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测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考点】教育的起源
【答案】A
【解析】A选项,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有(美)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B选项,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C选项,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有(苏联)米丁斯基、(苏联)凯洛夫,认为教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劳动;D选项,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有朱熹,认为教育是神创造的,体现神的意志。题干中孟禄的说法属于心理起源说。故本题选A。
【考点详解】心理起源说和生物起源说的共同特点是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把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和动物本能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都是不正确的。
2.【考点】卢梭的教育思想
【答案】B
【解析】卢梭提倡自然主义,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A选项华生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认为环境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C、D两项涂尔干和凯兴斯泰纳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故本题选B。
3.【考点】教育的社会属性
【答案】B
【解析】永恒性是指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历史性是指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里教育都代表特定阶级的利益为特定阶级利益服务。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前赴后继,后一时期的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题干中说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已经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时至今日,这一教育仍然在教育界得到广泛推崇,这说明我们在继承前人的智慧。故本题选B。
4.【考点】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答案】D
【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最早是由孔子践行的,所以因材施教原则对应孔子,A选项正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所以B选项正确;教育无目的论是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理论中的一种,是由杜威提出的,所以C选项正确;助产术是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所以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D。
5.【考点】现代化教育的主要特征
【答案】D
【解析】现代化教育的主要特征:(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由理想走向实践的道路;(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加强;(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5)教育拥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6)教育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开放性;(7)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变化;(8)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成为现在教育中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9)不断变革是现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方式。A、B、C选项都属于近代教育的特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属于现代化教育的主要特点。故本题选D。
6.【考点】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答案】A
【解析】教育的政治功能之一是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题干中“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出自《墨子·尚贤上》,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人才多,就能把国家治理得好。强调的是人才培养对于国家治理的作用。故本题选A。
【考点详解】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2)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3)促进政治民主。
7.【考点】教育的文化功能
【答案】A
【解析】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为:传递和保存文化、筛选和整理文化、交流和融合文化、更新和创造文化。其中,交流和融合功能可以表现为外在的交流活动,如互派留学生、学术交流等,即文化传播,有利于促进各国学生增进相互理解、树立世界眼光。题干描述符合教育对文化的传播功能。故本题选A。
8.【考点】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答案】A
【解析】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在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题干中“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的意思是“所以君子居住一定要选择好的乡居,交游一定要接近读书人,用来防止邪僻而接近正直的人”,体现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故本题选A。
9.【考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答案】A
【解析】身心发展顺序指的是儿童从出生到成年,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因此,我们向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前进。题干中的描述符合顺序性的教育要求。故本题选A。
【考点详解】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因此,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互补性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帮助全体学生,其次,要帮助学生学会发挥优势,长善救失。整体性是指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以其整个身心投入教学生活,并以整个身心来感知、体验、享受和创造这种教学生活。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尽管这个整体不是“完美”的整体。
10.【考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答案】C
【解析】年轻一代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题干中描述“有的人……有的人……”体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故本题选C。
11.【考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
【答案】D
【解析】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包括准备期、稳定期、适应期、创造期四个阶段。其中创造期是教师开始由固定的常规的自动化的工作,进入到开始探索和创新的时期;是教师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教学风格的时期;形成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明显提高、理论水平大幅度增长的素质特点。故本题选D。
12.【考点】教育目的的功能
【答案】C
【解析】教育目的的功能有:(1)导向功能(即定向功能);(2)选择功能;(3)调控功能;(4)评价功能;(5)激励功能。故本题选C。
13.【考点】德育的地位
【答案】A
