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地球形成之谜-我们的物质世界从何而来?

地球形成之谜-我们的物质世界从何而来?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球形成需时约0.3亿~1亿年,较外行星长。由于地球形成在冰线以内,而且经过高温的岩浆洋状态,因此起初几乎没有挥发性物质,尤其是氢和水。反之,从小行星陨石中含水成分小球测出的[氘/氢]比例却与地球的相当接近,所以目前流行的说法变成了小行星。阿波罗计划从月球取回了岩石样品,分析发现其中的[氘/氢]比例与地球的相同,成为大碰撞假说的一个重要证据,同时也显示地月系统的水在撞击前已送抵地球。

地球形成之谜-我们的物质世界从何而来?

地球的质量约是太阳的百万分之三,内行星中是最高的;半径6378公里,平均密度是5.52吨/立方米,是太阳系中密度最高的。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为15摄氏度,是太阳系中水能以液态大量存在的、适宜人类居住的唯一行星。

如前所述,地球由熔点较高的原料组成,最多的元素是铁(约占总质量32%,是地核主要材料),其次是氧(约占30%,主要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跟着是硅(Si,15%,是岩石的主要材料)、镁(Mg,14%)、硫(S,2.9%)、镍(Ni,1.8%)、钙(Ca,1.5%)、铝(Al,1.4% ),其他(如氢H、氦He、氮N)都算是微量元素。

地球形成需时约0.3亿~1亿年,较外行星长。地球形成之初,仍然受到大量星子甚至行星胚胎的撞击,释放出大量的热能,故此会处于一种混合的熔融状态(molten state),这被称为岩浆洋假说(magma ocean hypothesis),这一假说的重要性在于解释了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岩浆洋造就了密度分化的过程。亲石(lithophile,如硅、钙、镁、铝)、亲硫(chalcophile,如硫、银、汞、铅)、亲铁元素(siderophile,如铁、镍、钴、金)的矿物在熔融状态并不混溶(immiscible),最轻的亲石元素矿物上升、冷却、凝固,浮在岩浆洋上,累积而成原始斜长岩地壳;重的亲铁元素下沉,形成了以铁为主的地核。剩下的岩石[如橄榄石(olivine)和辉石(pyroxene)]留在两者之间而形成了地幔(mantle)。(www.daowen.com)

由于地球形成在冰线以内,而且经过高温的岩浆洋状态,因此起初几乎没有挥发性物质,尤其是氢和水。那么地球上现有的水(水分子由两个原子一个氧原子构成)从何而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由于大量的水冰储存在冰线外形成的彗星与小天体中,它们自然被看成是把水传至地球的最可能媒介。其中彗星源于柯伊伯带(Kuiper Belt,距离太阳30~55天文单位)与散盘(scattered disk,距离太阳30至数百天文单位),或奥尔特云(Oort Cloud,分布在距离太阳2000~200000天文单位的冰质星子)。彗星的质量密度在1克/立方厘米以下,显然含有大量的水冰,因此成了学者们原先最热门的选择。但是“热门”不一定经得起科学考验,目前根据对氢同位素[氘/氢]比例(deuterium/hydrogen ratio)的分析,多数彗星水成分的氢同位素比例与地球上的水中氢同位素的比例不相符(可高出两倍)。反之,从小行星(asteroid)陨石(meteorite)中含水成分小球测出的[氘/氢]比例却与地球的相当接近,所以目前流行的说法变成了小行星。不过更充分的证据还在搜集当中(有赖于小行星采样返回航天计划)。

根据大碰撞假说(Giant-impact hypothesis),约45亿年前,地球受到一颗如火星大小(约地球质量1/10)而成分差不多的天体撞击,射溅物散在附近的空间,形成了一个旋转的盘,然后凝聚成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阿波罗计划从月球取回了岩石样品,分析发现其中的[氘/氢]比例与地球的相同,成为大碰撞假说的一个重要证据,同时也显示地月系统的水在撞击前已送抵地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