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 in vivo)包括少数或者个别基因的重组,主要通过接合、转导、转化等方法进行;也包括整个染色体的重组,主要途径是原生质融合。图4-7所示为各种体内基因重组的示意图。
图4-7 各种体内基因重组示意图
1.接合
质粒是一种除染色体外的DNA片段,带有某些遗传信息,能整合到染色体DNA中,也能脱离染色体独立存在,独立进行复制,还可通过细胞间的接触由一个细胞转移到另一细胞——在这种情况下供体细胞仍保留“原来”的质粒,而受体细胞则增加一个质粒。有趣的是,有些质粒在脱离染色体时,还能将染色体的部分基因带走转移到另一细胞,改变受体细胞的基因组成。
2.噬菌体转导
噬菌体有烈性噬菌体和温和性噬菌体之分。烈性噬菌体,如T偶数噬菌体,它们感染细菌后能导致细菌解体破裂。温和性噬菌体,如λ、ϕ80等,它们感染细菌后不引起细胞破裂,而是进行“溶源化”(lysogenization)——噬菌体的基因直接掺入到细菌的染色体中,与寄主的染色体基因连接,并伴随染色体基因进行协同复制,但不形成成熟的噬菌体,而是以一种“原噬菌体”(prophage)的形式潜伏下来。带有原噬菌体的细菌被称为溶源化细菌。原噬菌体在一定条件如紫外线照射下,也可被诱发烈性化,脱离染色体不再进行协同复制,而形成成熟的噬菌体,导致细菌破裂;然后再感染新的细菌,或溶源化,或导致细胞破裂。与接合相似,原噬菌体脱离染色体时,也可能带走部分染色体基因。当再度感染细菌时,就会使相应的基因从一个菌株转导到另一个菌株。噬菌体的转导又分为限制性转导和普遍性转导。限制性转导的噬菌体插入染色体中的位置是一定的,例如,λ-噬菌体插入大肠杆菌K-12染色体中时,它的位置就在乳糖代谢有关酶的基因旁边,能转导这些酶的基因。普遍性转导就是噬菌体能转导许多不同位点的基因。限制性转导多造成杂基因子,而普遍性转导则可导致重组体出现。转导反复进行,可使相应的基因拷贝数目增加,从而提高酶的产量。现在已经可以得到能携带大肠杆菌染色体上任何基因的转导噬菌体。
3.转化(www.daowen.com)
某些细菌,例如枯草芽孢杆菌,能从培养基中吸收外源DNA片段,如果这些DNA片段和细菌DNA有高度同源性,两者间就可能发生重组,从而改变受体的遗传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转化”(transformation)。DNA间的同源性越高,形成的转化子一般也越稳定。
根据已有报道,在体内基因重组方法中,转化可能是提高酶产量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α-淀粉酶产酶菌株的选育中获得了显著的成功。以枯草杆菌为例,野生型菌株Marberg的淀粉酶基因在处于调节基因amyR1的控制下时,酶产量为10U/mL;通过转化分别导入高产突变株的调节基因amyR3和与分泌有关的基因pap后,得到的菌株淀粉酶产量分别为野生型的5倍和3倍;而引入pap基因的菌株,其蛋白酶的产量也为野生型的3倍;如果通过转化将这两个基因导入同一菌株,那么产生的效果将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接近相乘——提高产量约14倍。通过转化将各种突变基因组合起来,最后得到的转化菌株的淀粉酶产量甚至可达到原始菌株的1500倍,即15000U/mL。
接合、转导和转化实际上都是一种基因转移过程,如果将基因突变和基因转移结合起来,那么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的新菌株,而且也可能使目标酶的产量大幅度提高。
4.原生质融合
从技术本身而言,基因突变和基因转移都能构建出高产菌株,但并非对所有生物都行之有效,因此又发展了原生质融合技术(protoplast fusion)。这是一种将异种细胞染色体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杂种细胞的技术。和动物细胞不同,微生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因此必须先用相应的酶处理,使之形成裸露的原生质体,然后在聚乙二醇和Ca2+等存在的条件下进行融合。融合后,如果两个染色体有高的同源性,那么将发生基因重组;有时甚至可将多种来源的染色体或基因进行重组。由于是两个或多个完整的基因组汇在一起,因而重组的频率很高,提高的潜力很大。原生质还可以和脂质体进行融合,从而有效地导入大分子DNA。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