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董祐诚清代椭圆周长计算方法

董祐诚清代椭圆周长计算方法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董氏依据朱鸿斜截圆柱得到椭圆的说法,试图用勾股定理求出椭周长。图3-2-1设a,b 分别为椭圆的长半轴和短半轴,由勾股定理,董氏的椭圆周长p 为董氏在释术中解释道:圆弧得成勾股者,《九章》勾股“葛生缠木”术之意。

董祐诚(1791—1823年),字方立,江苏阳湖(今常熟)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举人。嘉庆二十二年随兄基诚客居北京,此后数年主要从事数学研究。遗稿由其兄编为《董方立遗书》九种十六卷,包括数学著作四种六卷。其中,《椭圆求周术》为董氏1821年所著,是为中算家对椭圆周长问题探究的开始。

董氏依据朱鸿斜截圆柱得到椭圆的说法,试图用勾股定理求出椭周长。如图3-2-1,ABCD 为斜截圆柱得到的椭圆,AB 为大径,CD 为小径,等于圆柱底圆直径AB′。为半椭周,为半底圆周。董氏认为:

以圆柱中径言,则庚辛(AB)大径为弦,壬辛(AB′)小径为勾。以圆柱外周言,则庚子辛弧()椭圆半周为弦,壬辛弧()圆柱平圆半周为勾,而同用庚壬(BB′)为股。

图3-2-1

设a,b 分别为椭圆的长半轴和短半轴(圆柱底圆半径),由勾股定理,董氏的椭圆周长p 为

董氏在释术中解释道:

圆弧得成勾股者,《九章》勾股“葛生缠木”术之意。

九章算术》勾股章“葛生缠木”原题如下:(www.daowen.com)

今有木长二丈,围之三尺。葛生其下,缠木七周,上与木齐。问葛长几何?

答曰:二丈九尺。

术曰:以七周乘围为股,木长为勾,为之求弦。弦者,葛之长。

表面上看,此题与斜截圆柱得到椭圆有形似之处,正因如此,董氏椭圆求周术仿照此题,BB′对应“木长”,对应“围”,则椭周“自然”对应“葛长”了。

显然,董氏椭周公式是错误的。因为斜截圆柱固然可得到椭圆,但“葛生缠木”所形成的却是螺线,因而不能按勾股定理计算。罗士琳指出:

盖葛生缠木,若使两面对缠,相交处必有角,故可借为勾股形求之,而椭周之形则为斜剖之圆柱,与葛缠者迥异,其受剖处无痕迹可寻,故能有合于长圆而不能有合于勾股,以其相交处无角也。夫其相交处无角则其形不同,其数必恒小于椭周,信非通法。[20]

如第一节所述,董祐诚将垛积术与连比例四率法结合,创新了弧矢互求的方法,数学水平很高的董祐诚为什么在探究椭圆周长公式时会出现这样“低级”的错误呢?我们看到,“椭圆求周,旧无其术”,面对这一全新课题,董氏明显的思路就是企图从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找到解题的基础,《九章》中“葛生缠木”题中所描述的曲线就是一个结合点,只不过董氏只是注意到两题表明的相似而已。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在处理传入知识时,董氏首先是想从自身的知识结构中寻求可以同化陌生知识的结合点,进而去“解决”椭圆周长这个新的数学问题。这正是董氏错误的意义所在。这次探索虽不成功,但他提出了椭圆求周的问题,可以说是中国数学家在椭圆问题上有所独立性研究工作的开始。

董氏椭周公式的错误在《椭圆求周术》刊刻之前罗士琳就指出来了,但由于其兄董基诚“既不知算,兼以友爱其弟,不忍湮没其所著之书,坚不节去此术”,这篇文章才得以流传,成为我们探讨西方数学在中国传播情形的一个有意思的案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