【解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都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物质基础;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故本题选A。
14.【考点】素质教育
【答案】A
【解析】根据2018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减负指的是切实减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损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学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减负强调的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减负不是少留作业,该通知规定:“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因此,B选项和C选项说法错误。“减负”包括减轻学生的课业、精神、经济三种负担,而减轻与课程和教学密切相关的课业负担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为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必然引起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的加重。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A。
15.【考点】旧中国的学制
【答案】C
【解析】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对旧学制进行修订,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明令废除在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止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题干的描述属于壬子癸丑学制。故本题选C。
【考点详解】壬寅学制: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癸卯学制:中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壬戌学制:又叫“六三三”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该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
16.【考点】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答案】A
【解析】原始教育属于非形式化教育,是教育产生的最初阶段。教育性质:儿童公育;教育形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教育内容: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和技能。故本题选A。
【考点详解】形式化教育即定型的实体化教育,指教育活动已从社会生产、生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社会实践活动的形态,有固定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场所和比较规范的教育内容。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因此,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17.【考点】义务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答案】D
【解析】资本主义社会为培养合格工人发展资本主义,开创了义务教育制度。德国于1763年做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故本题选D。
18.【考点】教师的职业角色
【答案】D
【解析】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示范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题干中教师用正统道德观、价值观引导学生,体现的是“传道者”的角色。故本题选D。
19.【考点】教育家的观点
【答案】A
【解析】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指的是师生在政治上、人格上以及真理面前的平等。如果一味讲究师道尊严,讲究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只能扼杀学生灵动的火花。正如马丁·布贝尔所言,在“我―你”的民主平等的关系中,比“我―它”关系更有助于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其他选项为干扰项,故本题选A。
20.【考点】师生关系的分类
【答案】B
【解析】师生关系可分为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其中教育关系是一种基本关系,其他师生关系皆服务于这一关系。故本题选B。
21.【考点】课程组织的原则
【答案】B
【解析】课程组织的原则包括: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其中顺序性强调课程“深度”,对同一课程要素作更深、更广、更复杂的处理。故本题选B。
【考点详解】连续性,强调课程“广度”,直线式地陈述主要课程要素。整合性,强调不同的课程内容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以达到最大的学习累积效果。
22.【考点】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答案】A
【解析】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包括:(1)职前师范教育;(2)入职教育;(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其中,职前师范专业学习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起点。故本题选A。
【考点详解】教师的自我教育就是专业化的自我建构,它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23.【考点】教师的职责
【答案】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的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题干中王老师的这种观点只重视教师的教书职责,忽视了教师的育人职责。故本题选C。
24.【考点】学生的权利
【答案】A
【解析】隐私权指学生有权要求私人的、不愿或不便让他人获知或干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或生活领域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如教师不得随意宣扬学生的缺点或隐私,不得随意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等。题干中的王老师经常查阅学生日记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故本题选A。
25.【考点】课程类型
【答案】D
【解析】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的表现形式有观念性隐性课程、物质性隐性课程、制度性隐性课程、心理性隐性课程。题干中学校的“三风”属于观念性隐性课程。故本题选D。
26.【考点】卢梭的教育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卢梭主张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他说:“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他批评封建教育不顾儿童的特点施教,硬把成人的教育强加于儿童。所以题干描述符合卢梭的观点。故本题选A。
27.【考点】课程标准特点
【答案】B
【解析】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落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比如,突破学科中心,改善学习方式等方面。改善学习方式是指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题干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调查”“收集资料”“交流讨论”,这些都是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的规定。故本题选B。
28.【考点】课程标准
【答案】B
【解析】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故本题选B。
29.【考点】制约课程的因素
【答案】B
【解析】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包括:(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4)课程理论。其中,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故本题选B。
