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目标规划的原理和概念

目标规划的原理和概念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讨论的目标规划均是指线性目标规划.首先让我们通过下面具体的引例,来了解目标规划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例4-1某工厂计划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均需要经过A,B两道工序,有关信息如表4-1所示,问如何确定一周内的生产计划,使工厂获利最大?

目标规划的原理和概念

本章讨论的目标规划均是指线性目标规划.首先让我们通过下面具体的引例,来了解目标规划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

例4-1 某工厂计划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均需要经过A,B两道工序,有关信息如表4-1所示,问如何确定一周内的生产计划,使工厂获利最大?

表4-1

解 设x1,x2分别表示甲、乙两种产品在一周内的生产件数,则有线性规划模型如下:

这个模型是在现有资源约束条件下,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是,在现代企业管理决策中,决策者考虑的目标和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唯一的目标利润最大化.

例如,决策者在现有资源约束的条件下,可以从这样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生产计划问题:首先确定一个合理的利润目标期望值,然后寻求优化的生产经营方案,以实现预期的利润目标.这里决策者追求的是实现既定利润目标期望值的优化决策方案,而不是简单、绝对的利润最大化.比如,该工厂决策者依据市场需求预测,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希望该周内实现利润值42 000元(称它为目标期望值),则问题转化为如何确定最优生产计划,实现42 000元的利润目标?由此产生的问题是这一目标期望值能否实现?如不能实现,超过的偏差或不足的偏差是多少?对此类问题,线性规划模型就有它的局限性.查恩斯(A.Charnes)和库柏(W.Coopre)于1961年创立的目标规划理论,通过引入偏差变量、目标约束等概念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下面,我们结合本例对目标规划的基本概念逐一进行介绍.

负偏差变量d——实现值未能达到目标期望值的偏差值,d≥0;

正偏差变量d——实现值超过目标期望值的偏差值,d≥0.

对于例4-1,如果我们希望实现利润目标期望值42 000元,那么在引进偏差变量d-和d后,可以把这个要求用下式来表示:

我们将它放入约束条件中,并称之为目标约束.相应地,模型中原来的约束条件称为系统约束.显然,在规划实现某一目标期望值时,对于偏差变量d-和d,显然有d·d=0,即只可能出现下列3种情形之一:

①超额完成利润的目标期望值,d>0,d=0;

②未能达到利润的目标期望值,d>0,d=0;

③恰好完成利润的目标期望值,d=0,d=0.

目标约束相对于系统约束来说是一种“软约束”.所谓“软约束”,是指目标约束中目标函数与目标期望值之间没有硬性的约束关系,目标期望值可能恰好满足,可能不满足,也可能过量满足.其具体满足的程度,可通过偏差变量d-和d的取值加以衡量.

对于函数f来说,根据决策者的期望,其实现的目标要求可以写成下面3种情形之一:(www.daowen.com)

①要求恰好达到目标期望值,表达成min f=d+d.如果d+d=0,就说明恰好实现目标期望值;

②希望超过目标期望值,即未达到目标期望值的偏差变量d-为最小,表达成min f=d.当d=0时,则完全实现该目标.

③希望不超过目标期望值,即超过目标期望值的偏差变量d为最小,表达成min f=d.当d=0时,则完全实现该目标.

为了区别于原来线性规划中目标函数的意义,上述函数f称为目标规划的达成函数.

如果例4-1中决策者希望实现超过42 000元的利润目标,引进偏差变量,则我们可以建立下列目标规划模型:

上述问题为单目标决策优化问题.在现实问题中,系统的目标常常是多元化的.比如例4-1,若工厂在制定最优生产计划时,决策者除了希望实现超过42 000元的利润目标外,根据市场和资源条件又提出如下两个目标:尽可能扩大甲产品的生产,使甲产品的数量不低于3 300件的目标期望值;尽可能减少乙产品的生产,使乙产品的数量不超过480件的目标期望值.问工厂如何确定一周内的最优生产计划?

类似于第一个目标的描述,对于甲产品的产量不低于3 300件的目标,引进偏差变量,我们的要求可以如下体现:

对于乙产品的产量不超过480件的目标,引进偏差变量,我们的要求可以如下体现:

现在问题有了3个目标,那么这3个目标又怎样同时体现在一个目标规划模型的达成函数中呢?对于这类多目标决策问题,目标规划依据“系统目标分级、赋权,决策问题逐级优化求解”的基本原理,通过引进“目标优先因子”和“相对权重系数”等概念与参数,很好地解决了模型的描述和求解.

比如上述问题的3个目标,决策者根据目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定性地将它们分成两个层次的优先等级来加以考虑:利润超过42 000元的目标作为第一级目标;希望甲产品的生产数量不低于3 300件的目标,与乙产品的生产数量不超过480件的目标同时属于第二级,但是前者比后者在同一级中又相对重要一些.为了表达上述目标分级要求,我们引入2个目标优先因子P1和P2:P1≫P2.符号“≫”表示一个定性的优先关系,表示第一级的目标远远重要于第二级的所有目标,它们属于不同层次的目标.另外,由于问题的第二级目标中有2个目标,为区别其相对重要程度,引进相对权重系数来体现这个要求(这里权重系数的第一个下标t表示所在的优先等级、第二个下标q表示偏差变量的排列顺序号).于是,我们将上述问题的达成函数表示为f=,相应的目标规划模型如下:

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往往给相对权重系数以具体的数字.例如对上面这个模型,可取

在求解上述问题时,目标规划按照逐级优化原则,首先考虑第一级目标——利润目标(超过42 000元)的实现;其次,在利润目标不退化的前提下,再考虑第二级目标——甲产品产量目标(不低于3 300件)和乙产品产量目标(不超过480件)的尽可能实现,依此类推;对于第二级中的2个目标,假设,则首先考虑甲产品产量目标(不低于3 300件)的实现,在其不退化的前提下,再考虑乙产品产量目标(不超过480件)的尽可能实现.

通常,目标规划问题中各个目标的优先等级(优先因子)和同级目标中各个目标的相对权重系数,决策者应该经过专家评审讨论来决定.另外,在目标分级时,一般不同等级的目标,其度量单位可以不同,但同一等级的目标,其度量单位应该相同,以便研究确定其相对权重系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