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谈谈编辑对摄影记者作品的再发挥。
其实,再好的摄影记者也有疏忽的时候,或者,他的思维总有不尽合理的地方。
比如,昨天被义乌商报吕斌推崇备至的储永志拍的义乌劳动力市场上“哈欠哥”的照片,被今天的钱江晚报选作头版主打照片后,我们图片中心的几个老同志也是赞叹有加,认为这个细节太有形象表现力了,把眼下企业招工难的窘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慨,让人回味,说,荷赛获奖者的镜头感就是不一样。
昨晚我在和吕斌网聊时也说:“储永志的视觉化水平应当是全浙第一人。”但其实今天晚报头版刊登的照片只是昨天储永志发上来的原照片的1/3画面。
显然剪裁过的画面更集中、更简洁,对“哈欠哥”的表达更强烈。这说明经过钱江晚报版面编辑剪裁和再加工以后,新的画面比原画面具有更强的新闻性。
也就是说,编辑在将储永志的“新闻照片”转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然我不怀疑储永志发送原画面时也一定有他的想法的,他可能是想让画面交待更多的新闻信息,他可能是想让画面葆有丰富的信息量,而通过标题点明“哈欠哥”的方式来突出细节。
俗话说“当局者迷”,其实照片之所以生动是因为细节有表现力,只要把那些有表现力的细节张扬到位,那么照片就生动了。此时如果画面上保留过多的无关宏旨的影像,反倒会将主要内容淹没,会削弱表现力。
我说到这里,大家也该明白记者和编辑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了。(www.daowen.com)
往往有这种情况:好的记者特别愿意将稿子交给某个编辑操刀,好的编辑也会在编辑某个记者的稿件时特别有感觉,记者和编辑之间就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新闻奖在奖作者的同时奖励编辑的道理。
有人会疑问,你张老师为什么不把照片剪裁好了再发到版面上去?我只能遗憾地告诉大家:我不会PS。过去我在华东分社和嘉兴日报工作时专门给我配了助手,这就造成了我不会动手PS的缺憾,这也是我长期当领导的一个负面后果吧。
话又说回来,即使我会PS,也没时间去进行剪裁、调色等技术性的活儿。我在这儿平均每天要看80篇稿子、编发40篇稿子,我首先得保证所要签发的稿子的质量提升和不出差错,实在是力有不逮。
所以啊,记者(作者)如果对自己稿子负责的话,这种技术上的事该由你自己来解决。当然平日你的稿子足够能打动编辑的话,你与编辑有足够默契的话,那编辑也一定会对你的稿子进行再创作、再发挥、再提升的。
见报照片
原照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