30.【考点】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
【答案】C
【解析】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以目标为中心展开。目标评价模式强调要用明确的、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并以预先规定和界说的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从而确定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所取得的进步,即确定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信息反馈作为修订课程计划或更新课程目标的依据。所以,这种模式下的课程评价目的在于确定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故本题选C。
二、多项选择题
1.【考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ABD
【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1)“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个人生产力全面的、普遍的发展”指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2)“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均匀的发展自己的特性”。(4)“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自由发展。包括“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各种能力得到发展”。故本题选ABD。
2.【考点】《论语》的教育思想
【答案】AB
【解析】“君子之教,喻也”“长善救失”属于《学记》。故本题选AB。
【考点详解】《学记》的教育思想还包括:教学相长、豫时孙摩、藏息相辅等。
3.【考点】教育学上三大里程碑的著作
【答案】ABD
【解析】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理想国》(柏拉图)、《爱弥儿》(卢梭)和《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并称为西方教育学三大里程碑式的著作。故本题选ABD。
4.【考点】学校文化的内容
【答案】ABCD
【解析】学校文化的形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特定要求及社会的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精心设计和有意安排的文化,即为了使学生顺利地完成社会化过程,学校和教师必须对进入学校领域的各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精心取舍、组织,建立适宜的文化环境,这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来源。二是年轻一代的文化,主要来自学生团体中的各种习惯、风俗、民约、传统、时尚、规范、语汇、价值观念等,这种文化就其本源而言是成人文化的一种反映,但其内容则与成人文化有别,是区别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学校文化最终要表达的内容包括:教育的理想或追求;对学校功能及其社会责任的理解,对个性的理解,对学习、工作的态度以及对集体的看法等。故本题选ABCD。
5.【考点】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答案】ABC
【解析】社会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体现在:第一,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第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第三,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第四,经济发展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规格)。而政治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原则。故本题选ABC。
6.【考点】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答案】ABC
【解析】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者的权利与程度、教育的性质、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及内容体系等。但不能决定教育的效果。故本题选ABC。
7.【考点】内发论的观点
【答案】ABD
【解析】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弗洛伊德、董仲舒、格塞尔、霍尔、高尔顿、威尔逊等。C选项,华生属于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故本题选ABD。
8.【考点】个别差异性的内涵
【答案】ABC
【解析】个别差异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如有的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则“大器晚成”。(2)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差异。如有的儿童数学能力较强,但绘画却很差,而有的儿童正好相反。(3)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如同年龄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等。(4)个别差异也表现在群体间的差异。如男女在智力结构上的差异,女生擅文,男生擅理。题干中,A、B、C选项均属于个别差异性的表现,D选项是个体身心发展阶段性的表现。故本题选ABC。
9.【考点】学生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
【答案】AB
【解析】身心发展顺序指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因此,我们向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前进。“陵节而施”“揠苗助长”都是有悖身心发展规律的。C、D选项都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故本题选AB。
10.【考点】素质教育的内容
【答案】ACD
【解析】根据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思想,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学科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故本题选ACD。
11.【考点】应试教育的弊端
【答案】BCD
【解析】“应试教育”的主要弊端有:偏重智育,忽视其他各育,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偏重智育中知识的灌输,忽视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偏重应试科目的教学,忽视非应试科目的教学;偏重少数升学有望的“尖子生”,忽视甚至歧视升学无望的大多数学生;偏重统一要求,忽视个性差异;偏重校内教育,忽视社会实践;偏重眼前的成绩,忽视学生长远的甚至终身的发展。所以B、C、D选项描述正确,A选项描述有误。故本题选BCD。
12.【考点】终身教育的内涵
【答案】AD
【解析】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D选项正确。学习化社会的基本特征中有一条是:学习化社会具有在空间上的开放和时间上的终生性。A选项正确。终身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升人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为所有人提供合适的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发展人的职业能力和素质。B选项说法片面。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两个概念。C选项错误。故本题选AD。
13.【考点】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
【答案】ABCD
【解析】从层次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故本题选ABCD。
【考点详解】从类别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可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五个大类。
14.【考点】学校文化
【答案】ABC
