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旅游宏观经济效益:最大限度获取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旅游宏观经济效益:最大限度获取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旅游宏观经济效益,是指旅游产业在旅游经济活动中,以尽可能少的劳动和资源的占用和耗费,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旅游宏观经济效益体现了旅游产业自身的直接效益,由旅游产业的带动而引起国民经济中相关产业部门的间接效益,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间接效益等。

旅游宏观经济效益:最大限度获取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旅游宏观经济效益,是指旅游产业在旅游经济活动中,以尽可能少的劳动和资源的占用和耗费,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旅游宏观经济效益体现了旅游产业自身的直接效益,由旅游产业的带动而引起国民经济中相关产业部门的间接效益,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间接效益等。因此,研究旅游宏观经济效益就不能孤立地研究旅游产业,还必须对相关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旅游宏观成本

旅游宏观成本,是指为开展旅游经济活动而形成的整个社会的耗费和支出,即旅游的社会总成本。除了旅游企业所发生的旅游经营成本以外,其他旅游宏观成本可大致划分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两大部分。

有形成本是指为开展旅游经济活动而必须付出的直接成本,主要体现在经济上的支出。具体包括:对发展旅游业而必需的道路、机场、水电、排污、码头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对旅游景点、接待设施等方面的投资和贷款;引进国外的旅游设备、设施及购买原材料的支出等;国家各级旅游组织及相关机构用于旅游方面的市场调研、宣传促销、考察交流、外联、科研等方面的支出,等等。

无形成本是指为发展旅游业而导致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开展旅游经济活动而支付的“间接成本”。事实上,旅游业虽然是一个“无烟工业”,但并非是无污染的产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大量旅游者的涌入,首先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和生态造成消极影响,如疾病的流传、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使良好的自然景观受到影响。其次,会造成对传统文化、艺术及各种文物古迹的破坏和影响。特别是大量海外游客涌入,对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传统道德观念、社会安定等都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再次,会引导旅游目的地的消费超前增长,从而刺激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对社会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产生消极的作用。总之,旅游经济活动的消极影响往往为人们所忽略,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费用,因此就形成了旅游宏观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旅游宏观收益

旅游宏观收益,是反映通过开展旅游经济活动而为全社会带来的成果和收益。它不仅包含旅游产业自身所获得的经济收益,也包括对相关产业、部门的带动,对社会文化的促进,以及对整个社会、经济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等。具体来讲,旅游宏观收益也可分为有形收益和无形收益两大部分。

有形收益是指开展旅游经济活动而直接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收益,它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统计和测算,具体包括:各类旅游企业所实现的利润和上缴的税金;通过旅游经济活动而创造的外汇收入;围绕旅游经济活动而提供的劳动就业人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带动其他经济部门,以及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方面的发展;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对社会经济繁荣的促进等。

无形收益是指发展旅游业给社会带来的,难以测算的收益。这些收益虽然无法用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它对社会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例如,通过旅游经济活动促进了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了友谊;通过旅游经济活动给旅游目的地国家带来了广泛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信息,促进这些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对各种民族文化、历史遗产的保护和维修,弘扬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此外,旅游经济活动对陶冶人们的情操,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观念,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带动边疆少数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三)旅游宏观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旅游宏观经济效益涉及面很广,内容丰富,通常要求从多方面、用多种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目前,考核旅游宏观经济效益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

1.旅游创汇收入和旅游总收入

旅游创汇收入反映了旅游业通过开展旅游经济活动,直接从海外游客的支出中所得到的外汇收入。由于外汇收入在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旅游业又是除了出口产品以外最主要的创汇途径,因此旅游创汇收入指标在旅游宏观经济效益的考核评价中就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对旅游创汇收入的计算,通常是以年度内旅游产业内部各部门(如旅行社、饭店业等)的创汇总计来表示,货币单位统一使用国际通行的结算币种。旅游总收入,是指通过开展旅游经济活动从国内外旅游者的支出中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其反映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总规模收益,也是考核评价旅游宏观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

2.旅游就业人数

旅游就业人数指标反映了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为社会提供的劳动就业人数的总量。旅游业是一个以服务为主的综合性产业,具有对劳动力的高容纳性特点,可以从不同的工种、不同的部门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新增的劳动就业人数中,每15个人中就有1人从事旅游业工作。而对于许多经济发达国家来说,社会经济越发展,旅游业就业人数就越多。因此,旅游业就业人数的多少,也反映了旅游业自身发展的规模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3.旅游投资效果系数

该指标是指旅游投资所获得的盈利总额同投资总额的比值,是反映旅游投资效益的重要指标,设EI为投资效果系数,TI为旅游投资总额;F为年平均现金净流量,计算公式如下:

投资效果系数的动态指标是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后,通过贴现计算每年的平均现金净流量,因此该指标通常略低于静态指标,但更符合旅游经济活动的实际。根据旅游投资效果系数,就可评价旅游投资的效益好坏,通常旅游投资效果系数越大,则表明旅游投资效益越好。

4.旅游投资回收期

旅游投资回收期是指一项旅游投资回收的年限,是投资效果系数的倒数,也是反映旅游投资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设Tb为投资回收期,其计算公式如下:

通常,旅游投资回收期数值愈小,说明旅游投资的回收时间短,投资效益好;反之,旅游投资回收期数值大,则投资的回收时间长,投资效益就差。(www.daowen.com)

