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文人描绘的秋日流华

中国文人描绘的秋日流华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年打从立了秋,天就像漏了的锅子,雨水淅淅沥沥绵绵不绝,整个城市,终日笼罩在灰色的天幕底下,难见爽朗开化的晴霁。于是乎,这个景象在眼前渐渐浮现:一柄折扇,一头方巾,一袭青白长袍裹着仿佛弱不经风的躯体,中国的文人就已这种极富泼墨神髓的形态描绘着,丰富着秋天的华彩。此刻我能够记取的,恐怕只是一种感觉:在秋天这个中国人用性灵雕琢的季节里,流动着一股影响深远的,能让人从中体味到美意的愁绪。

今年打从立了秋,天就像漏了的锅子,雨水淅淅沥沥绵绵不绝,整个城市,终日笼罩在灰色的天幕底下,难见爽朗开化的晴霁。不知是否因这天气,我的心情是郁闷的,尤其在这个逐近深秋的夜,尤其伴我的仍旧是孤灯点无眠。

出去走走吧,这样会好些。我这样告诉自己。

于是推门,几片瘦黄的桐叶拂落于湿凉的晚风。好吧,你这怅人的秋夜,定要勾起我连绵的思绪——真是天凉好个秋!

“秋”这个字,无论如何称得上中国形意文字创意的精粹。自婀娜腰身向外伸展出几缕跳动的灵感,但匀称得没有哪一个可以凸显出去。她是挺拔而含蓄的,栩栩如生的描绘出了中国人坚毅和内敛的性格特征。“秋”字的出现,纯粹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想的凝练。这个字又是极美的,睹之仿佛在细细品味那种历经沧桑而仍旧无悔追求真善的凄美境界。

于是乎,这个景象在眼前渐渐浮现:一柄折扇,一头方巾,一袭青白长袍裹着仿佛弱不经风的躯体,中国的文人就已这种极富泼墨神髓的形态描绘着,丰富着秋天的华彩。我仿佛看见了在秋风中如黄花般瑟瑟的李清照倾诉着“望穿秋水”的思念,仿佛看见了在流亡路上衣衫褴褛的杜甫痛呼着“路有冻死骨”的苦难,仿佛看见了在秋月下如仙影飘逸的苏东坡祝愿着天下有情人“千里共婵娟”……

但我无法在这么短的篇幅里记述更多如画般美妙的秋思。此刻我能够记取的,恐怕只是一种感觉:在秋天这个中国人用性灵雕琢的季节里,流动着一股影响深远的,能让人从中体味到美意的愁绪。

是的,这是愁绪。因为在历尽苍桑后,生灵需要完成艰难的自我突破,因为在人世磨难中,心灵需要承载恒古以来的悲哀;这又是美意,因为那种自我超越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气魄,因为那种不在挫折中丧失的唯美的眼神,更因为那颗悲天悯人的心所扩散出来的惊人感染力。

以前,我一直在纳闷为什么光彩混浊的老眼里会忽闪出瞬间即逝的灵透光芒。今天读了李白的《长相思》后,我忽然明白,迟暮秋天的老者,竟然有着如禅宗般非比寻常的了悟。在这首诗里,李白用一种纯美工的笔调谱写出了愁煞千古的相思绝唱。诗人的一生,大半在孤单中流浪,他并没有享受多少天伦之乐,这正好使得他可以站在品“离”的角度凝练情之相思的凄婉与哀凉,这比起“盼聚”为主旨的诗意来,更加纯粹和感人肺腑。诗的上半部分有:“美人如花隔云端”,下则“忆君迢迢隔青天”,上有“孤灯不明,卷帷望月”,下则“美目横波,泪作泉涌”,从男女两相比照,深刻而细致的刻画出了相思天涯的意境。诗人看问题的眼光是极端唯美的,于是诗中所表达的感情超越了单纯的离愁,把“苦”上升到“美”的境界,比起李清照“形销骨立”的愁态实有过之。诗人不仅道出了人生充满悲欢离合这个事实,同时也为后世的中国人传达了一种超越困境的极端浪漫主义

