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对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克服青少年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促进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对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就是包括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从教育目标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具有一致性,因为,素质教育的目标中就包括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实践证明,许多学校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劳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五育”的实施,已经包含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是五育所无法完全承担的,同时,五育需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和中介,心理健康教育对五育具有操作与动力、激励与增效等作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和人的发展中就具有独特的意义。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据国外的经济学家研究发现,精神疾患的发病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呈微妙的正相关关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传统的传染类疾病和营养性疾病比例下降,而精神类疾患尤其是抑郁症和分裂症则呈快速上升之势。专家认为,从疾病发展史来看,人类已经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进入“精神病时代”。当今的“健康”概念,已不再是单纯地指身体的健康了,所谓健康,应是泛指个体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还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不难看出,现代社会的健康观至少有这三个含义:机体健康,心理(或精神)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往往影响机体健康,良好的情绪情感是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同时,社会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心理素质的表现形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一健康新观念尚未深入人心,人们对青少年的发展及健康的评价,往往只注意生理上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其结果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不利于学生的生理健康。因此,只有同时兼顾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www.daowen.com)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心理充满矛盾冲突,复杂多变的敏感时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旨在通过心理调节和指导,提高其心理素质,进而完善品德的发展。(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了解他们的心理,无疑对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科学性不无益处。)德育的实践证明,德育的绩效取决于道德内化程度,而道德内化是道德教育信息通过个体心理素质,进行多方面的选择,分化融合、顺应的过程,即在道德形成的内化过程中,主体的自我意识、情感及性格等心理素质是内化的决策性机关和重要的调控器,将新的道德要求变成主体的品德和行为,得靠心理素质的调节活动才能完成。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克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两者关系中的“等同论”“冲击论”“代替论”等错误认识,在学校工作中两者各司其职,互相借鉴,共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宗旨服务。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既丰富了德育的内容,扩展了德育的方法,拓宽了德育的途径,进一步加强了德育的地位和功能。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心理健康教育为社会输送心理健康并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人才,优化社会心理环境,满足社会发展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克服青少年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促进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自我,缓解人际冲突,增进社会稳定。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青少年学生良好的个性,提高道德水平,净化社会风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