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清代《平圆互容新义》与圆锥曲线的妙用之研究成果

清代《平圆互容新义》与圆锥曲线的妙用之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达对容圆问题有独到的研究,其《平圆互容新义》是讨论容圆圆心轨迹的专著,首次连载于《亚泉杂志》第4、5、6 册上。周达的《平圆互容新义》就是发表在第4—6 册上,明显是要给予容圆问题一个统一性的理论性的解答,他撰写这部著作的动机可能来源于第1 册的提问。他研究的出发点是曲线平分“夹角”。《亚泉杂志》称周氏成果为“精心妙义”。

清代《平圆互容新义》与圆锥曲线的妙用之研究成果

周达(1879—1949年),字美权,安徽建德人。周达对容圆问题有独到的研究,其《平圆互容新义》(1900—1901年)是讨论容圆圆心轨迹的专著,首次连载于《亚泉杂志》第4、5、6 册上。[29]李迪先生较早注意到周达的这部著作,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指出周氏是要运用圆锥曲线解决复杂的平圆互切问题。[30]本书在参考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注意到周氏这部分工作与《亚泉杂志》的关联。周氏在序(1900年)中称:

平圆交互相容,其理极繁赜杂糅,不可以平常几何之法驭之,间尝深思而得其故。知须藉径于圆锥三曲线,理幽趣奥,实于形学中别开一径,不可无专书以发明之。爰为之首列三款以明其原,次设诸题以竟其用。凡向之所谓繁杂赜糅无法可驭者,今皆视为坦途矣。三曲之妙用,真不可测哉。

周氏的目的是解决容圆问题,他发现容圆圆心轨迹就是圆锥曲线,共列出了三款,简介如下。

第一款:如图4-3-10,设不等两圆相交,或内切,或内含,在两圆间作切圆,使诸圆内切于一圆,外切于另一圆,则诸切圆圆心的轨迹为椭圆

图4-3-10

第二款:如图4-3-11,设两圆相交,或相切,或相离,动圆与两定圆均内切或均外切,则其圆心的轨迹为双曲线(只有一支)。

图4-3-11

第三款:如图4-3-12,设一圆与一直线相离,或相切,或相交,动圆与定圆及直线均相切,其圆心的轨迹为抛物线

图4-3-12

周氏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对每一款均给出了证明,并且给出了各轨迹曲线的参数,其结论和证明都是正确的。周氏文中还列举10 个练习题,“设诸题以竟其用”。现以第7 题为例说明如下:

图4-3-13

如图4-3-13,⊙A 与直线l 相切于B 点,在圆与直线之间作无数容圆,它们本身相互外切。若已知第一个容圆圆心X,求其余容圆圆心。

解法为:首先以A 为焦点,AB为轴,B 为顶点作抛物线C;然后联结AX,设⊙A 与⊙X 公切点为P,以A,X 为焦点,AX 为轴,P 为顶点作双曲线一支C1,C1 与抛物线C 的交点X1 即为相邻容圆圆心。以下类推。

周氏关注容圆问题可能与《亚泉杂志》有关。《亚泉杂志》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月创刊,共出10 册。第1—4 册为半月刊,第5 册起改为月刊。每册均设有“算学问题(答)”的栏目,这个栏目连续刊载了多个有关容圆圆心轨迹的互动问答。

第1 册提出问题(1)[31]

弧矢形内切多圆,联多圆心成一曲线,即抛物线也,且此抛物线之心必与弧矢形之圆心同在一点。试证之。

第2 册刊出了题(1)的证法,并且提出新的问题(2):

以有定长之直线为弦,上作多勾股形,联诸形之容圆心,必成一曲线。试问其为何种曲线,其性情如何,其方程式如何。

第5 册刊出两位读者的解法,并且提出新的问题(3):

于由定长之直线上作无数三角形,其顶角均相等,则联此诸形之内容圆心成一曲线。试问其为何种曲线。

第6 册刊登周达对题(3)的解法,他还指出(2)是(3)的特例,并且周达还提出了一个问题(4):

