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可列集-数学之外与数学之内-无限集合、命题及证明

可列集-数学之外与数学之内-无限集合、命题及证明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无限集中,最基本的集合是可列集。所谓可列集,是指可以排成一列的无穷集合,换言之,就是可以与正整数集合一一对应的集合。换言之,任何无限集都包含可列子集。命题1:两个可列集之并是可列集。由此可知整数集合Z是可列集,因为整数集合Z是自然数集合与负整数集合的并。下面我们证明有理数集合Q是可列集。命题2:可列个可列集之并是可列集。证:设对任意n∈N+,An是可列集,将An表示为An={xn1,xn2,xn3,…

可列集-数学之外与数学之内-无限集合、命题及证明

在无限集中,最基本的集合是可列集。所谓可列集,是指可以排成一列的无穷集合,换言之,就是可以与正整数集合一一对应的集合。

可列集是最小的无限集,因为从任意一个无限集中我们都可以逐次取出元素来,这个过程可以永远进行下去(请思考为什么这个过程不会终止),从而可以取出一个可列集。换言之,任何无限集都包含可列子集。

我们先介绍几个常见的无限集:N表示自然数集合;N+表示正整数集合,Z表示整数集合,Q表示有理数集合,R表示实数集合。

显然,自然数集合N和正整数集合N+都是可列集。

命题1:两个可列集之并是可列集(从而有限个可列集之并是可列集)。

证:设集合X={x1,x2,x3,…,xn,…},集合Y={y1,y2,y3,…,yn,…},则集合X∪Y可以表示为{x1,y1,x2,y2,x3,y3,…,xn,yn,…},所以X∪Y是可列集。

由此可知整数集合Z是可列集,因为整数集合Z是自然数集合与负整数集合的并。

下面我们证明有理数集合Q是可列集。为证明集合Q可列,我们需要下述命题。

命题2:可列个可列集之并是可列集。

证:设对任意n∈N+,An是可列集,将An表示为

An={xn1,xn2,xn3,…,xnk,…},

(表示可列个集合之并)的元素全体可排成如图1所示的无穷方块阵:

图1

把所有这些元素排成一列的规则可以有许多,常用的一种称为对角线法则:从左上角开始,顺着逐条“对角线”(图1中箭头所示)将元素按从右上至左下的次序排列,也就是把所有的元素排列成

x11,x12,x21,x13,x22,x31,x14,x23,x32,x41,…,

这样的规则使无穷方块阵中的全部元素排成一列,而且保证不会遗漏一个元素。

命题3:有理数集合Q是可列集。

证:由于区间(-∞,+∞)可以表示为可列个区间(n,n+1](n∈Z)的并,我们只需证明区间(0,1]中的有理数是可列集即可。

由于区间(0,1]中的有理数可唯一地表示为既约分数,其中p∈N+,q∈N+,q≤p,并且p,q互质,我们按下列方式排列这些有理数:

分母p=1的既约分数只有一个, x11=1;

分母p=2的既约分数也只有一个, 

分母p=3的既约分数有两个, 

分母p=4的既约分数也只有两个, ……

一般地,分母p=n的既约分数至多不超过n-1个,可将它们记为xn1,xn2,…,xnk(n),其中k(n)≤n-1。

于是,区间(0,1]中的有理数全体可以排成

x11,x21,x31,x32,x41,x42,…,xn1,xn2,…,xnk(n),…。

这就证明了有理数集Q是可列集。

集合论中还有一个概念称为“测度”,它反映了一个实数集合在数轴上所占据空间的大小,或者说是占据了多少“长度”。那么把所有的有理数排成一排,“长度”为多少呢?我们有下面的结论。

命题4:有理数集合Q的测度为零。

证:因为有理数集合是可列集,记r1,r2,r3,…,rn,…是全体有理数的一个排列,则对任意给定的ε>0,取一列开区间I1,I2,I3,…,In,…,使得In的长度为,且rn∈In(n=1,2,3,…),则开区间列I1,I2,I3,…,In,…盖住了全体有理数,而这列开区间的长度之和为ε。由于ε可以任意小,可知所有的有理数排成一排,“长度”(测度)为零。

