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贡金进入英国铸币局的1830年代记录

中国贡金进入英国铸币局的1830年代记录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Mar. 11, 1843《伦敦新闻画报》第2卷,第48号, 1843年3月11日,174页中国的贡金进入英国铸币局我们这星期所承担的愉快任务就是不仅用言语,还用图画来表现最近《南京条约》中所规定的作为战争赔款的中方银两安全到达英国铸币局的情景。上星期二在英国议会发布的一个文件显示,1842年1月,由英国皇家军舰“康韦号”从中国进口了价值2,001,200大洋的白银,净重143,639磅2盎司5本尼威特,其毛重为148,526镑4盎司2本尼威特。

中国贡金进入英国铸币局的1830年代记录

Mar. 11, 1843

伦敦新闻画报》第2卷,第48号,
1843年3月11日,174页

中国的贡金进入英国铸币局

我们这星期所承担的愉快任务就是不仅用言语,还用图画来表现最近《南京条约》中所规定的作为战争赔款的中方银两安全到达英国铸币局的情景。我们的版画表现那些马车在英国皇家第六步兵团的护送下,载着昂贵的货物,缓慢地进入铸币局的情景。这个步兵团(并非像日报上所说的是第六十步兵团)在这批财宝从南安普敦火车站卸下时担任了警戒任务,并且很高兴地负起了将它们护送到目的地的职责,它们注定要在那儿熔化,而且被铸造成为另外一种形式的钱币。那钱币上面还会压印上英国君主的形象,然后在一个跟把它们从大地母亲中提炼出来的人们大相径庭的民族中间流通。

银锭是一个大约三四英寸宽的银块,并被铸成了坩埚的样子,就像右面插图所示那样。在银锭的中间有汉字的印记,我们在图中提供了汉字的样本,以表现汉字的特点。这些象形文字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它们跟最近刚刚缔结的中英《南京条约》上的文字十分相似。

星期二下午大约3点钟的时候,由第十步兵团的一支强大军队押送的另外5辆马车从位于九榆木的南汉普敦火车站到达了铸币局,那些马车上装载着20吨来自中国的银锭,价值75万大洋,它们是由英国轮船“科伦芭茵号”从中国运来的,那条轮船是于星期六早上抵达朴次茅斯,并且在铸币局供给处库珀先生的特别监送下运到伦敦的。这些银锭被装在425个2英尺长、1.5英尺高的木箱中。铸币局的人员为迎接这批银锭早就做好了准备,在接收的常规手续办完之后,它们就被搬进了金库,因为由“谦恭号”双桅横帆船运来并交付的银锭也放在那儿,两者加起来总共价值200万大洋。由于这些银锭的到来,铸币局里人声鼎沸,大家都非常激动。人们都在期望,在一个星期之内还会有“先驱号”轮船上价值100万大洋的银锭,以及“金发女郎号”轮船上价值300万大洋的银锭入库,这两艘船目前仍滞留在英吉利海峡之内。据传这些银锭在被熔化之后,将会被卖给商人,但这并非事实。现在人们相信,在所有的战争赔款都到达之前,有关如何处置这些银锭的命令不会下达。

上星期二在英国议会发布的一个文件显示,1842年1月,由英国皇家军舰“康韦号”从中国进口了价值2,001,200大洋的白银,净重143,639磅2盎司5本尼威特,其毛重为148,526镑4盎司2本尼威特。铸币局在按每盎司59.5便士、59.75便士、59.25便士的价格出售这些白银之后,总共获得了440,720英镑10先令6便士。铸币局在把这些白银熔化时并没有收费,铸币局的提纯员马西森先生在得到财政部的批准之后,主动承担了所有的费用。因为考虑到每出售毛重一磅的白银都会有3.5格令黄金收益的缘故,由此获得的总收益是2,530盎司1本尼威特17格令黄金。扣除了十分之一之后,马西森先生得到的佣金是940盎司13本尼威特9格令黄金,给铸币局留下了毛重1,589盎司8本尼威特8格令黄金,其标准重量为1,729盎司7本尼威特21格令黄金。把这笔财宝从朴次茅斯运到铸币局的运费为200英镑15先令8便士。发给铸币局官员、职员和看门人等的超额工作津贴为466英镑15先令8便士。按照每盎司黄金3英镑17先令9便士的价格,这笔黄金相当于6,723英镑4便士。把这笔白银直接送到铸币局,而不是把它们在市场上出售,这让铸币局获得了654英镑12先令9便士的利润。(www.daowen.com)

