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实践工作的规律概括和经验总结,对实际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一)教育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体现社会精神文明的特征,以及它的时代性和进步性。所以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的矛盾冲突所引起的种种心理问题,要帮助他们端正看问题的角度,调整看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
以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为主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心理的需要给予必要的帮助,达到积极地建设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开发潜能的目的。发展性的教育要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发挥学生的自我潜能,完善学生人格。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要使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正常的心智能力,就必须要依靠能促进个体发展和帮助个体完成该阶段独特使命的良好教育。
(二)全体性与个别性相结合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根据学生在各个发展阶段存在的心理与行为的共同问题,为全体学生提供符合自己需要的帮助。以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目标。基于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带有普遍性,相应的其心理需求也具有共同性,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可用集体的方式进行。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关注每个学生的特殊发展,既不能使个别差异消失在全体之中,也不能只注意个别而放弃全体,做到全体参与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个青少年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验、兴趣、需要和价值观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要消除这些特点与差异,相反是要使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最合适而完美地展示出来,也可以说,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所在。
强调差异性,也就是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一样,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重视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高,最终实现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贯彻差异性原则,首先是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学习差异、思想差异和心理差异等;其次是区别对待不同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等,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最后是认真做好个案研究,积累资料,总结提炼,增强个别教育的实效。
(三)主体性和整体性相结合的原则(www.daowen.com)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种合作式、民主型的“助人自助”的教育活动,所有工作都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主体性原则集中而直接地体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特征。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而成长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自觉和主动的过程,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意识和精神,处在被动的地位,教育就成为一种强制性行为,变得毫无意义。其次是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助人与自助的活动,“助人”是手段,让学生“自助”才是目的。
教师的助人活动,保证了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自助”则使学生的心理发展实现内化,获得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心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要达到自助的目的,就必须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直接参与活动。另外,青少年时期是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性迅速发展的时期,心理健康教育贯彻主体性原则,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满足了学生追求独立的需要。贯彻主体性原则,要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现实生活和存在问题为基准,以达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提高为目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我选择和自我指导,促使学生自知、自觉、自助。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采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学生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追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整体素质的目的。从社会价值取向看,它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学生自我完善的需求看,它注重学生知、情、意、行几方面协调发展。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人,而人的心理也是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而应从个体心理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个体身心因素与外部环境的制约性、协调性等综合因素出发,全面把握和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并采用相应的教育与辅导对策。贯彻主体性原则,要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观点,教育活动时刻要关注学生人格整体的完整和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要从整体、全局、多方面的角度进行,把内外因、主客观、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人诸因素综合起来;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与辅导要采用综合模式,不局限于某一种方法和技术。
(四)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坚信:人人都有价值与尊严,人人都是平等而自由的。它强调尊重与理解学生。这种尊重即关怀、温暖、接纳,而非指责、嘲讽、强加于人。所谓接纳就是尊重个人的尊严、价值与选择,对学生的问题表示温暖、亲切的关心。罗杰斯强调:接纳应是整体的接纳,不但包括他的长处,连短处也包括在内,即所谓对学生一切言行的“无条件的尊重”。
伊根(Egan)也指出:尊重不仅仅是一种态度,一种对人的看法,更是一种价值观。尊重是真正理解学生的基石。理解,就是教师要用同感的态度去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透过受辅学生的眼睛看世界”,像他们那样去认识、体验和感受,并把这种感受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尊重、理解和接纳,并产生一种“遇到自己人”的感觉,从而抛开心理上的防范,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做更自由、更深入的探索,而良好的辅导关系则是心理健康教育获得成效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尊重和理解学生,教育者有责任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权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障。这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和建立相互信任的心理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及隐私权的最大尊重。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尤其是个别教育与辅导过程中,学生会向教育者泄露很多个人的秘密、隐私、缺陷。教育者有责任、有义务对这些信息保密。失密,对教育者来说,就是失职,对教育机构来说,就是威信和名誉的丧失,不仅要受到良心的折磨和舆论的谴责,而且要负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