这种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延续,后世出了苏东坡。

苏东坡,这位从眉山灵秀土地上孕育出的大文豪,带着不可逼视的才华耀彻了那个以“文采风流”而著称的大宋王朝,但是真正让苏东坡名垂后世的原因,还在于他在黄州流放时候的精神突破。在这里,我无意重复,无意评述苏东坡那些光照千古的作品,我只是从文思转变的角度折射出他思想境界的转变过程,这是一个在挫折中重新站立并最终完成自我超越的过程。(www.daowen.com)

这得从他早年开始说起。初涉官场,年轻气盛的苏东坡凭自己的良知和敏锐察觉到民生的疾苦,同时对劳动人民的生活境遇产生了深刻的同情。他希望借自己的仕途之路来改变这种现状。苏东坡的政治报复也鲜明的反映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他在《山村五绝》中辛辣的讽刺了因官僚机构的腐败而带给劳动人民的疾苦,以致“哀民生之多艰”。后来,他因此(不完全)卷入了一些政治斗争。但是,限于封建集权统治的时代,限于“官僚腐败民生疾苦”这样的认识,他必然会和官僚权贵发生冲突。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政治手段,由于官僚机构的群起而攻之,诗人的美好愿望只能覆之汪洋。后来爆发的“乌台诗案”与其说是文字冤狱,倒不如说是敌对政治势力对他进行的联手迫害。东坡入狱,一个才华横溢的大文豪被肖小鼠辈肆意凌辱,完全击溃了文人那点引以为傲的尊严。后来苏东坡被流放黄州,实际上此时留给他的是一个精神崩溃、生活破败的双重废墟。正是站在这个狼狈和落魄的起点,苏东坡艰难的开始了新的人生阶段。

流放黄州期间,苏东坡曾在给李瑞叔的信中写道: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则自喜渐不为人识。……”

这里清楚的描述了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境遇。往日众所推崇,文名远播的苏东坡,在这里却是“与樵渔杂处”、“为醉人所推骂”,面对生活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苏东坡起初也曾灰心丧气过。他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所作》中的句子:“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有恨无人省”、“寂寞沙洲冷”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他孤单寂寞的感受和灰心丧气的情绪。这是他人生中最为痛苦的阶段,苏东坡最终挺立了过来。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这一阶段的历炼,为他后来惊人的精神突破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那么,他是如何战胜了人生的困境?

这里,有必要提起这个最重要的内在原因。很多人都知道在苏东坡的诗词中,豁达豪迈雨细致婉约的风格并存,这是与他的综合性人格分不开的。他可以“老夫聊发少年狂”,同时“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是文人典型的纯放、纯美的作风。纯放,实际上就是那种宽容豁达的性格在文学上的体现,这也是他最终能够抛却困境的主要原因;纯美,代表着他细致的思考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使他在底层的生活中能够彻底认清劳动人民纯朴勤劳的作风。伴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苏东坡才得以坦然面对艰苦的物质生活。同时综合人格,给与苏东坡一种“虚怀纳万物”的博大心胸,这就是苏东坡战胜黄州逆境的精神武器所以,当苏东坡后来转而把黄州的艰苦生活当作了真切的生活体验,当苏东坡因此得以去伪辩妄抛却了人生中的浮华,当苏东坡因此抚平了官场的挫折给他带来的身心上的创伤,当苏东坡因此而满身沁透了泥土的清芬,他不知觉间便步入了新的人生境界。在临江仙《夜归临皋》中,他写道:“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来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生命中的浮华不见了,我们此时看见的,是一个妙悟真谛的苏东坡。

但事情到此还没有完全结束。江河汇流,终成大海,最后的结果,是黄州炼狱之后,苏东坡以“乱石惊涛”般的豪气,写成了照耀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千古风流苏东坡,在暮年谱写了一曲秋日流华的神话。后世的中国人,不断品味着这决非仅仅秋日惆怅的凄美意境,并且汲取滋养,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内敛和坚毅的性格。

秋日流华,实际上代表着一个不屈实现精神理想的事实。华彩的真正含义,便是生命因慧而勇,因慧而美。而“慧”的全部源头,是一颗悲天悯人的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