素数集合

我们再来讨论一个正整数集合的子集,即素数集合

{2,3,5,7,11,13,17,…}。

素数是数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关于素数的规律,人类有许多猜想,至今还有不少猜想既没有被证明,也没有被否定,如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问题等。数学家欧拉(Leonhcerd Euler,1707—1783)曾经说过:一直以来,数学家总是在孜孜不倦地寻找素数的规律,但是很难成功。我们可以把素数看作人类无法参透的奥秘。

通过分析,我们能够发现素数在正整数中的分布是很不规则的,而且随着正整数越来越大,素数的密度就越来越稀。下面我们问一个问题,是否正整数大到一定的程度,就没有素数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换言之,素数集合是无穷的(从而可知素数集合也是可列集)。关于这一命题,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在他的《几何原本》中用反证法给出了一个漂亮的证明。

命题5:素数的个数无穷。

证:大于1的正整数包括素数与合数,素数只能被1与本身整除,合数是除了1与本身之外,至少还能被一个素数整除的数。如果素数有限,设它们的全体为p1,p2,…,pn。现构造一个数p1·p2·…·pn+1,显然它比每个素数都大,而且它不能被任意一个素数整除,那么,它是素数还是合数呢?如果它是素数,则与素数全体为p1,p2,…,pn矛盾;如果它是合数,则因为它不能被任意一个素数整除,也产生矛盾。所以素数个数一定是无穷多个。

数学史上的第一次危机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学有深入的研究,最著名的结果是关于直角三角形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又称为勾股定理)。该学派最基本的学说是“万物皆数”,即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归结为“数”,这里的“数”是指有理数。他们研究数学的出发点是“任何两条线段都是可公度的”。所谓“任何两条线段都是可公度的”,是指对任意两条长度为l1与l2的线段,一定存在长度为l的线段,使得l1=ml,l2=nl,其中m,n是正整数。这个命题等价于,换言之,任意两条线段长度之比是有理数。但是后来毕达哥拉斯学派自己认识到这个命题是错误的,因为他们发现了正五边形的对角线与边长不可公度。为简单起见,下面我们证明正方形对角线与边长不可公度。

由勾股定理,正方形对角线长与边长之比是一个平方等于2的数,我们记它为。下面用反证法证明不是有理数。

命题6:不是有理数。

证:采用反证法。假设,其中m,n互质,则可以得到n2=2m2,即n是偶数;令n=2k,则又可以得到m2=2k2,即m也是偶数,与假设m,n互质矛盾,由此可知不是有理数。

数学家把不是有理数的数称为无理数,而把全体有理数和无理数合并在一起得到的集合称为实数集合,记为R。

“任何两条线段都是可公度的”这一错误命题,从根本上对毕达哥拉斯学派“万物皆数”学说形成冲击,从而导致数学史上的第一次危机。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宗教形式的组织,他们极力掩盖事实,甚至想将公布这一事实的学者葬身海底。他们希望通过回避“任何两条线段都是可公度的”这一错误出发点来化解危机,但是这一危机不是局部的、表面的,而是全局的、本质的。这一危机直到19世纪实数理论建立以后才得到根本的解决。

实数集合R不可列

下面我们证明实数集合R的一个重要性质,即实数集合不可列。

命题7:实数集合R不可列。

证:我们只需要证明区间[0,1)中的实数是不可列的。先将区间[0,1)中的实数表示成无限小数,注意无限小数0.a1a2…ap 000…(ap≠0)与无限小数0.a1a2…(ap-1)999…是相等的。为了保持表示的唯一性,我们约定在无限小数表示中不出现后者。这样,区间[0,1)中的任何一个实数就可以由一个确定的无限小数来表示。

我们采用反证法。假设区间[0,1)中的实数可排列成x1,x2,…,xn,…,然后证明一定能找出区间[0,1)中的一个实数,它不在这个序列中,这就说明区间[0,1)中的实数太多了,无法排成一列。换言之,实数集合不可列。

x1=0.a11a12a13a14…,

x2=0.a21a22a23a24…,

x3=0.a31a32a33a34…,(www.daowen.com)

