救性保护,建立极小种群动物园和种群基因保存库,增加自然保护区面积,在长江干流、金沙江及长江一级支流等重要生态区域划建一批自然保护小区;加快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以保护大熊猫野生种群和栖息地为核心,整合跨地区、跨部门管护资源,把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成全球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的生态系统国家公园;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标准化、管理信息化、经营规模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