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1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衫立圣和牟瑞芳(2006)撰写的《层次分析法在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一文,运用德尔菲法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和基层因子评价标准,为制定我国生态旅游开发与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该文被引频率最高,是该领域的经典文章。张运来等的《乌龙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和鄢和琳的《川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规划设计》都是该领域的经典之作。
2.4.2.2 森林旅游资源评价
森林旅游资源评价研究在我国开展较早。孟全省(1993)对陕西省森林旅游资源的三种类型及其代表性景点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结合陕西人文旅游资源特点,提出了开发陕西森林旅游资源的基本方针和对策。李春干(1996)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了森林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并提出了森林公园和景区综合评估模型以及景点美感质量评价模型,为森林旅游资源评价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冯书成等(2000)阐述了森林旅游资源定性评价法、定量评价法,综合我国森林公园特点,提出了定性定量相结合百分评价方法。该法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为我国森林公园申报、审批、定级提供科学依据。马剑英(2002)运用德尔菲法和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所选的25个指标变量进行了比较判断矩阵的构建和计算,确定了各指标变量在森林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及重要性次序,从而构建了森林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吴书音(2016)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海南省热带森林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并分析了海南省森林旅游资源的现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便于海南省热带森林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为其旅游规划提供正确的依据。
2.4.2.3 文化旅游资源评价(www.daowen.com)
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文化旅游资源作为一种具有较高品位和内涵的旅游资源,文化是其核心和灵魂,旅游则是其付诸实施的载体。我国旅游业正步入旅游产品提档升级的时代,注重旅游者的文化体验价值、丰富旅游业态的文化内涵显得尤为重要。
吴正光(1990)用定性的方法,平铺直叙地对贵州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文化旅游是方兴未艾的旅游活动中极有魅力的一种,贵州具有丰富多彩、风格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在贵州开展文化旅游具有较好的基础和鲜明的特点。该文虽然在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方面均很欠缺,但对贵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客观评价与判断也与目前贵州旅游的发展情况相应和,也反映出对目的地旅游资源评价的意义和重要性。张键(2005)探讨了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并在构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对北京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对开发利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许春晓(2014)基于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范畴,以湘江带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标准,构建文化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兼顾不同主体的价值取向,采用分类评分方法获得基础数据,完成文化旅游资源的等级评定;同时从总体、类型、组合、资源特色、吸引力、开发潜力等方面实施定性评估;形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文化旅游资源评价方案。
2.4.2.4 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评价
李悦铮等(2013)从旅游资源条件、区域特征、区位条件对海岛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地调查,确立了相应指标的评价标准,并通过制定评分等级标准、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构建了符合中国海岛特点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的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未来广阔的海岛旅游规划与开发提供依据和参考。周家云(2004)以青藏铁路建设带动铁路沿线旅游业发展为契机,通过对青藏铁路沿线冰川旅游资源的详细阐述和科学客观的评价,提出了在沿线地区开发冰川专项旅游的设想与对策,并阐明了开展此专项旅游的意义。此外,国家地质公园、水体旅游资源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丰富了资源评价的类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