……

xk=0.ak1ak2ak3ak4…,

……

取b=0.b1b2b3…bk…,0≤bi≤9,i=1,2,3,…,其中b1≠a11(说明b≠x1),b2≠a22(说明b≠x2),b3≠a33(说明b≠x3),…,bk≠akk(说明b≠xk),…(只要求不把全部的bi都取为9),则b必在区间[0,1)中,但不在x1,x2,…,xn,…这个序列中。

上述方法称为康托(Georg Ferdinand Ludwig Philipp Cantor,1845—1918)对角线法。康托是德国数学家,是集合论的创始者。

有理数集合与实数集合的势

前面我们讲过,如果两个集合(的元素)之间能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则称这两个集合的“势”相等。有理数集合与可列集之间可以建立一一对应,所以它们的“势”相等;有理数集合与实数集合之间不能建立一一对应,它们的“势”不相等。

我们把可列集的势定义为“阿列夫零0”,把实数集的势定义为“阿列夫0是希伯来文字)。所以有理数集合的势为“阿列夫零0”。由于无理数集合能与实数集合建立一一对应(见下面的例题3),无理数集合的势为“阿列夫”。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如何建立两个无限集之间的一一对应。

例题1:求实数集合(-1,1)与(-∞,+∞)(即R)之间的一一对应。

解:函数y=tan(x)的定义域为(-1,1),值域是(-∞,+∞),它是一个严格单调函数,所以它建立了(-1,1)与(-∞,+∞)之间的一一对应。

例题1说明区间(-1,1)中的实数与全体实数的个数一样多,所以区间(-1,1)中的实数全体的“势”也是“阿列夫”。

例题2:求开区间(0,1)与闭区间[0,1]中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

解:要找如例题1的由初等函数建立的一一对应是不行的。我们采用如下方法:在开区间(0,1)中任取可列无穷多个数,记为x1,x2,x3,…,xn,…,然后让x1与0对应,x2与1对应,再让x3与x1对应,x4与x2对应,…,xn+2与xn对应,…,一直对应下去。至于x1,x2,x3,…,xn,…以外的数,让它们自己与自己对应,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开区间(0,1)与闭区间[0,1]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

我们已经知道实数全体不可列,这一事实蕴含了无理数全体也是不可列的,也就是无理数全体与有理数全体之间不能建立一一对应。因为如果无理数全体可列,由于实数集合是无理数全体与有理数全体之并,就与实数集合不可列矛盾。

下面我们讨论实数全体与无理数全体是否可以建立一一对应。

例题3:求实数全体与无理数全体之间的一一对应。

解:我们已经知道有理数集合Q可列,设Q={r1,r2,r3,…,rn,…}。

在无理数集合中任取一个可列子集X={x1,x2,x3,…,xn,…},则Q∪X也是可列集,于是可以构造集合X与集合Q∪X之间一一对应,而至于Q∪X以外的数,则让它们自己与自己对应,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实数全体与无理数全体之间的一个一一对应。由此可知无理数集合的“势”也是“阿列夫”。

代数数与超越数

我们已经知道,有理数之外还有无理数,如,等等,我们还知道是代数方程x2-2=0的解是代数方程x3-5=0的解是代数方程(x2-5)2=24的解(因为(+2-5)2=24)。由此容易想到,如果构造一个集合,把所有这些整系数代数方程的解都包含进来,是否就能得到实数全体了呢?

