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
《伦敦新闻画报》第12卷,第313号,
1848年4月22日,258-269页
最近被引荐给女王的三位中国青年
我们不必去深究这几位年轻人访问英国时所引起的影响的重要性,然而此事已经引起的轰动足以使他们成为大家都感兴趣的对象。他们出生在一个异教的国度,父母都是异教徒,但是他们受到基督教传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牧师的教诲,后者当时被聘为马六甲英华书院的校长。这些学生对理雅各先生是如此的崇敬,对他的教诲的评价是如此之高,以至于他们情愿离乡背井,告别家人和朋友,以便能继续跟着他去完成自己的学业。当理雅各博士前去隶属于伦敦会的马六甲英华书院就职时,两位年纪较大的学生,李金林(Lee Kim-lim)和宋户剑(Song Hoot-kiem),被其父母送到了马六甲的英华书院上学。年纪最小的那位学生,翁孟寿(Ung Mun-sou),简称阿寿,则是以一种更为仁慈的方式被收入理雅各门下的。有一天,当理雅各博士去他所主持的英华书院周边的一个地区巡回布道时,有人告诉他,那个负责给人跑腿的孩子应该受到伦敦会的慈善资助,而理雅各正好是负责此事之人。他意识到,这孩子的父母、朋友应该都无法改变他的命运。于是他就把那孩子召到了自己跟前,后者表达了想要改变自己境遇的愿望,接着理雅各博士便跟那孩子的雇主进行了交涉,那孩子便被他收为义子。从此那孩子便一直跟在理雅各的身边,受到他的精心照料,只有他刚到达英国的那一段时间除外。
1842年,香港被割让给了英国人,伦敦会的差会便于第二年从马六甲搬到了香港岛上。理雅各先生很想把他所教的第一班六个学生也一起带到香港,但是那六个学生的家长却坚决不同意,于是他只能跟他们惜别。然而在香港定居了12个月之后,他听说有几个学生对于自己学业的中断感到很伤心,假如有可能的话,他们很愿意到香港来继续跟他学习。听说此事之后,理雅各便给新加坡的一位华人朋友写信,告诉对方,假如此事属实的话,就请他设法把他们带到香港来。于是他便迎来了李金林和宋户剑,两位学生通过这次长达两千海里的航程,证实了他们对老师的情谊和信任。
1845年,理雅各博士因身体状况不佳,想要回英国休养一段时间,便问这几位学生是否愿意跟他一起去英国,以继续完成学业。学生们都赞同这一提议,于是他们便于1846年4月抵达了英国。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在理雅各博士父亲位于苏格兰亨特利的家中住下来,并定期就读于当地的教区学校。他们在那儿的普通教育和宗教教育都是由牧师希尔先生负责的。后者证实这些孩子的行为举止十分得体,赢得了老师、同学们的喜爱,同时得到城镇居民们的普遍喜欢。他们在各门功课上的进步令人满意,他们的举止无可挑剔,而且他们对于圣经可以倒背如流,以至于使他们成为能够受基督教洗礼的合适对象。他们果然申请了洗礼,并于10月15日在亨特利参加了由理雅各和希尔共同主持的洗礼仪式,前者用汉语主持,而后者则用英语主持。很多人出席了这一洗礼仪式,那场面据称令人印象深刻。(www.daowen.com)
这些有趣的异乡人在布朗普顿住了三个月左右,继续进修一些被认为对他们有用的课程。李金林在绘画方面显示出了很大的才能,于是他便在那儿听了几周这方面的课程,并在绘画上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在这个大都市的氛围里,他们的风度翩翩再次赢得了那些跟他们打过交道的居民的心。伦敦会的支持者在见证了这几位中国青年的虔诚和聪敏之后都感到非常高兴,因为他们为了使中国人皈依基督教所做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本文所描述的这三位中国青年现在准备回国,带着众多想要造福于同胞们的想法和计划。人们希望,当他们在香港的英华书院接受进一步的神学教育之后,将会在中国庞大人口中间传播基督教一事中起很大作用,因为他们能够自由出入这片广袤的国土,而外国传教士的努力只能局限于由清政府所安排的那些开放口岸。
除了这些受到传教士培养的学生之外,理雅各博士家里还有一位中国保姆,后者在显示出令人满意的良好品行之后也皈依了基督教,并在本月的第一个安息日,由理雅各亲自主持,在布朗普顿的特雷弗小教堂公开接受了洗礼。她还跟教会的全体成员一起分享了圣餐,那次精彩的礼拜仪式在前来参加教堂圣餐的众多教众中引起了巨大轰动。
注意:在这幅插图中,坐在左边的那个学生是宋户剑,中间那位是翁孟寿,而右边的那位是李金林。
2月9日,星期三,正准备返回香港的理雅各博士和他那三位刚皈依基督教的中国学生,在白金汉宫由尊敬的莫佩思子爵引荐给了女王陛下和阿尔伯特亲王殿下。无论女王还是亲王,都对这几位中国青年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并且问了许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理雅各博士都很高兴地给予答复。在告别时,理雅各博士还把一本小册子递到了阿尔伯特亲王的手里,小册子里阐释了伦敦会的传教目标,并介绍了以训练本地传道士为宗旨的香港英华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