以椭圆之两心连线为底,以椭圆周内任一点为顶点作诸三角形,联诸三角形之内容圆心必仍为椭圆。求其证。

此题是题(3)的推广。

第7 册指出题(3)仍有很多读者寄来解答,并刊出其中一简捷解法。第10 册刊出周达本人给自己提出的问题(4)的证法。

周达的《平圆互容新义》就是发表在第4—6 册上,明显是要给予容圆问题一个统一性的理论性的解答,他撰写这部著作的动机可能来源于第1 册的提问。

周氏对容圆问题有很深的研究,后续著作有《巴氏累圆奇题解》(1904年)和《圆理奇侅》(1907年)。前者解决了帕普斯问题(Pappus’ Problem)并作了推广,后者主要讨论容圆问题中切点的轨迹问题。[32]如他证明了在图4-3-10右图中,若所容圆相互两两外切,则切点为轨迹是一个圆,圆心则是已知两圆的连心线与某个容圆与已知两圆切点连线的交点。[33]

由以上论述,我们认为:

第一,根据容圆问题已知两圆或已知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内含、外离)],以及所容圆的位置关系(内切、外切),共有9 种情形。黄宗宪考虑了6 种情形,没有考虑线圆相离、两圆内含、两圆外离等3种情形。他研究的出发点是封闭的三角形。蒋维钟在黄氏的基础上补充了线圆相离、两圆内含等两种情形。他研究的出发点是曲线平分“夹角”。周达讨论了全部的9 种情形,方法全面且具有系统性,具有现代意义。《亚泉杂志》称周氏成果为“精心妙义”。

第二,及至晚清,容圆问题类型丰富,有突然之势,很多并非中算固有的容圆问题得到推广,原因主要有二。

其一,容圆问题是传统数学关注的问题。黄宗宪在《容圆七术》序中将他的研究直接指向李冶的《测圆海镜》,他说:

昔李乐城(指李冶)得洞渊九容之说,反复推求,唯穷偏勾股容圆之理,其所撰述后世珤之。今天下不尠好学深思之人,试即各术而推广之,……容圆必不出此范围矣。不特能竟古人未竟之绪,洵可施诸实用者也。[34]

华世芳在龙城书院任算学教习时,常常以容圆问题来考课学生,也是在传统数学中能找到根源,他说:

《容圆九术》导源洞渊,敬斋(指李冶)继作演为《海镜》。是时,机缄初辟,默守一隅,勾股以外未闳诀,旨利、伟西来,徐、李笔译《几何》《代数》,次叙流布内容之法,日益繁多。余以丙申(1896年)戾止龙城时拈圆理课程,学子……触类引申,妙有新得。寒暑几更,裒然成稿。[35]

其二,显然与西方数学传入有关,特别是一些经典的几何难题,如阿波罗尼问题、马尔法蒂问题、卢卡斯圆问题以及帕普斯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得益于《格致汇编》《中西闻见录》《亚泉杂志》等杂志的译介以及同文馆天文算学馆的推介。解法中涉及的位似法、反演法等尺规作图法属于近代欧氏几何内容,这部分知识在晚清的输入与传播有待进一步研究。

应注意的是,18世纪中期以降,和算的“累圆术”已经论及类似阿波罗尼问题的容多圆的问题[36],有资料显示一些成果也传入晚清。日本加悦传一郎的《算法圆理括囊》(1852年)有题:

今有如图,线上载大小二圆,其交罅容不等六圆。大圆径若干,小圆径若干。问天地圆径术如何。[37]

按所容六圆,小者称“天圆”,大者称“地圆”。该书传入的年代与经过不详,日本嘉永五年(1858年)序成,晚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刊入《白芙堂算学丛书》,由黄宗宪校算。黄氏的《容圆七术》亦将容圆称为“天圆”,应该对加悦氏有所借鉴。另,日本会天安明的 《算法天生法指南》(1810年)收入《古今算学丛书》(1898年),其中也有一些“累圆术”问题。此外,叶耀元的《容圆切点图解》(1898年)自序曾称:

己丑(1889年)之秋,元入都赴京兆试。一日造同乡王绂卿[38]主政之庐,其喆嗣孝胥[39]兄口述是图,谓见之于同文馆,莫知其所出。……前岁与英儒艾约瑟君相质证,谓尝于多录亩书(指托勒密)中见有相类之图,嗣复询诸美儒潘慎文君,以为得未曾有。然刘师省庵夫子(指刘彝程)则曰,曾于一册日本书中见多图,间有与此相类者,往往有图无说,阅书者每无从索解。甲午(1894年)之秋,有友自扶桑返,袖出古算书一册,谓向横滨旧书坊购得者,内载图甚夥,自加减、诸分以迄少广、勾股、盈朒、差分,为图不下七百余,而粗鄙浅陋,多无精义,更无与此类者。[40]

有研究表明,《算法圆理括囊》在中国几乎没有什么影响。[41] 《算法天生法指南》中累圆算题较之《算法圆理括囊》多,但所用方法是“点窜术”,考虑到《古今算学丛书》属于丛书,《算法天生法指南》在丛书“象数第三”天元部分,估计是编者觉得“点窜术”与中国天元术类似,因而将该书编入丛书,但就其布算方式和语言习惯来看,该书在中国影响有限。

第三,晚清中算家关于容圆圆心轨迹是圆锥曲线的探讨,是吸收西方数学知识的表现。如第一章所述,晚清圆锥曲线知识主要有三个来源:《代微积拾级》(1859年)中的解析几何内容,《圆锥曲线说》(1866年)以及教会学校编译的教科书《圆锥曲线》(1893年)和《代形合参》(1894年)。运用圆锥曲线定位容圆圆心的方法,可以看成是圆锥曲线知识被中算家理解、吸收到一定程度后的自然显现,是它们被中算家内化为知识构成的结果。(www.daowen.com)

【注释】

[1]刘钝:《夏鸾翔对圆锥曲线的综合研究》,《第三届国际中国科学史讨论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18 页。

[2]刘钝:《夏鸾翔对圆锥曲线的综合研究》,《第三届国际中国科学史讨论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18 页。

[3]杨兆鋆,浙江乌程(今湖州)人,1854年生,1871—1877年在京师同文馆学习,当时的算学教习是李善兰。杨氏的《须曼精庐算学》于1898年撰成,1916年由嘉业堂刊刻,收入《吴兴丛书》。见王全来:《清末数学教育的一个案分析——李善兰数学工作对杨兆鋆的影响》,《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3 期,第27-30 页。

[4]刘钝:《梅文鼎在几何学领域中的若干贡献》,梅荣照主编:《明清数学史论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82-218 页。

[5]关于清代勾股术的发展,参阅赵彦超:《明清时期勾股算术的发展与西学的影响》,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6]狄考文曾感慨道:“夫勾股之理固属紧要,然亦不过形学之一端。”见(美)罗密士著,(美)狄考文选译,邹立文、刘永锡同述:《形学备旨·狄考文序》,光绪十一年(1885年)美华书馆铅印本。

[7]冯立昇、牛亚华:《李善兰对椭圆及其应用问题的研究》,李迪主编:《数学史研究文集》第三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台北:九章出版社1992年版,第100-111 页。

[8]冯立昇、牛亚华:《李善兰对椭圆及其应用问题的研究》,李迪主编:《数学史研究文集》第三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台北:九章出版社1992年版,第100-111 页。

[9]Heath,T.A History of Greek Mathematics.Vol.Ⅱ.New York:Dover Pulication,Inc,1981,p.182.

[10](英)牛顿著,王克迪译,袁江洋校:《自然哲学数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9 页。

[11]钱宝琮:《中国数学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5 页。

[12]李兆华:《中国数学史基础》,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61 页。

[13]李文铭:《清末黄宗宪的〈容圆七术〉初探》,《自然科学史研究》2004年第3期,第251-256 页。

[14]李兆华:《晚清算学课艺考察》,《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年第4 期,第322-342 页。