【解析】学校文化的形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特定要求及社会的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精心设计和有意安排的文化,即为了使学生顺利地完成社会化过程,学校和教师必须对进入学校领域的各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精心取舍、组织,建立适宜的文化环境,这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来源。二是学生亚文化,主要是来自学生团体中的各种习惯、风俗、民约、传统、时尚、规范、语汇、价值观念等构成的,这种文化就其本源而言是成人文化的一种反映,但其内容则与成人文化有别,是区别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故本题选ABC。
15.【考点】教师职业素养
【答案】ABCD
【解析】当代教师应具有的职业素养包括: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身体素养、心理素养。故本题选ABCD。
16.【考点】师生关系
【答案】ABD
【解析】A、B、D选项说法均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规律,也反映了民主型师生关系;C选项说法错误,承认儿童的主体性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的规律。故本题选ABD。
17.【考点】行动研究
【答案】ABC
【解析】行动研究是指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它旨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功能性的干预,并检验这种干预的效果。它是从行动出发,通过行动进行,并着眼于改进行动的研究。故本题选ABC。
18.【考点】课程类型
【答案】BD
【解析】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题干中“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怎样才能背的又快又好,其中有个学生提议,可以把古诗和跳皮筋的动作结合起来,边跳边唱,通过游戏加强背诵训练”体现了学习者中心课程和活动课程。故本题选BD。
19.【考点】教科书的作用
【答案】ABC
【解析】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和基础,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A、B、C选项符合题意;D选项说法错误,对教科书内容的掌握对任务完成起不了决定性作用。教师除了熟悉教材以外,还要有相应的教学技能、组织管理等其他的能力。故本题选ABC。
20.【考点】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答案】ABD
【解析】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该理论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这种理论不太关注学科的知识体系,而是认为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这种课程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布拉梅尔德和巴西的保罗·弗莱雷。布拉梅尔德认为,课程乃是实现未来社会变化的运载工具,所以,普通教育或整体教育的课程设计“必须使课程结构具有意义的统一性”。而且他认为人类的任务和目标乃是要统一到社会改造的意义上来。A、B、D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C选项说法属于儿童中心课程理论的观点。故本题选ABD。
三、判断题
1.【考点】教育家的地位
【答案】×
【解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出版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这也标志着教育学开始了独立探索时期,但还远没形成“科学教育学”。直到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出版,才使得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应该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故本题错误。
【考点详解】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古代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2.【考点】我国奴隶制社会教育的特点
【答案】√
【解析】我国奴隶制社会时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在官府、以吏为师”,所以夏商时期的庠、序、校等都是官办的“国学”,教师都由官吏兼任,官师一体。故本题正确。
3.【考点】教育的概念
【答案】×
【解析】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题干描述“教育不是促进社会个性化”的表述错误。故本题错误。
【考点详解】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这两个过程是互为前提、互为基础、密不可分的。
4.【考点】教育的文化功能
【答案】√
【解析】文化传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如迁徙、通商、战争、教育、学术交流等。其中,教育是最重要的途径。这是因为:(1)教育的传播具有深层的特点;(2)高选择性;(3)较强的系统性。因此,教育的文化传播能产生较好的文化知识吸收、融合的效果,成为最重要的文化传播的途径。故本题正确。
5.【考点】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答案】×
【解析】“狼孩”的故事体现的是外在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故本题错误。
【考点详解】“狼孩”故事:两个小孩从小在狼群中长大,渐渐地养成狼的生活习惯,丢失了人类的生活习惯、语言系统等,虽然后面再学习人类习性,但依旧无济于事。这个故事说明,遗传固然重要,但是后天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更重大。
6.【考点】孔子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私学是指由私人授徒办学的教学形式,它是相对于官学而言的。从一些零散的古籍记载来看,在孔子之前或孔子同时期,私学早已出现。私学虽不是孔子首创的,但他是把私学推向新境界的最杰出的代表。故本题错误。
7.【考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答案】×
【解析】马克思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故本题错误。
8.【考点】素质教育
【答案】√
【解析】素质教育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我们的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的每一方面发展,把以淘汰、选拔为主的应试教育变成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教育。可见,素质教育是对人发展质量上的一种关注。故本题正确。
9.【考点】义务教育的内涵
【答案】×
【解析】在我国基础教育包括普通的中小学教育,而义务教育是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的概念不等于“基础教育”的概念。如高中阶段属于基础教育,但不属于义务教育。故本题错误。
10.【考点】近代中国的学制
【答案】×
【解析】癸卯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故本题错误。
11.【考点】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答案】×
【解析】福勒等心理学家把教师专业发展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处于关注生存阶段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经常关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说明该教师处于关注生存阶段。故本题错误。
【考点详解】关注生存阶段,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生存问题;关注情境阶段,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表现;关注学生阶段,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需要、兴趣、学习情况。
12.【考点】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答案】×
【解析】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故本题错误。
【考点详解】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1)教育目的的全面性;(2)教育任务的多样性;(3)劳动对象的差异性;(4)劳动方式:教学工作、协调工作等。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因材施教;(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3)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加工;(4)教育机智。
13.【考点】课程设计取向的优缺点
【答案】√