我们称

anxn+an-1xn-1+…+a0=0

为n次整系数代数方程,其中方程的系数a0,a1,a2,…an为整数,且没有公因子。整系数代数方程的解称为代数数。

代数数全体包含有理数全体,因为是代数方程mx-n=0的解。

显然代数数集合比有理数集合大得多,于是就有以下的问题:代数数集合是否与实数集合的“势”一样呢?答案又是否定的。

命题8:代数数可列。

证:定义整系数代数方程anxn+an-1xn-1+…+a0=0的“高度”为

h=(n-1)+|an|+|an-1|+…+|a0|,

则高度为1的代数方程只有1个x=0;高度为2的代数方程只有x±1=0,2x=0,x2=0等4个;依此类推,高度固定的代数方程只有有限个,而每个代数方程的解也只有有限个,所以高度固定的代数方程的解为有限集。由于可列个可列集之并是可列集,可列个有限集之并必定是可列集,由此可知代数数集合也是可列集,此结果由德国数学家康托(Georg Ferdinand Ludwing Philipp Cantor,1845—1918)于1874年得到。

非代数数的实数称为超越数。由于代数数可列,可知超越数是不可列集,它的势大于可列集的势!关于有理数、代数数与超越数,有数学家做了如下的描述:如果把实数比喻为茫茫夜空,则有理数(或代数数)就如同茫茫夜空中的星星!

如果用刀去切数轴,在下面的意义下,我们称切到有理数(或代数数)的概率是零:设用刀去切数轴n次,用切到有理数(或代数数)的次数除以n,当n趋于无穷大时,该商的极限为0。

数学家寻找超越数的历史

数学家从理论上证明了超越数的存在,而且知道超越数比代数数多得多,但是对超越数的了解却非常少,而且寻找超越数的过程非常困难。

1851年,法国数学家刘维尔(Joseph Liouville,1809—1882)首先找到了一个超越数:;1873年,法国数学家埃米特(Charles Hermite,1822—1901)证明了自然对数的底数e是超越数;后来,在埃米特工作的基础上,数学家陆续得到了以下一系列结果:

设a≠0是实的代数数,则ea是超越数。该结论包含了e是超越数。后来又进一步得到:设a≠0是复的代数数,则ea也是超越数(即不是整系数代数方程的解)。由于=1,可知π也是超越数,这一结果是由德国数学家林德曼(Carl Louis Lindemann,1852—1939)于1882年得到的。

进一步的结果还有:

设a≠0,1是代数数,b是代数无理数,则ab是超越数;

椭圆的长、短半轴是代数数,则椭圆的周长是超越数;

双纽线(x2+y22=2(x2-y2)的周长是超越数;

区域的面积是超越数,其中α,β是非整数有理数;

连分数是超越数,等等。

化圆为方问题

化圆为方问题是古希腊著名的初等几何三大世界难题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给定的单位长度的线段,利用圆规与直尺作出长度为的线段。但是数学家发现,可以用圆规与直尺作出的线段,其长度只能是自然数经过有限次加、减、乘、除与开平方所得到的数。换言之,可以用圆规与直尺作出的线段长度,必定是某个整系数代数方程的解。既然π不是代数数,而是超越数,从而也是超越数,它不可能是某个整系数代数方程的解,因此化圆为方问题是不能用直尺与圆规解决的。这个问题从提出到解决,数学家花了2300多年的时间。

一个特殊的集合——康托集

最后我们介绍在集合论中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合,称为康托集,它的测度为零,但它与实数集合的“势”相等。

我们采取挖掉“三分中段”的方法(即三等分后挖掉中间一段):先从闭区间[0,1]中挖掉开区间,再从余下的闭区间中挖掉开区间,然后再从余下的闭区间中挖掉开区间,这个过程可以一直进行下去,最后留下来的集合称为康托集。

首先,康托集不是空集,因为至少上面所有区间的端点都是属于康托集的。

其次,从[0,1]闭区间中挖走的一列开区间的长度之和为

由此可知康托集的测度为零。

最后我们说明康托集与[0,1]区间上实数集合的“势”相等。可以这样来看:把[0,1]区间中的数写成三进制的小数,则第一次挖掉区间,相当于把三进制小数第一位是1的数全挖掉了;第二次挖掉区间,相当于把三进制小数第二位是1的数全挖掉了;第三次挖掉区间,相当于把三进制小数第三位是1的数全挖掉了;依此类推,我们得到康托集就是三进制小数表示中只出现0与2两个数字的点集。如果我们把[0,1]区间上实数全体写成二进制小数,就容易理解康托集与[0,1]区间上的实数集合是一一对应的,所以它们的“势”相等。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陈纪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