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熊猫与自然生态失衡的后果

大熊猫与自然生态失衡的后果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地球上,一些人类文明进步的趋势是以毁减物种,破坏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平衡为代价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木材,由于毁林开荒和对天然林的过度采伐,四川省的森林覆盖率极速下降,导致自然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环境被破坏导致生态失衡,鼠害、虫害猖獗。影响大熊猫生存环境的因素还有气候恶化。

大熊猫与自然生态失衡的后果

地球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森林植被是陆地生态的主体,其生态服务功能远大于经济效益。它是呵护人类家园的母亲,也是呵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母亲。

专家考证,大熊猫的祖先本是一种肉食动物。在面临食物减少这一现实时,聪明的大熊猫审时度势,改变了生活方式,逐渐开始吃素。后来,它演化成以竹类为主食的杂食动物。现在大熊猫在野外生活主要吃竹子,偶尔吃有甜味的水果。但它有了机会也开个荤,抓竹䶉吃。它的主食全是森林的产物。

辽阔的中国处在地球的温带地区。在森林系统中占重要地位的竹类植物,亚洲属于分布最多的区域之一。据竹类专家推断,世界竹类起源地之一是我国的云南省,我国地理环境复杂,竹类植物在平原、丘陵、山地都有分布。然而,竹类植物开花的周期为20年至120年,大部分品种的竹子一开花就死,自然结实率非常低,这种特殊的繁殖生物学特性,或多或少地制约着大熊猫的发展。

发掘出的化石证明,由于环境和气候变化,与大熊猫同时代的很多动物种类早已消失,而它却广泛分布在我国各个地区。

可为什么大熊猫的处境越来越不妙?这当然是由于它们生活的环境条件日趋恶化,那又是什么使其生活环境不断恶化呢?

回答这一问题,只有一个字:人。曾有科学家断言,地球上的生命可能已存在30多亿年,已经历了5次大规模集群灭绝事件,目前正面临第6次大灭绝。物种灭绝是地球自然发展变化的寻常事,不过前5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多为自然灾害因素,而这一次推动大规模物种灭绝的可能是人类。地球上,一切生物都处在进化竞争、争夺资源的过程中,自从“万物之灵”的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在人类的竞争实力面前,其他生物都相形见绌,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而最令人担忧的是物种灭绝的速度,曾有新闻报道,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严重影响了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很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几百种鸟类、哺乳动物、双栖动物等危在旦夕。有科学家认为,物种消失的速度比在自然状态下消亡的速度高出100倍。人同其他动物相比,其最大优势是脑部的进化,当人类不断发展,能够制造并不断创新改进工具,用以改造客观世界为己所用。人类社会从最初使用粗糙的石器工具,到后来青铜器的出现,再又使用铁器。尔后,蒸汽机电动机机器人……人类科技不断发展,各种发明一个比一个来得快,一个比一个先进。今天,人类社会已进入全新的智能时代。

随着工具的日新月异,人类的经济活动不断向更广和更深处发展,很多经济活动是向大自然进军,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类最初的征服对象是各种野生动物,食其肉,寝其皮;食而有余,加以饲养,如马、牛、羊、鸡、犬、猪等家畜。原始农业伊始,人类种植粮食需要更广阔的地理空间,便开始向森林区域推进。人口逐渐增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区域不断扩大,森林面积不断缩减。这样,在自然界便形成了“人进森林退”的局面。

以大熊猫为代表的野生动物离不开森林。它们只有同森林一起退,于是出现了一大怪象:人的生活半径不断扩大,而包括大熊猫在内的野生动物的生活半径则不断缩小。在地球上,一些人类文明进步的趋势是以毁减物种,破坏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平衡为代价的。大熊猫的衰败过程同我国原始农业时期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人口数量上升的历史进程,相当接近。据专家考察,大熊猫种群分布区域全面向西退缩,始于近几千年内;其数量急剧减少,乃是近几百年的事。(www.daowen.com)

拿近百年来说,由于大规模经济建设,需砍伐大量的木材,大熊猫的分布向西退缩到我国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地区,那里是大自然早已为它准备好的“避难所”。

在那里,高山深谷,形成了气候复杂、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尽管境内出现过几次冰川期,但这不但没有影响到当地动植物的生存,反而促使它们演化,无数深谷成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宝库。有专家考证,这里不仅有许多以大熊猫为首的珍稀动物,还有千千万万种古稀植物。从生命的历史轨迹来看,大熊猫无疑是这个地方众多生物群的佼佼者,然而它难敌人的优势。人口增加就需要扩大生活空间,更广泛深入地开展经济活动,那时的生产力水平只能把向森林进军作为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木材,由于毁林开荒和对天然林的过度采伐,四川省的森林覆盖率极速下降,导致自然生态环境恶化。这样,带来的后患可就大了。

四川的几个林区,特别是川西北的天然林是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林,当其遭到掠夺性的砍伐之后,省内河水流量逐年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离北川老县城不远处的一条小溪流的岸上,有一座以流水为动力的水轮机石磨。这座为当地百姓生活所需的重要工具,因滥伐林木致溪水断流而报废,石磨不转了。

自然环境被破坏导致生态失衡,鼠害、虫害猖獗。最为明显的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到80年代初,不到10年间,大熊猫赖以为生的主食——竹类植物两次大面积开花枯死,而正常情况下,箭竹每60年左右更迭一次,竹子提前开花使大熊猫遭受灭顶之灾。第一次灾情结束还存活2000多只野生大熊猫,第二次灾荒,虽经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倾力挽救,仍夺走了一半以上大熊猫的生命。

影响大熊猫生存环境的因素还有气候恶化。据有关部门介绍,20世纪70、80年代,四川省尤其是川西北常年降水量明显减少,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大地沙漠化、石漠化加剧,特别是1981年和1998年发生的两次长江特大洪灾,使沿江两岸人民遭受巨大的损失。

大自然不讲情面,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人与自然失和,人与人也必然失和,经济发展欲速则不达,这些自然灾害会给人带来难以忘却的痛苦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