【解析】学科中心课程设计的缺陷是:(1)以学科为中心编制课程,容易把各门知识割裂开来,不能在整体中、联系中进行学习;(2)编制的课程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学以致用;(3)各学科容易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学习者中心课程设计的局限性在于:(1)过分夸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存在很大的片面性;(2)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与顺序,从而使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因此不能保证课程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片段的知识,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教育质量很难保证;(3)表面上看它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实质上却限制了学生主体的发展;(4)以儿童为中心,容易轻视教育的社会任务。注重学生的兴趣需要,注重组织活动忽视理论知识的掌握,即忽视学科内容。故本题正确。
14.【考点】课程标准的内涵
【答案】√
【解析】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所有学生基本要达到的要求,而非最高要求。故本题正确。
15.【考点】教育的基本规律
【答案】√
【解析】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指适用于所有教育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阶段的规律。主要包括: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故本题正确。
四、填空题
1.【答案】爱弥儿
2.【答案】陶行知
3.【答案】不平衡性
4.【答案】学生(www.daowen.com)
5.【答案】拓展型课程
综合测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
1.【考点】“教育”的词源
【答案】C
【解析】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故本题选C。
【考点详解】《说文解字》是最早对“教育”一词进行解释的著作。《论语》是记载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考点】教育的基本要素
【答案】D
【解析】教育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全部信息,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中介。故本题选D。
【考点详解】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也是学生的主要影响者和引导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3.【考点】《学记》的地位
【答案】D
【解析】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因此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故本题选D。
4.【考点】教育学的地位
【答案】B
【解析】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具有阶级性、继承性、应用性、理论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故本题选B。
5.【考点】巴班斯基的教育思想
【答案】D
【解析】苏联的巴班斯基在著作《教学过程最优化》中提出了“最优化”的理念。A选项赞科夫的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其代表作是《教学与发展》,提出发展性教学的五条基本原则。B选项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C选项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中提出了“结构课程论”。故本题选D。
6.【考点】教育目的的功能
【答案】A
【解析】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选择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调控功能。调控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旦偏离教育目的的航向,教师和学生均可以依据教育目的的指引及时调控和监督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题干中虽然两个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同,但是老师根据教育目的,适当地进行调整,保证课堂进度的同时适度练习,同时让学生能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故本题选A。
7.【考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答案】C
【解析】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题中涂尔干认为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教育目的是建成一个社会的我,认为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属于社会本位论。故本题选C。
【考点详解】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孔子、梁启超、赫尔巴特、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巴格莱、涂尔干、孔德。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孟轲、卢梭、裴斯泰洛齐、帕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马斯洛、罗杰斯、奈勒等。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生活本位论又可分为准备生活论和适应生活论,前者以斯宾塞为代表,后者以杜威为代表。
8.【考点】格塞尔的成熟学说
【答案】B
【解析】格塞尔提出了“成熟学说”,也被称作“成熟势力说”。格塞尔通过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受基因决定的特定的顺序支配,完成了一定顺序后机体达到成熟,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C选项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高尔顿、霍尔、董仲舒等。故本题选B。
9.【考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答案】B
【解析】身心发展顺序指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题干描述属于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故本题选B。
10.【考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
【答案】A
【解析】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强调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意思是只有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性情的。这是孔子的主张,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这两种人的性情是外在环境改变不了的,所以不属于外铄论。B选项是荀子的性恶论的观点,C选项属于洛克白板说的观点,D选项属于华生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均属于外铄论的范畴。故本题选A。
11.【考点】涂尔干的思想
【答案】B
【解析】涂尔干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他强调教育要促进人适应社会。故本题选B。
12.【考点】我国全面发展教育
【答案】A
【解析】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包括: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A选项说法正确。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包括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但不是平均发展,而是要均衡的发展,B选项说法错误。西方的全面发展教育与我国不同,C选项说法错误。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是相互联系的,但又相对独立,各自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D选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13.【考点】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
【答案】B
【解析】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故本题选B。
