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地球水圈:物质世界的起源及重要影响

地球水圈:物质世界的起源及重要影响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球上的生命极度依靠水在几个储存库间的循环,这些储水库统称水圈。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是地幔,其次是海洋。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储水库,与陆地、大气相互密切影响,又储存着大量可溶气体,为不少海洋生物所必需。温盐环流有传热至极区的作用,对数百年时间尺度的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地球水圈:物质世界的起源及重要影响

地球上的生命极度依靠水在几个储存库间的循环,这些储水库统称水圈。水在某一储水库的逗留时间可以用其储水量除以排水流量估计。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是地幔,其次是海洋。地幔存水量是海洋的几倍,水在地幔中的逗留时间比地球年龄还要长,而在海洋中的逗留时间却只有3000年(主要经过蒸发)。海水是咸水,含盐量平均是每公斤35克(3.5%),盐主要是由火山活动所释放或提取自冷却的火成岩。地球上淡水只有咸水量的 1/40,其中的78.83%以冰的形式储在冰河与冰盖之中,水逗留时间尺度分别是数百年(前者)和十万年,20.32%是地下水,水逗留时间至数百年,而河流、湖泊有0.81%,水逗留时间由数天至数年,大气亦存0.04%,水逗留时间是数天(以下雨、降雪等形式排出)。

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储水库,与陆地、大气相互密切影响,又储存着大量可溶气体,为不少海洋生物所必需。海水的密度随其含盐量增大而增加,地球上海水密度的混合主要靠风搅拌,连接海面的混合层受冰水、河水、雨水等冲淡(同时亦因蒸发而增加),密度比深层的要低零点几个百分点,混合层与深层间有较大的密度和温度梯度(gradient),称为跃层(pycnocline),深度由几十至几百米,上轻下重的密度差别使海水难以越过跃层。海洋表面的水流受风的驱动和地球转动产生科里奥利力(Coriolis force)的影响,在大洋尺度,北半球形成顺时针方向表面环流(surface circulation),在南半球则是逆时针方向,对流域附近的气候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始自菲律宾的黑潮(Kuroshio),穿过我国台湾东部海域,沿着日本往东北方向流,流速达每秒1~2米,宽度达200多公里。由于黑潮的流速相当的快,可提供洄游性鱼类一条往北迁移的便捷路径,故黑潮流域中可捕捉到为数可观的洄游性鱼类,和其他受这些鱼类吸引过来觅食的大型鱼类。黑潮在日本的东边开始转往美洲方向移动,成为北太平洋洋流,北太平洋洋流碰到了美国和加拿大的陆块后,往南一支形成加利福尼亚寒流(California Current),接北赤道洋流而重返菲律宾,完成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Gyre)。北大西洋环流(North Atlantic Gyre)的西支是影响北美洲东岸的海湾暖流(Gulf Stream),导致大气和海洋中强大旋涡的产生,其伸延到北大西洋漂流(North Atlantic Drift),使西北欧洲变得较为温暖。

海面洋流深度只有数百米,流动的水量也不过海水总量的1/10,牵动深层海水的是温盐环流(thermohaline circulation)。深海洋流主要由南北极结冰区的低温和盐分排斥(brine rejection)所驱动,冰块边缘的海水盐量剧增而快速下沉至海底。上轻下重的密度差别令深层的海水难以与上层混合,使深海洋流长距离保持其盐分与化学特性,在广阔的海水蒸发区缓慢上升,沿海面混合层回流,形成全球性的循环输送带,完成一圈需时数百年。温盐环流有传热至极区的作用,对数百年时间尺度的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www.daowen.com)

海洋最有规律的运动潮汐(tide),主要源于月球引力,每天有两次涨潮和退潮,向着月球时的涨幅略大。太阳的引力也会影响涨幅,当太阳、月球、地球差不多形成一线时,便会出现天文大潮(astronomical tide),由于有相位滞后,通常望或朔后1~2天才出现。

从东南亚至南美的秘鲁、厄瓜多尔的太平洋赤道区,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海洋现象:“厄尔尼诺-南方振荡”(El Nino 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对沿海的气候与渔农业影响甚大。其主要表现是沿着赤道的中至东面太平洋有一片高温海水循环出现,为时几个月,会使印尼、澳洲变得干旱,秘鲁、厄瓜多尔则会变热和非常多雨,热带气旋活动在太平洋东增加而在太平洋西改变了产生区域,远至大西洋赤道北和南极洲的温度亦会增加,秘鲁沿海的渔获减少。厄尔尼诺的相反阶段(低温异常)称为“拉妮娜”(La Nina)。厄尔尼诺虽是重复出现,但没有固定周期,相隔时间为2~7年,平均4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