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熊猫与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大熊猫与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人类社会进入空前文明时期,科学文化飞速向前发展,人们正在开发、改造、利用大自然。同时,大自然也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人口的迅速增长、环境的污染、物种的逐步减少……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忧虑。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正在消失的物种很多恰恰是人类对其了解甚少的生物。据科学家考证,一般哺乳动物的头骨,顶是平的,而大熊猫与众不同,头盖骨呈“人”字拱状,眼眶同颧骨是相通的,体型曾比较小,后来个头普遍变大。

大熊猫与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今天,人类社会进入空前文明时期,科学文化飞速向前发展,人们正在开发、改造、利用大自然。同时,大自然也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人口的迅速增长、环境的污染、物种的逐步减少……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忧虑。

物种是指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而且在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目前,不少物种都在消失。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正在消失的物种很多恰恰是人类对其了解甚少的生物。20世纪80年代,动物明星大熊猫似乎也正在步那些灭绝物种的后尘,于1984年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10种濒危动植物之首。1993年,美国提出世界上濒临灭绝的十大物种新名单,大熊猫再次名列榜首。

大熊猫是哺乳动物中的一员。据科学家考证,一般哺乳动物的头骨,顶是平的,而大熊猫与众不同,头盖骨呈“人”字拱状,眼眶同颧骨是相通的,体型曾比较小,后来个头普遍变大。

从早先大熊猫是小体型、幼兽尾巴长、前臼齿发达、没有盲肠等特征来看,它的原初祖先无疑是一种古食肉动物。从过去发现的大量化石分析,大熊猫是适应咀嚼植物性食物的,在更新世早期已经具有臼齿增大、颅骨组织增厚、咀嚼肌肉发达等特征。(www.daowen.com)

如果大熊猫的祖先是一种古食肉动物,为什么大熊猫要改变原先的生活习惯成为杂食动物呢?这可能是受客观条件的影响。现有的科学资料表明,当生物演进到新生代第三纪,从前占统治地位的爬行动物迅速绝迹,代之而起的哺乳动物则开始迅速演化。到第三纪晚期,地球运动将北美大陆向西推移,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之间的辽阔海域平添一座陆桥,成为生物的走廊,使北美和欧亚大陆的生物不断混杂,动物区系减少。加上大型肉食动物不断出现,弱肉强食的情况加剧,哺乳动物的种类开始锐减。这时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虽然力大体粗,但行动蹒跚,得到猎物的机会一天比一天少。面对这一现实,为了能生存下去,它不得不改变口味,慢慢习惯以植物为主食的生活。

大致在600万年前,大熊猫已完全演化成以素食为主的杂食性动物。在竹子食料缺少的情况下,北京动物园除了给饲养的大熊猫喂牛奶等精料外,曾经还喂青玉米秆和鲜芦苇。一开始,多数大熊猫对吃芦苇不大适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它们吃芦苇的量并不比吃竹子的量少。这些都说明大熊猫在演变的过程中有过一段素食生活的历史

不料时过境迁,从侏罗纪早期,到中生代后期,全球气候环境温和,发生了季节性变化,随后在植物界引发了大分化,被子植物中出现了落叶种。尔后,熊科动物面临落叶萧萧的严冬,只好像人修道练功那样,躲到僻静的洞穴内“静卧”,不吃不喝,用冬眠的方式来把能量消耗减少到最低的程度,以弥补因食物匮乏引起的营养不良。而聪明的大熊猫则采取更积极的态度,去适应变化着的环境。什么东西能吃,它就吃;哪里有吃的东西,它便在哪里生活;看见竹子四季常青,容易采食,它便挑选竹子做主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