14.【考点】影响学制的因素
【答案】C
【解析】影响学制的因素有:(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4)人口状况;(5)民族文化传统;(6)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题干描述的情况说明学制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故本题选C。
15.【考点】终身教育
【答案】C
【解析】终身教育是当代国际社会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教育思潮。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故本题选C。
16.【考点】学校教育制度
【答案】D
【解析】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及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故本题选D。
17.【考点】古代教育的特点
【答案】B
【解析】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包括等级性、阶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等。故本题选B。
18.【考点】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案】D
【解析】教师劳动的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题干中教师要“重视自身发展”“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体现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与示范性。故本题选D。
19.【考点】教师职业的性质
【答案】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的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社会地位的专业性。这一界定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故本题选C。
20.【考点】教师的知识素养
【答案】A
【解析】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本体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学高为师”“良师必须是学者”强调学科知识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即本体性知识。故本题选A。
【考点详解】条件性知识指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法等相关的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文化知识指教师需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
21.【考点】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答案】D
【解析】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其中,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心理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态度、情绪、言行等的相互体验而形成亲密或排斥的心理状态,而不同的情绪反应对学生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有着重大的影响。题干所述“师生之间动机与价值观达到一致”体现了师生之间心理相容。故本题选D。
22.【考点】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
【答案】B
【解析】古德莱德将课程分为五个层面: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实行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理想的课程是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正式的课程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领悟的课程是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实行的课程(运作的课程)是指在课堂上或课外实行的课程。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故本题选B。
23.【考点】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答案】B
【解析】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先后顺序组织课程内容;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内容专题。直线式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螺旋式组织方式中,后面学习内容是对前面学过内容的不断扩展与加深,层层递进。题干所述的是纵向组织。故本题选B。
24.【考点】课程类型
【答案】C
【解析】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故本题选C。
25.【考点】校本课程
【答案】D
【解析】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生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研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一般会以选修课的形式呈现。A、B、C选项都是由国家制定的,D选项学校的古诗词选修课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开发出的校本课程。故本题选D。
26.【考点】课程资源
【答案】B
【解析】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教师和学生都属于课程资源,B选项描述错误。故本题选B。
27.【考点】文化再生产理论
【答案】B
【解析】文化再生产理论亦称“间接再生产理论”,强调教育以文化为中介实现社会再生产功能的理论,主要代表有法国的布迪厄和英国的伯恩斯坦。B选项布迪厄侧重于研究文化过程在维持社会经济结构中的重要性,认为建立在阶级基础上的文化差异通过课程和教学再次产生社会不平等,并使之合法化,教育以文化为中介实现其再生产功能,并首先提出了文化资本的概念。C选项伯恩斯坦受布迪厄的影响,承认教育与生产方式有类似的对应性,但更注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认为这是教育的基本特征。D选项阿普尔是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A选项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故本题选B。
28.【考点】全民教育
【答案】C
【解析】“全民教育”是为所有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提供的满足他们基本学习需求的教育。其思想最早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银行在1990年3月的泰国宗迪恩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共同提出。其他选项为干扰项。故本题选C。
29.【考点】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要求
【答案】D
【解析】熟练地使用各种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要求;C选项,课堂教学的实施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部分。故本题选D。
30.【考点】课堂交往方式
【答案】A
【解析】课堂交往方式包括:提问、讨论和个别指导。(1)提问是师生课堂交往的主要手段,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2)讨论,课堂讨论是师生交往的重要手段。讨论是师生间、学生间双边或多边的互动过程。在讨论中,彼此交流信息与见解,有利于开拓学生眼界,提高其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3)个别指导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来自教师的理解与关爱,是行之有效的师生交往方式。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种交往方式应当是点到为止的,最好是利用课余时间。D选项电话沟通属于课后交往。题目中“师生交往的重要手段”是课堂讨论。故本题选A。
二、多项选择题
1.【考点】教育影响
【答案】AB
【解析】教育的基本因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其中,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等方面。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方法,如讲、读、讨论等,也包括开展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手段,如教具、实验药品和仪器等。因此教育手段也属于教育的构成要素。故本题选AB。