银锭与银圆

金山

银锭的纯度特别高,这种品质跟它们是由著名的金山岛上的银矿所生产的矿石炼取的是分不开的。关于这个地方我们也在此附了一张插图,因为人们现在对于这个地方抱有高度的兴趣。在它那些古老矿井的最深处,人们正在全力以赴地搜寻这种贵金属,作为支付给英国的战争赔款。为了使这次系列报道能够更加完整,我们花高价得到了负责收集战争赔款,并将它支付给英国的特命全权大使的两名清朝官员的肖像画。这些中国官员所穿的服装英国人早就从“中国瓷器”上看得很眼熟了。茶杯恰如其分地使我们熟悉了中国人的模样,正如乔斯林子爵在他的一本新书中所评论的那样:“真是奇怪,它们在中国人主要面部特征的刻画上竟是如此正确。”在插图中可以看出他们很讲究穿着,要比南亚的其他民族在衣着方面更加讲究。

中国的大洋只是很粗糙的银圆,大致呈圆形,上面没有压印的图案,只有那些经手过的商人在上面留下的印记。每一个曾经拥有它们的生意人都会在那上面盖上他们的印记。这样,一块流通很久的银圆上往往盖满了以前各位拥有者的印章或签名。

每年不同季节中典型的酷热和严寒造成了中国上流阶层夏装和冬装的显著不同,然而主要的区别还是在帽子上:夏天的时候人们戴用很细的竹篾编织起来的圆锥形斗笠,在斗笠的顶端有一个蓝色、白色或镀金的球,并且有丝线或红马鬃做的流苏从顶端披下来。冬天的帽子顶上是圆形的,有很宽的边缘,而且那边缘是往上翘的,其面料是天鹅绒或裘皮的,在顶端也有一个球,有一大簇猩红色丝线流苏从那儿披下来。因季节到来而换帽子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官方的《京报》都要专门发布告来通知大家。在天冷的时候,人们通常在室内戴一种小的瓜皮帽。夏日的服装是长而宽松的袍子,其质地为丝绸、纱罗或是亚麻布;在长衫上还系一根丝绸腰带,而扇子盒、烟杆、打火石口袋,甚至带鞘的剑和筷子,全都插在那根腰带上。在冬季,人们还穿一种大袖口、盖到臀部的上衣,罩在里面的袍子的质地为丝绸或绉丝,一直垂到脚踝处。这件上衣是用裘皮、丝绸或宽布做的,外面全是动物的皮毛。夏天露在外面的脖子上要围一个用丝绸或裘皮做的项圈。在一些重大的场合,人们穿在里面的衣服上有用丝绸和金线刺绣出精美的图案,帽子的颜色是猩红色的,上面有各种颜色的顶戴。上流阶层所穿的裘皮衣服非常昂贵,并且代代相传。亚麻布用得很少,内衣有时是用薄纱做的,并且很少换洗。在北京的皇宫里所观察到的各色人等的穿着跟欧洲任何一个皇宫里的穿着讲究并无区别。时尚在这儿也有其追随者一个中国的纨绔弟子身穿昂贵的丝绸衣服,脚蹬南京出产的黑缎靴子或鞋子,腿上套有刺绣的护膝,头戴式样精美的帽子,上面还有漂亮的顶戴,怀里挂着英国金表,一只手拿着用珍珠串着的牙签,另一只手摇着南京出产的檀香扇,而且他还有好几个穿着丝绸衣服的仆人跟在身边,供他使唤。

中国官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