5.旅游带动系数

旅游带动系数是指旅游直接收入的增加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收入增加的促进作用。根据国际上有关研究表明:每1美元的直接旅游收入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2.5美元的间接收入;旅游业每增加1名直接就业人员,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2.5个人就业。据中国有关部门研究测算,在中国旅游业每收入1美元,第三产业产值相应增加10.7元;旅游外汇收入每增加1美元,利用外资金额相应增加5.9美元。

(四)旅游宏观经济效益的评价

对旅游宏观经济效益的评价,主要是评价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它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1.对旅游产业自身经济效果的评价

对旅游产业自身经济效果的评价,是旅游宏观经济效益评价的主要内容,即通过分析旅游业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及发展旅游业所消耗的社会总劳动量间的比较关系,来评价旅游业的宏观经济效益。旅游业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主要指通过对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投资,最大程度地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通常用接待旅游者数量、旅游收入、接待设施规模等指标来体现。发展旅游业所消耗的社会总劳动量,主要指用于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旅游产品要素。而在基础设施、接待设施、游乐设施及旅游服务等方面所花费的全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通常用旅游投资及经营成本来反映。因此,分析旅游产业投资经济效果,就可以对投入和产出进行比较,具体就是用单位接待能力投资额、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税率、投资效果系数及投资回收期等主要指标来反映。

2.对旅游产业社会经济效果的评价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产业,它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的促进及相关产业的带动方面。对社会经济的促进可以通过旅游创汇指标、提高就业机会以及人们收入水平增加等指标来反映。对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带动则可通过计算旅游产业同其他相关产业的关联性、带动系数等指标,来反映旅游业的重要作用。通过上述两方面的比较和评价,可以评价旅游业关联带动功能的强弱。对于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及关联带动功能较强的地区,可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对旅游产业的社会非经济效果的评价

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效果不仅体现在经济效果方面,还体现在非经济效果方面,即无形的收益。但由于对社会文化影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测量,无法以准确的量化数据来反映,因此只能根据某些主观判断来评价。为了在评价中增强科学性,减少主观偏差,可采用专家意见法的评价程序进行评价,使评价结果尽可能接近实际状况。

(五)提高旅游宏观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1.改善宏观调控,完善旅游产业政策

旅游业与国民经济中许多行业和部门是密切相关的,旅游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得到其他相关部门和行业的支持与配合。同时,旅游产品和服务又是由多个旅游部门和企业共同完成的,客观上也需要这些部门和企业达到最优化的配合。因此,要提高旅游宏观经济效益,促进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就要求国家不断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利用和发挥经济、行政、法律等调控的手段,对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作出统一、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指导,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另外,由于我国现代旅游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因此为了促使旅游业适当超前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还必须制定和完善旅游产业政策。在完善旅游产业政策时,一是要确立和完善旅游产业结构政策,明确旅游产业的发展重点及优先顺序,制定保证实现旅游产业发展重点的政策措施;二是健全旅游产业组织政策,建立反对垄断、促进竞争的政策和机制,推动旅游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实现优胜劣汰;三是倡导旅游产业技术政策,强化技术进步对旅游发展的促进意义,制定推动旅游技术进步的具体措施;四是制定旅游产业布局政策,运用区域经济理论推动旅游资源的区域开发,并从空间上对旅游业及其产业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

2.改革旅游经济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改革传统经济管理体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旅游经济管理体制。首先,在旅游经济宏观管理中,要做到政企分离,明确划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的权利和责任,充分调动旅游企业的积极性,提高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要改善旅游行业管理,促进行业管理的规模化和科学化,减少和杜绝行政管理部门对旅游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干预,促进旅游企业面向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自负盈亏地从事各种旅游经济活动。再次,要改变单纯依靠国家为投资主体的做法,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建立能调动各方积极性的管理机制,促进国家、集体、个人及外资等多渠道投资的格局,加快旅游风景区的开发和旅游设施的建设,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最后,必须加快对国有旅游企业制度的改革,建立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旅游企业制度,明确界定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地位和身份,促进企业行为规范化,建立合理的利益动力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不断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3.加快旅游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离不开旅游“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所谓旅游“硬件”,就是指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等。一方面,要对构成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如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进行超前建设,为旅游者迅速抵达和退出旅游目的地创造条件,满足旅游活动“安全、舒适、方便”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抓好旅游产品的开发,加快旅游景点、景区的建设,在搞好环境保护的前提下,配套完善各种旅游接待设施,努力开发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所谓旅游“软件”,就是指旅游的服务质量,即旅游行业职工的服务态度、服务技能和水平。旅游服务质量是旅游业的生命线,是旅游事业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因此,强调质量意识,抓好管理监督,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是改善旅游形象,增强竞争能力的关键。根据世界旅游组织1994年提出的口号:“高质量的员工、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旅游”,必须不断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同时,要求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治安、交通、卫生、市容等进行综合治理,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氛围,促进旅游产业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并不断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4.抓好旅游市场管理,加强法制建设

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涉及面广,关联效应大,因此在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及法制建设等许多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理顺和定型。针对个别旅游市场秩序紊乱,旅游安全形象不佳,市场竞争非法性等问题,必须建立、健全市场法规,依法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严厉打击破坏、犯罪行为,制止各种不正当竞争手段,提高旅游市场管理水平,使旅游行业管理逐步实现法制化、规范化和国际化,加快与国际旅游市场的接轨,促进旅游产业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为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