2.【考点】孔子的教育思想
【答案】ABCD
【解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1)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诱导原则;(2)孔子在教学实践中最早践行“因材施教”;(3)教学过程上主张“学—思—行”;(4)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故本题选ABCD。
3.【考点】教育家与其理论的搭配
【答案】ABC
【解析】巴班斯基提出了“最优化”的理念,“范例教学”是瓦·根舍因的观点,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ABC。
4.【考点】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答案】ABCD
【解析】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2)教育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3)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5)教育的独立性并非绝对对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它告诉我们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制度决定的。B选项体现了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C选项体现了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故本题选ABCD。
5.【考点】人力资本理论
【答案】AB
【解析】人力资本理论最早起源于经济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关于人类生产能力的崭新思路。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故本题选AB。
6.【考点】调查法的内容
【答案】ABCD
【解析】教育研究中的调查法是指通过运用问卷、访谈、观察、个案研究及测验等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借以收集教育问题的各种资料,从中分析揭示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根据具体调查内容不同可采用不同方法,观察、采样、访问、问卷、测验、座谈、查阅书面资料等均是常用的调查手段。故本题选ABCD。
7.【考点】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答案】ABD
【解析】影响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故本题选ABD。
8.【考点】遗传决定论
【答案】ABD
【解析】遗传决定论者认为,人的个体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A选项“非凡的才能源于遗传因子”和B选项“龙生龙,凤生凤”都是在强调生物遗传的重要性。D选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指的是,人的本性的改变,比江山的变迁还要难,形容人的本性难以改变。A、B、D选项强调的都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C选项强调后来因素的影响。故本题选ABD。
9.【考点】主观能动性的内涵
【答案】ACD
【解析】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其中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故本题选ACD。
【考点详解】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三个方面,其中创造性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10.【考点】教育目的的内涵
【答案】AB
【解析】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它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故本题选AB。
【考点详解】教育方针包含的问题:“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11.【考点】社会本位论
【答案】AD
【解析】社会本位论认为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具体观点是:(1)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没有社会需要就谈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2)教育除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3)教育成果只能以社会功能来衡量。文化本位论的主要观点:(1)崇尚精神,关注生命价值;(2)强调文化,倡导人与精神文化的融合。所以B、C选项属于文化本位论的观点,不符合题干。故本题选AD。
12.【考点】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答案】ABCD
【解析】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故本题选ABCD。
13.【考点】义务教育的特点
【答案】BCD
【解析】义务教育具有的三个基本特点是: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B、C、D选项均符合题意,A选项未涉及。故本题选BCD。
【考点详解】强制性是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免费性是指免学费、杂费。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的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14.【考点】福勒和布朗的教师关注阶段论
【答案】ACD
【解析】福勒和布朗将教师成长分成了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和关注学生阶段。关注生存阶段的教师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关注情境阶段的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表现。关注学生阶段的教师真正地关怀学生。故本题选ACD。
15.【考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答案】ABC
【解析】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1)教师劳动的对象具有主动性和多样性;(2)教育目的上,教师要培养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展的人,而每个方面又都有特殊的发展规律;(3)影响学生发展的途径多样,且可能出现相悖的情况;(4)教育内容的传授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技巧性。而教师的劳动过程也是复杂的,它既是一种转化过程,又是一种双向活动过程;既是独立性很强的工作,又需要教育集体的合作与配合,其劳动过程表现出高度的综合性与丰富性,所以D选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BC。
16.【考点】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答案】ACD
【解析】B选项有悖于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维持和发展,排除。故本题选ACD。
17.【考点】综合实践活动课
【答案】BC
【解析】《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综合性、经验性、实践性课程,体现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所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题不是固定的,需要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开发。故本题选BC。
18.【考点】综合课程
【答案】ABCD
【解析】综合课程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A选项正确;综合课程强调学科的关联性和统一性,是基于各门学科内在联系编制而成的,B选项和C选项正确;早在1912年,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就针对学科课程的缺陷提出了综合课程的主张,D选项正确。故本题选ABCD。
19.【考点】安排课程表应遵循的原则
【答案】ACD
【解析】安排课程表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整体性原则。在安排课程表的过程中,学校要从全局着眼,统筹安排好课程计划所规定的每一门课程,使每一门课程都处在能发挥最佳效果的恰当位置。(2)迁移性原则。在安排课程表时要充分考虑各门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的性质和特点,利用心理学上的迁移规律,促使课程之间产生正迁移,防止负迁移现象的发生。(3)生理适应性原则。课程表的安排,要考虑到学生的生理特点,使学生的大脑功能和体能处于高度优化状态。故本题选ACD。