[15]陈叶祥、萧文强:《“马尔法蒂问题”在19世纪的中国——一则中国人学习西学的小故事》,《自然科学史研究》2014年第1 期,第64-69 页。

[16]李迪:《中国现代数学的先驱者周达》,李迪:《中国科学技术史论文集》第一集,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7]高红成:《晚清数学家对容圆问题圆心轨迹的理论探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5年第6 期。

[18]许康、寥杰初:《近代最早赴欧的数学家黄宗宪身世述略》,《中国科技史料》1990年第2 期,第35-44 页。

[19](清)黄宗宪:《容圆七术》,下卷,《古琴古砚斋算学》,梅城知足堂本,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20](清)蒋维钟:《曲线新说》,版权不详,华蘅芳1899年序,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图书馆有藏。

[21]赵统:《试述江阴南菁书院的治学特点》,《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2 期,第113 页。

[22](清)黄耀奎:《抛物释容》,《东观裔算学·二》,经心精舍本,光绪丙申(1896年)。

[23](清)叶耀元:《形学补编》,《古今算学丛书·第三》,算学书局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24](清)华世芳:《龙城书院课艺(算学)》,刊本,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25]卢卡斯圆问题,即求作三个圆两两外切的圆,与已知三角形的外接圆分别内切于三个顶点。Reyes,W.The Lucas circles and the Descartes formula,Forum Geometricorum,2003,vol.3,pp.95-100;Moses,Peter J.C.Circles and Triangle Centers Associated with the Lucas Circles,Forum Geometricorum,2005,Vol.5,pp.97-106.

[26]陈叶祥、萧文强:《“马尔法蒂问题”在19世纪的中国——一则中国人学习西学的小故事》,《自然科学史研究》2014年第1 期,第64-69 页。

[27]支宝枬主编:《上虞算学堂课艺》,卷下,经正书院刊本,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28]李兆华:《晚清算学课艺考察》,《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年第4 期,第322-342页。

[29](清)周达:《平圆互容新义》,杜亚泉主编:《亚泉杂志》,第4 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一月]、第5 册(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第6 册[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正月]。

[30]李迪:《中国现代数学的先驱者周达》,李迪:《中国科学技术史论文集》第一集,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1]题号为本书所加。

[32]劳汉生、廖世发:《周达〈圆理奇侅〉简析》,《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1年第1期,第43-46 页。

[33]周达:《圆理奇侅》,中国科学社印行,1938年,第32-34 页。

[34](清)黄宗宪:《容圆七术·自识》,《古琴古砚斋算学》,梅城知足堂本,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35]华世芳:《容圆通义》序,沈保枢:《容圆通义》,阳湖沈氏算学初刻本,辛丑(1901年)。

[36]李俨:《日本数学家(和算家)的平圆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1982年第3期,第208-214 页。

[37](日)加悦传一郎:《算法原理括囊》,同治十一年(1872年)《白芙堂算学丛书》本,页十三。

[38]王绂卿(1848—1895年),名颂蔚,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早年师从冯桂芬,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进士,改庶吉士进翰林院,散馆改户部主事,补军机章京。有四子五女:长子王季烈、次子王季同、三子王季点、幼子王季绪;长女王季昭、次女王季茝、三女王季玉、四女王季山(中国现代著名物理学家何泽慧之母)、幼女王季常。王氏为苏州名门望族。

[39]孝胥疑为王季同。王季同(1875—1948年),名季锴,字孟晋,号小徐。小徐与“孝胥”谐音。王季同1895年在京师同文馆天文算学馆毕业后留馆任教,是继李善兰、席淦之后的第三位算学教习。数学著作有《九容公式》一卷、《泛倍数衍》一卷、《积较补解》一卷等。论文《四元函数的微分法》1911年7月发表在《爱尔兰皇家学会汇刊》,是迄今所知的第一篇国人正式发表的现代数学论文。(郭金海:《王季同与〈四元函数的微分法〉》,《中国科技史料》2002年第1 期,第63-69 页。)

[40](清)叶耀元:《形学补编·自序》,《古今算学丛书·第三》,算学书局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41]徐泽林、张娜:《中国刊刻的第一本和算书著作〈算法圆理括囊〉》,《中国科技史杂志》2007年第1 期,第24-46 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