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椭圆极坐标方程的几何推算及其在清代的应用

椭圆极坐标方程的几何推算及其在清代的应用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第二章的论述可知,在椭圆轨道问题推算中,椭圆向径与实行角之间的关系很重要,这个关系实际上就是现在的椭圆的极坐标方程。李善兰的《椭圆拾遗》卷一第13—20 款,通过几何推算得到了相当于椭圆极坐标方程的关系。至此,李氏实际上运用综合几何的方法得到了椭圆的两个极坐标方程[式与式],这两个关系是椭圆轨道问题的本质关系,也是之后《椭圆拾遗》卷三利用级数处理椭圆轨道问题的基础。

椭圆极坐标方程的几何推算及其在清代的应用

通过第二章的论述可知,在椭圆轨道问题推算中,椭圆向径与实行角之间的关系很重要,这个关系实际上就是现在的椭圆的极坐标方程。李善兰的《椭圆拾遗》卷一第13—20 款,通过几何推算得到了相当于椭圆极坐标方程的关系。他先给出几个预备定理。

第13 款:“大小二径较比如大小二矢比”。

如图4-2-4,卑径F1A=F2B=a-c,F1P,F2P(<F1P)为椭圆两条共点焦半径,PQ⊥AB 于Q,称AQ 为大矢,称BQ 为小矢,作F1M=F2N=F1A,则PM=F1P-F1M,PN=F2P-F2N,他们分别称为大小二径较。该款结论为:

图4-2-4

李善兰的证法为:

作△F1PF2 的内心K,K 到三边的距离分别为KC,KD,KE,过K 作KH∥PF2,KL∥F1P,RS∥F1F2,则有F1D=F1E,PD=PC,F2C=F2E

由椭圆的性质有

由(1)-(2)得

(F1P-F1D)+(F2P-F2C)=2(a-c)=PD+PC=2PD=2PC

F1M=PD=F2N=PC=a-c

F1P=F1D+DP=F1P+(a-c)=AE;

同理可得F2P=BE。

由ΔKCS ≌ΔKEH,ΔKDR ≌ΔKEL 得到

由比例性质有

(www.daowen.com)

在此款中,△F1PF2 现称为焦点三角形,证明中E 点很重要,它把长轴分成两部分,刚好与两焦半径对应相等,即AE=F1P,BE=F2P。而E 点恰好就是△F1PF2 内心K 在长轴上的投影。根据上面的证明,这一款的结论可以写成

Q 点是P 点在长轴的投影,F1E+F2E=2c,AQ+BQ=2a,此式具有很奇妙的对称性,这种对称性凸现出李善兰的几何功底。

第14 款:“径较与矢比恒如倍心差(2c)与长径(2a)比”。如前图4-2-4,

第15 款:“心垂线(KE)与正弦(PQ)比恒如两心差与高径比”,即

第16 款:“任取交径(F1P)之一为距心线。距心线为一率,卑径较[F1P-(a-c)] 为二率,卑径为三率,得四率为矢率。高径为一率,倍心差为二率,卑径为三率,得四率为径率。矢率与径率比恒如实引矢与全径比”。

由定义,矢率=,径率=,令F1P=r,根据第13—15 款的结论可以得到

该款李氏给出向径r 与“最卑后”实行角(实引角)α 的关系。如图4-2-5,若以F1 为极点,为正方向,r (=F1P)为极径建立极坐标系,则式(4.2.1)为椭圆的极坐标方程,其中α=∠AF1P。

图4-2-5

第19 款在前两款的基础上得到椭圆向径r 与“最高后”实行角(实引角)θ 的关系式

此式可以看成以F1 为极点,为正方向,r (=F1P)为极径的极坐标系下的椭圆极坐标方程,其中θ=∠BF1P(如图4-2-5)。

至此,李氏实际上运用综合几何的方法得到了椭圆的两个极坐标方程[式(4.2.1)与式(4.2.2)],这两个关系是椭圆轨道问题的本质关系,也是之后《椭圆拾遗》卷三利用级数处理椭圆轨道问题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