20.【考点】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AC
【解析】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不是万能的。第二,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B、D选项是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故本题选AC。
三、判断题
1.【考点】教育的起源
【答案】×
【解析】第一个正式提出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第一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学说就是生物起源说。故本题错误。
【考点详解】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利托尔诺,法国的沛西·能。
2.【考点】巴班斯基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苏联的赞科夫在著作《教学与发展》中,明确提出“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苏联的巴班斯基在著作《教学过程最优化》中提出了“最优化”的理念。故本题错误。
3.【考点】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答案】×
【解析】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目的、领导权等,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故本题错误。
4.【考点】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答案】√
【解析】文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水平、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教育的传统与变革,既具有许多积极的内涵,也具有不少消极的因素。先进的文化对教育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文化则阻碍教育的发展。故本题正确。
5.【考点】人的发展
【答案】√
【解析】人的发展要想真正形成自己突出的个性特点并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就必须使自己的素质达到一定的全面性,特别是那些最基本的素质更是不能缺失。故本题正确。
6.【考点】环境及其作用
【答案】×
【解析】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一般而言,好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积极的,不好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有消极影响。故本题错误。
【考点详解】环境对人的作用:(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及“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7.【考点】素质教育的误区
【答案】×
【解析】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让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自由、均衡地发展,而不是仅仅注重特长。题干说法是对素质教育的片面错误认识。故本题错误。
【考点详解】要避免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出现以下误区。误区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误区二: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误区三: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误区四: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误区五: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误区六: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误区七:素质教育就是会影响升学率。
8.【考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答案】×
【解析】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卢梭、夸美纽斯、福禄贝尔等,个人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该从个人需要出发。故本题错误。
9.【考点】人的发展
【答案】√
【解析】个体发展是指个体生命从开始到结束的一生中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性结构与特征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的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等同于变化,但不只是积极的、自觉的变化。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发展的过程是全人生的,包括随着年龄的增大所导致的身心机能的衰老和减弱。故本题正确。
10.【考点】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案】√
【解析】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之一:随着终身教育的逐渐发展,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逐渐增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故本题正确。
【考点详解】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7)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11.【考点】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答案】√
【解析】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面前都具有教育作用,这叫做言传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故本题正确。
12.【考点】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答案】√
【解析】学生具有向师性,学生入学后,教师会自然地成为他们亲近、信赖、尊敬甚至崇拜的对象,他们把教师看作获取知识的智囊、解决问题的顾问,以及行为举止的楷模。正是因为学生具有向师性,所以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情绪情感、个性和意志品质等都对学生起着强烈的感染作用。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故本题正确。
13.【考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答案】×
【解析】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虽然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是也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不可拔苗助长,所以并不是教育越早发展越成熟。故本题错误。
14.【考点】素质教育
【答案】√
【解析】素质教育是以培养、提高、优化人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它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尊重学生主体的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那种视考试为法宝或取消考试的教育,那种“题海战术”畸形“培养”学生某种“能力”的教育或那种放任自流、信马由缰式的教育,皆是对素质教育的误解和歪曲,那种简单的增加几门课程的所谓“素质教育”都有悖于素质教育的本义。故本题正确。
15.【考点】课程目标的特点
【答案】×
【解析】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第一,时限性。即课程目标要同特定的教育阶段相联系,不是对所有教育阶段预期结果的笼统规定。第二,具体性。即课程目标要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第三,预测性。即课程目标所描述的结果是预期性的,不是实际的结果,是学生发展状态的理想性规划。第四,操作性。即课程目标是明确的,可以付诸实践,不是一般性的规划,与教育目的不同。题干中“及时性”和“参考性”均为干扰。故本题错误。
四、填空题
1.【答案】论语
2.【答案】夸美纽斯
3.【答案】环境;主观能动性
4.【答案】创造性
5.【答案】学生/儿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